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清山
普通场所
我们的工作室是个100㎡上下的方盒子。它处于一个非常普通街区的普通写字楼中,被普通走廊联通。室内四方规整,所有角落一目了然,只有一个极小区域因为顶棚走管,压低了净高,是全办公室唯一的“特殊尺度”。
▲办公区全貌 © 吴清山
▲灯光下的主轴线 © 吴清山
▲入口门亭 © 吴清山
▲门亭转角 © 吴清山
▲亭外置景 © 吴清山
盘中置景
面对这个普通的甚至有点“无聊”的办公室,我们觉得必须得做点什么,好让它有趣一些。“盘中置景”就是一种方法。但置景是需要先建立规则的,这个得由空间次序说起:统一进出,分流隔断,以及“两话一茶”。
▲概念轴侧 © 造作建筑
▲出门亭后的视线 © 吴清山
▲灯光下的办公区全貌 © 吴清山
▲灯光下的工位 © 吴清山
▲工位近景 © 吴清山
▲会议室 © 吴清山
门亭内外
“统一进出”即我们的门。由于走廊对面正对邻居,为回避视线,我们在这里放了一个“门亭”,之所以称为“亭”,是因其上方有盖,四周有界,进出有转折。为了削减“上班”的沉重仪式感,我们用一扇藏于墙内的隐框玻璃移门,封闭边界,再用一扇不上锁的半通透木门作为实际的领域入口,平日开启。
▲入门亭轴侧 © 造作建筑
▲出门亭轴侧 © 造作建筑
▲创立10年积蓄下来的日常物件们 © 吴清山
▲工作室日常 © 吴清山
▲工位 © 造作建筑
▲堆满爱好的工位 © 造作建筑
▲休闲区 © 造作建筑
穿越、对望与相隔
“分流”的考虑来自于日常办公的两个需求:“我是找同事?还是去外面?”。两条流线由一组可活动的低矮书柜切分而成,配合铺地的变化,我们称其为“山脊小岛”。当这组书柜被挪至周边时,山脊消失,只留小岛,中心是一个尽可能大的开敞空间,可以组织小型分享会。
▲“千金”走廊爆炸图 © 造作建筑
▲隔断门开启 © 吴清山
▲材料间作为工作区的隔断 © 吴清山
▲材料间走廊 © 吴清山
“分流”引导出团队成员与负责人各自的工作区域,其间的“隔断”是一条摆放各类材料的走廊。材料是设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影响并决定了我们对一个空间的思考。因此我们将这个廊子对向“门亭”,与“山脊”垂直,形成十字轴线,以获得最高的仪式感,我们称其为“千金走廊”。
▲隔书柜 © 吴清山
▲隔断墙 © 吴清山
▲作为立柱呈现的分隔线 © 吴清山
走廊的上半部通透,使其对室内光线的影响将至最低。腰线就顺势成为了整个工作室竖向立面的分隔线:下部由海洋板、洞洞板组成木质实面墙,提供工作时所需的视线遮挡,获得安稳与便捷。上部由白墙、透明阳光板与轻盈木构组成,形成通透却不割裂的立面,提供室内视线的穿越,让原本不大的工作室不会因为空间的隔断而显得拥挤狭小。
▲材料细部 © 吴清山
▲高湖石墙垛 © 吴清山
▲地面及墙垛质感 © 吴清山
凿壁偷光
“两话一茶”指的是会议室、电话亭,以及茶水吧,属于日常办公中的附属区域。两话是彻底的交流场所,因此将其放在那个“特殊尺度”处,由压低的吊顶,可移动的木门,让它从主体空间中脱离出来。由于私密性的功能要求,电话亭在这个区域中再作为一个独立空间被隔离出来,形成盒中盒中盒,电话亭是全办公室最缺光线的位置,但其外侧是设备平台,因此我们在此开了一个所谓的空调管线孔洞,作为凿壁偷光的现实版本,于是这个亭被命名为“借光亭”。
▲“偷光亭”剖面 © 造作建筑
▲茶水吧与会议室对望 © 吴清山
▲凿壁偷光 © 吴清山
▲电话亭“凿壁偷光”© 吴清山
▲外部走廊可向偷光亭继续借光 © 吴清山
办公室作为公共空间,却需要在个人隐私和沟通交流中寻求平衡。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盆景式的设计,将空间以一种摆放的形式出现,获得认同,也能获得自由。
▲夜晚的造作建筑办公室 © 吴清山
项目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