10月14日至11月9日,北京人艺携五部大戏亮相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观众反响热烈。11月9日晚,改编自老舍同名自传体小说的《正红旗下》在上音歌剧院演出,这是北京人艺本次上海巡演的末场演出,剧院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非凡。
当天上午,在艺术节,遇见“京”彩人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海驻演主题研讨会举办。下午,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与戏剧爱好者们进行现场交流。在上海的最后一天里举办一场高端研讨会、一次零距离文化交流活动、一场京味大戏演出,充实丰富的活动内容为北京人艺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持续一个月的演出划上圆满句号。
在艺术节,遇见“京”彩人艺——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海驻演主题研讨会
举行
11月9日上午,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文汇报社、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在艺术节,遇见“京”彩人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海驻演主题研讨会》举行。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京沪两地文艺界深入学习讲话精神,以生动鲜活的戏剧实践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忱描绘伟大时代。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表示,“北京人艺上海驻演不愧‘京彩人艺’的主题词,连续五场大戏的上演呈现未演先热、开演更热、一票难求的场面。希望每一届的上海国际艺术节都能看到北京人艺的戏剧精品、文化力作。”
北京人艺党组副书记、院长,北京剧协主席,国家一级演员冯远征在致辞中表示,“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艺术氛围沁润着这座城市,感受到了热忱的上海观众期盼着久违的北京人艺带来高水准的演出,这一切都激励着北京人艺全体演职员的创作热情,人艺‘戏比天大’的院训在这一次演出中再度根植于每一位创作者的内心。我们深刻认识到,戏剧艺术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
中国文联副主席、上海文联主席、国家一级演员奚美娟在致辞中表示,“北京人艺是中国话剧的殿堂,走在理论实践、人才培养、市场发展的前沿,本次来沪演出的五部大戏不仅题材丰富,更是北京人艺的实力展示。尽管本次在上海的演出即将结束,但北京人艺留下的艺术话题不会结束,会产生丰富的艺术思想成果。”
上海文汇报总编辑季颖从一张报纸与一个剧院的关系角度讲述了该报与北京人艺的密切关系,“北京人艺是最具实力的、受到国际尊重的文化名片,是保有开放态度潜心艺术创作的金字招牌。”同时,他也希望文汇报能和北京人艺一起,在时代之变、科技之变的大格局下继续发挥戏剧引领和文艺评论的作用。
在研讨会上,冯远征院长代表北京人艺向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赠送写有“艺术之光 文化之桥”字样的锦旗,对艺术节组委会对北京人艺巡演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冯远征院长、秦新春副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著名表演艺术家杨立新代表北京人艺接受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敏,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国家一级演员奚美娟,文汇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郑逸文和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罗毅赠送的《文汇报》对北京人艺上世纪60年代、1988年、2012年和2024年四次大规模演出报道的版面影印版纪念品。
在研讨会主旨发言阶段,与会嘉宾与专家学者就戏剧剧目创作、人才建设、理论评论研究、文化品牌推广、公益文化惠民、海内外戏剧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研讨。
艺术家濮存昕讲到文化交流的特别意义时说,“我为两地的文化文艺,特别是戏剧的交流喝彩。因为我们各具特色,所以通过交流演出和相互观摩,能够取长补短,共同提升。本次巡演取得成功,上海观众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每一场演出观众席的壮阔场面、雷鸣般的掌声,都让我们感动。人艺的年轻演员也会受到激励。”
艺术家杨立新在发言中谈到,“北京人艺每次到上海来演出都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在艺术创作和人物塑造上,我们一直讲求要有深厚的生活基础、深刻的内心体验、鲜明的人物形象,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跟上海的观众们交流,也希望年轻演员们练好自己的基本功,把优秀的剧目继承下来,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北京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邱方明在发言中谈到,“本届国际艺术节内容丰富,北京人艺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并驻场演出是双向赋能,为上海观众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化体验。未来将积极搭建艺术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北京和上海戏剧界的交流对话。”
