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8月19日,2024全球智慧教育大会“数字教材建设与应用论坛”在京举办。从传统教学资源到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的转型过程中,数字教材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学习资源,不仅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也引起当今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会上,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谭方正从“人”“工”“智”“能”四个方面论及数字教材的中国特色,并围绕数字教材的“创、编、用、管”介绍了高教社的数字教材实践,并表示,高教社将着力构建横向拓展、纵向贯通的平台体系,提升数字教材建设与应用水平。
中国特色数字教材的
实践探索与未来展望
1
国内外数字教材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十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纸质教材作为知识主要载体的地位正在发生改变,互联网、数据库、移动终端等成为信息快速生产和传递的新载体。在教育数字化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泛在学习模式下,传统纸质教材已无法满足教学改革的发展,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教材出版数字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从国际看,全球领先的教育出版集团均已深耕数字化业务多年,度过转型阵痛期,开始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今年上半年发布的国际出版集团年报显示,2023年培生高等教育“费用全包”业务(Inclusive Access)机构用户增至1250家,Pearson+业务持续增长,付费订阅量突破百万,AI学习工具将于今年秋季推广应用于40种数学、商管和护理学科类图书中。麦格劳希尔(McGraw Hill)2024财年数据显示,在高教板块,数字化收入占比高达90%,数字平台上用户的参与度持续升高,全球有超过700万用户使用了AI赋能的学习平台ALEKS,Connect平台有670万付费激活用户,两大平台的用户数量同比分别增长了12%和10%。
从国内看,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做出了“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并在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再次重申了这一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教育部在《“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加快以数字教材为引领的新形态教材建设”。怀进鹏部长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发言时指出,“着力丰富资源形态,大力开发数字教材”。
从行业看,近年来国内各教育出版机构在数字教材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建设了一批优秀数字教材,推出了若干数字教材创作工具和发布平台,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2023年11月1日,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国内部分高等教育教材出版机构、技术企业、学术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等共同发起成立了高等教育数字教材创新发展联盟,致力于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材建设深度融合,构建灵活开放的数字教材建设、出版、运营、服务机制,推动数字教材创新发展。联盟目前共有109家成员单位,组织研制了多项数字教材团体标准并开展数项数字教材相关课题研究。
高教社围绕数字教材所做的探索
近年来,不少教育出版社在数字教材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作为中国教育出版的国家队、主力军,高教社与教育界、科技界、出版界紧密携手,加强数字教材研究、加深数字教材建设协作、加快数字教材建设应用,进行了积极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觉中国的数字教材必然要走出一条不同于国外数字教材的建设道路,要呈现出中国特色。所以我在今年参加深圳召开的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里讲到,人工智能四个字对数字教材的发展是有指导意义的。第一我们要强调在数字教材建设过程当中一定要以人为本,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我们的人文关怀。第二是“工”,数字教材建设必须秉承工匠精神,用心打造,好好打磨。第三是“智”,数字教材建设必须达到启智增慧的目的,而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因为现在新一代特别是Z世代学生,更需要我们从智慧的层面给他们更多的人生启迪。第四是“能”,数字教材命题的提出,对于出版界如何把握新形势提升出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总结了数字教材的三个基本特征:以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通过互联网传播,按一定标准封装和正式出版。通过发挥高等教育数字教材创新发展联盟的集群优势,我们共同发布了数字教材的首批中国标准:《高等教育数字教材元数据》《高等教育数字教材封面与版本记录》《高等教育数字教材封装要求》《高等教育数字教材出版平台接口技术要求》。
高教社从“创、编、用、管”四个方面开展数字教材建设。
创,指的是作者的教材创作工作
数字教材内容的表达方式更加多元。纸质教材主要是由文字和图表组成,而数字教材,除了文字和图表,还可以采用动画、音视频、虚拟仿真资源等形式。作者在考虑如何表达某一知识点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数字教材丰富的资源形式有助于解决教学中“进不去、看不到、动不了、难再现”等老大难问题。
