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北京人艺赴沪驻演热度不减,原创历史大戏《杜甫》在上音歌剧院拉开大幕,开始为期三天的演出。这是该剧自创排以来首次离京演出,也是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继《茶馆》《哗变》《日出》后的又一部历史题材大戏,多角度展示了北京人艺优秀舞台作品的魅力。
《杜甫》由著名编剧郭启宏创作,是他继《李白》《天之骄子》《知己》后又一部聚焦传统文化的历史题材大戏。该剧以杜甫这一中国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为主角,以其在“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的半生为叙事主线,诉说着杜甫的坎坷仕途与人生境遇,也展现了杜甫与李白、高适、苏涣、严武等历史人物的惺惺相惜,将杜甫诸多脍炙人口的名作融入到舞台情境之中。2019年,该剧由冯远征执导,并由他出演杜甫一角,通过写意的舞台呈现、立体的人物形象、诗意的演出风格,带广大观众一同重温杜诗名篇,感受家国情怀,深入探讨一代诗圣的精神世界,与主创们共同游历一番别样的“诗之江湖”。
浪漫与现实,个体与众生,杜甫的创作以充满现实主义的关怀影响着后世。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伤时感事,从“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悲天悯人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满腔愤懑,话剧《杜甫》将杜诗的意境与杜甫的人生历程巧妙熔于一炉,通过演员的专业表演与舞台元素的多元化展示,将剧本中的古典气质与现代表达有机融合,让观众能够通过舞台上映射出的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最大程度共情诗人强烈的仁爱精神和忧患意识。
“《杜甫》展现出的是杜甫的苦难,在演完这个戏后,我感觉自己更能读懂杜甫的诗了。”本剧的导演、主演冯远征表示,这部作品展现出的是一个不一样的杜甫,“他内心有一种渴望,他的经历与遭遇虽然困顿,却始终在寻找一个心中的桃花源。”在最初的创作中,随着排演的深入,主创们对于人物形象更加了解,在细节上不断完善,最终为观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当被问到观众最喜欢哪一段表演时,冯远征说到:“在北京演出时,很多年轻观众最喜欢的就是最后一幕杜甫的独白,认为那种如梦似幻的表达凸显出了杜甫的人物形象,我相信上海观众也一定会喜欢。”
作为剧组的青年演员,在剧中饰演杜甫知交严武的杨明鑫表示,创作一个角色同样需要继承与发展,“继承老师们的钻研精神,寻找人物应有的状态与行动,在这样的基础上寻找更适于当代的表演方式。”
饰演高适的于震对于自己的角色也有着独特的理解,“历史是在讲述一个道理,希望能够在这样的历史剧中,塑造出一个可信的人物,让观众理解并代入到角色中去。”于震说。
“饰演李白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我也在身边同事和前辈的帮助下,逐渐理解了角色。”饰演李白的刘智扬认为,经过四年对于这一角色的呈现,相信自己在上海的舞台上可以更为自信地表演。
作为剧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角色,饰演严母的梁丹妮与饰演杜甫妻子杨氏的张培也有着自己的感悟。“其实杜甫的很多诗大家都耳熟能详,但通过我们的表演,观众们更理解了杜诗中表达的深意。”梁丹妮表示,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全剧,演员们在排演中都下了很大的工夫。
“这一次,我们的舞台设计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表演观念也有所更新,但仍要从人物塑造着手。”张培认为,在剧中呈现出能让观众共情的角色是主创们共同的目标。
演出当天,上海的降雨并没有阻挡广大观众的观演热情。有冒雨赶来观剧的观众感慨道:“剧场外阴雨连绵,剧场内杜甫高声吟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算是一种应时应景,可以说是‘全方位’感受杜甫的观剧体验了。”还有观众认为,本剧中大量对杜诗的演绎可以说充满了惊喜,“在这部话剧中我们看到了《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看到了《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突然理解了杜甫的作品为什么被称为诗史,他看到了人间的苦难,而我们通过这部戏,看到了他的坚韧。”不少观众直观感受到了唐诗中厚重的中国历史文化,直呼不虚此行。
本次《杜甫》的演出将持续至11月3日。之后,本次北京人艺赴沪演出的最后一部作品《正红旗下》将正式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