来自上海的戏剧专家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教授荣广润,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原理事长、秘书长郦国义,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黄昌勇,原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艺术总监吴孝明,上海戏剧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戴平,原上海市文化局戏剧处处长李守成,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刘明厚,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丁罗男,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原总经理、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杨绍林,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惠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副总经理、导演何念,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参加了研讨会,并发言。
专家学者们回顾了北京人艺1988年上海巡演的盛况,感悟当年巡演在京沪两地话剧事业发展中留下的深远影响。曾经年轻的一代人艺人已经是本次巡演的中坚力量,如今他们又带着新生代的人艺演员来到上海。代代传承接力,充分彰显着人艺守正创新的精神风貌。
专家认为,北京人艺驻场演出掀起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文化狂欢,门庭若市,人头攒动。以《茶馆》首演的五台剧目,一剧一格,展现了这家艺术“老店”坚守中国戏剧现实主义精神,多元呈现,守成开新的艺术实绩。演出中演员不分主配、全身心的投入,使每一个角色都生动鲜活,使每一台剧目都散发着强大的生命气场和艺术的感召力。
与会专家对本次人艺驻沪演出给出了高度评价,认为人艺在演剧风格、经典传承、人才梯队建设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值得业界学习的模式。人艺秉承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和戏比天大的院训传承,不仅是人艺的宝贵财富,更是戏剧界的榜样。专家们表示,从年轻一代的人艺人身上看到了扛起传承大旗的能力,希望未来的人艺人能够创造更大的戏剧辉煌。
文汇报社副总编杨健,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论研究室主任、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胡晓军共同主持了本次研讨会。
遇见大师 走进经典——
濮存昕与戏剧爱好者面对面
11月9日下午,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与上海的戏剧爱好者们进行面对面交流,就表演艺术的声台形表进行现场辅导,气氛热烈、温馨,处处体现着戏剧润物无声的魅力。
与以往的戏剧交流活动不同的是,参加活动的除了戏剧表演专业学生之外,还有平均年龄仅有 10 岁的孩子们。现场孩子们表演了北京人艺话剧《杜甫》《正红旗下》的片段。濮存昕老师认真地观看、仔细聆听、眼中满是关爱和欣慰,还走到舞台中间与孩子们共同完成演出的尾声部分,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令人动容。濮存昕老师告诉孩子们:“台词就是要大声说出自己的思想,表演中要思想集中,要有专注感注意力,要让角色支配自己去表演。”并耐心地做示范,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孩子们念台词,力争在短时间内帮助他们清晰地表达,准确地传达出剧中人物的情感。遇到孩子们不理解的地方,濮存昕会用通俗易懂的例子进行讲解。为了让孩子们听得更清楚,濮存昕保持半跪的姿势为孩子们细致地讲解,身体力行启发表演细节。活动现场的表演系在读大学生也就舞台表演和未来规划等方面提出了问题,濮存昕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数十年的舞台经验和表演心得。
此次戏剧交流活动不仅为戏剧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让大家感受到了艺术家的人格魅力。
致敬经典,全力续写传承新篇
京味儿、经典、传承、创新......对北京人艺上海驻演的描述围绕着这些高频词汇,《正红旗下》迎来了本次巡演的末场演出。这是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后全新创排的一部大戏。该剧以京味剧的新表达和深刻的主题、精湛的表演、精美的舞台设计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为上海观众带来了具有浓郁北京特色的话剧作品,促进了京沪两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北京人艺这次来上海真是诚意满满。”“感谢北京人艺把这么好的剧带来上海,不愧是经典。”“演员们用自己专业精神让观众领略了什么叫真正的‘戏比天大’!”“末场演出有点恋恋不舍,还想继续看北京人艺的作品。”“希望北京人艺常来上海演话剧。”末场演出结束后,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去,在剧场大厅合影留念,回味演出的精彩瞬间。在沪巡演期间,观众们用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好评回馈着北京人艺,期待京沪文化交流和互促不断延续。
此次巡演,北京人艺在上海共进行15场正式演出,一次研讨会,集中开展十数项艺术交流和联合党建等活动,近两万名观众走进剧场观剧、参与交流活动,截至目前,相关报道共计传播1.7万篇次。高水平的演出,观众的热烈反响,媒体的高度关注,使北京人艺上海巡演成为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中熠熠生辉的部分。
(摄影:李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