数字教材有更丰富的呈现样式,不同学科的教材,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去组合相关的要素,如按知识、按能力、按场景等,满足不同的学科特点要求和学习需求。
数字教材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最短时间内、最低成本地实现教材的及时更新,以反映学科和行业的最新发展及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
数字教材可以实现技术赋能。随着AI技术应用于数字教材的创作,作者可使用智能问答、文生图、智能目录、智能审核等AI工具,辅助数字教材的高效创作。
编,指的是教材的编辑出版工作
数字教材重塑了传统的教材出版方式和流程,有力促进了行业数字化水平的提升。传统纸质教材出版流程是随着纸质实物进行流转的,而数字教材业务流程是以在线协同的方式进行的,它可以实现作者、编辑、排版、校对等人员的协同工作,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数字教材的出版周期相比纸质教材大为缩短。
数字教材可通过人工智能审校提升编辑加工效率和质量。高教社开发的“智校云雠”系统,可以对所有数字内容的字词、符号、敏感内容、文章逻辑、科学知识、格式等进行自动化的审查或处理,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
用,指的是数字教材的落地应用
数字教材可以多终端显示,例如电脑、平板、手机等;同时还可以保持学习数据的多端同步。数字教材的便携性可以支持学习场景的多样化,可实现自主、泛在学习。
数字教材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例如,光学教材,学生可以做闯关式的实验;机械和医学教材,可用交互式三维图像展示一个零件或者关节的内部结构;还可以实现学习与练习、学习与测试、学习与实验的融合,有助于知识迁移和能力培养。
最重要的是,数字教材可以记录学习者的过程数据,这些数据对于改进课堂教学、改进教材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基于数字教材的新型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未来新一代数字公民的素养和技能。
管,主要包括教材管理及教学管理
通过数字教材平台,高校管理者可以直观地看到本校所有数字教材的建设进度,也可以具体到一本教材的建设情况,提升了教材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
通过数字教材平台,教师可以精准掌握每位学生的学情数据,如总阅读时间、每个知识点的阅读时间、每道习题的掌握情况等,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调整,并开展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数字教材发展前景展望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中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将走向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数字教材也进入了一个提质增速的新时期,我们将着力构建横向拓展、纵向贯通的平台体系,提升数字教材建设与应用水平。
围绕集成化的目标,高教社将致力于打造面向未来的集成化生态体系。数字教材是教育数字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努力实现与课程、实践、师资等其他教育数字化板块的融通融合。数字教材平台“云创”已经打通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联接,既能够方便地调用平台上的资源,同时也能将数字教材内容推送到平台,支持课堂教学及混合式教学,实现双向融通。
围绕智能化的目标,我们正在全面提升人工智能赋能数字教材的体系建设。开发具有高度专业化和精准化的学科大模型,在满足教育领域的特定需求的基础上,为通用大模型提供高质量的知识和数据支持;建设教材智能体平台,聚焦不同专业不同课程,针对具体的应用场景打造教材智能体,辅助教师的创作和学生的学习。以丰富的学科大模型和成千上万的教材智能体,共同构建数字教材的智能化基座。
围绕国际化的目标,着力开展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加强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在标准互通、经验互鉴、发展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促进数字教材领域的交流;打造高品质的全球公共教育服务产品,通过提供多语言版本的数字教材,满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区域的学生需求;加强教师交流与培训发展,通过国际交流项目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数字技能培训,促进数字教育理念和数字教材的传播。
“数字教育是公平包容、更有质量、适合人人、绿色发展、开放合作的教育。”数字教材是实现数字教育愿景,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公平、有质量、个性化教育体验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设立在高教社的高等教育教材综合研究基地、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教材发展研究所、教育出版研究中心(出版智库)、“智能+”教育融合出版创新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数字教育前沿(英文)》(Frontiers of Digital Education)期刊等重要研究机构和学术出版的力量,大力开展数字教材的研究、建设、应用工作。
我们也期望为国际数字教材建设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我们欢迎国内外专家、行业同仁们与我们一起,深入开展数字教材研究与实践,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和挑战。相信挑战越大,战胜挑战后的机遇也越大!
来源:高等教育出版社
特别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疏漏,以最新统计为准。若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