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黄酒、酱油
打了26年的交道
从一个门外汉
“逆袭”成“酿造大师”
他坚持守正创新
为传统产业打开新空间
他就是嘉兴市级乡村工匠
——庞卫华
今天的“三支队伍之乡村工匠”系列报道来看第二篇《19岁→45岁,这位海盐人终成“大师”》。
日前,记者来到沈荡酿造有限公司,见到了正在忙着冬酿的庞卫华。黝黑的脸庞,干练的气质,是他给别人的第一印象。
今年45岁的庞卫华是于城人,现在是沈荡酿造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1998年,19岁的庞卫华进入沈荡酿造。“沈荡酱油名气很大,当时也是奔着公司的发展前景去的。”庞卫华坦言,刚进入公司时,他对传统酿造技艺一窍不通,上学时的专业也是与酿造毫不关联的工业企业管理专业。
年轻时的庞卫华
从19岁的花样年华到45岁的沉稳年纪,花白的两鬓记录了他从“小白”到“酿造大师”的人生历程。
“这份工作其实要求很高,光靠记住酿造工序是不够的,什么时候浸泡黄豆、翻酱时间如何控制……把握好这些细节,才算真正掌握了传统酿造的精髓。”这对零基础的庞卫华来说,传承一个多世纪的酿造技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甚至一度打起了退堂鼓。
好在,酱香最终留住了庞卫华,晒场成了他最好的老师。“以前我(皮肤)白着呐,现在完全是晒黑的。”庞卫华说,每年三伏天晒酱时,他更喜欢待在这里观察每一缸酱料的酿制情况。
在庞卫华的办公桌上,我们还发现了一摞叠放整齐的笔记本,上面详细记录着每天天气情况、工作细节:11月13日,晴转多云,气温15℃至22℃……庞卫华告诉记者,传统技艺讲究心口相传,要掌握整套操作流程并不难,但积累经验判断却需要很长时间去实践,温度、湿度、光照时长等都会直接影响酱油的质量,所以他每天都会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放了哪些料、环境温度以及酿造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并分析问题总结经验。
“公司的发展并不一帆风顺。”庞卫华说,他刚进公司时,是沈荡酿造发展的高峰期,但随着现代工业的冲击,不少江浙一带的传统酿造企业都关门了。为了提升沈荡酿造品牌的知名度,吸引更多顾客,2013年,庞卫华提出了开放工厂参观的策略,让消费者走进厂区,亲眼见证产品的生产过程,从而增强他们对沈荡酿造产品的信任和兴趣。
在采访的过程中,陆陆续续有游客过来参观,庞卫华熟练地戴上耳麦,耐心地为游客们讲解酿造公司的文化历史、特色产品。“我从事过的岗位很多,以前在车间打过杂,在检验岗当过检测员,做过酱油,酿过黄酒,后来负责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技艺把关,现在还兼职做导游。”庞卫华笑着说。
他带着我们沿观酱园、酿造车间、天然晒场走了一遍,这是他精心规划的讲解路线。讲解中,庞卫华更多以故事的形式,将这项非遗技艺和传统文化传播给大家。线路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参观团队往往会选择节假日前来酱园,他就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兼职做导游。
接着他带我们来到公司的产品展示区域,滔滔不绝地推介公司的新品——白酱油饼干。“饼干的形状设计灵感源自沈荡酿造的牌匾,把公司特有的白酱油融入饼干之中,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我们的产品,了解沈荡酿造。”庞卫华说。
不断创新赋能传统产业,抢占市场,是庞卫华和同事一直努力在做的事。就在前不久,沈荡酿造文旅街区项目方案通过公示,该文旅街区依托沈荡黄酒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将打造一座展示黄酒酿造、酱油酿造等非遗技艺,重塑古镇坊巷酒肆商业生活的新街区。“传统产业需要打开新市场,就需要吸引更多的年轻客户。”庞卫华说,这里将会为沈荡酿造打开新的篇章。
在庞卫华和同事的努力下,沈荡酿造的中高端产品销售额从5%上升到60%,使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显著提升。产品连续20余年在农产品与食品安全抽查中合格率100%,并获得浙江省农博会金奖、浙江省优秀非遗旅游商品和长三角名优食品等荣誉,助力公司获得中华老字号、浙江省非遗工坊、嘉兴市市长质量奖等诸多荣誉。
全媒体记者:钮宇婷、王海滨、冯明飞
编辑:杨颜璟
一审:柴丽婷
二审:吕 洁
三审:王振华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会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你还想看到我们发布的权威信息,请将“海盐发布”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下“赞”“在看”。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