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血覆盖的荒山:美军采用了著名的“范佛里特弹药量”战术,即大规模使用弹药,对志愿军阵地进行毁灭性的饱和式轰炸

文化   2024-10-13 11:04   湖南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讲朝鲜战争系列,聚焦于战争期间的关键谈判与战斗。
1951年9月13日上午7时,在位于朝鲜半岛38线以北的群山中,美国第10军下属的第2师第23团两个营对两处战略要地——851高地和931高地——发起了猛烈进攻。这两处高地位于重要的交通节点,控制着周围的山脉和通道,掌握这片地区对于战场的整体局势至关重要。
这一天,战场上空铅云低垂,乌云密布,这种天气对于中朝联军无疑是好消息,因为美军战机为他们的地面部队提供至关重要的空中支援,所以美国第10军下属的第2师第23团两个营与朝鲜第5军团精锐部队的交锋中处于劣势。
尽管美军的炮兵在进攻前对目标区域进行了半小时的猛烈轰击,但这并不足以摧毁朝鲜军构筑的纵深防御,因为朝鲜军早已将851高地和931高地的每一个角落改造成坚固的防御工事,一样能够打出密集的火力网。
当美军步兵开始攻坚山头时,朝鲜军的机枪和轻武器从“一系列隐蔽、彼此交叉掩护的掩体”中精准射击,猛烈的火力网霎时就封锁了美军的进攻路线。
与此同时,各种口径的炮弹不断在山坡上炸裂,形成了致命的杀伤带。根据战史记载,美军的冲锋仿佛“捅了马蜂窝”,到处都是朝军的火力点,极其难以接近。
在朝军的猛烈火力压制下,这两个美军营只能撤退到两座高地之间的狭窄山谷中,暂时避开朝军锋芒。他们迅速掘壕,依靠地形掩护,躲避朝军的炮火轰击,勉强度过了这场漫长山地战中惨烈的第一天。美军组织的这场进攻可谓惨烈,他们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却根本未能接近朝鲜军的主阵地,一向被他们轻视的朝军居然也有这样的战斗力。
上图:美军在“血染岭”上进攻受挫。
此时,这些美国第2师的士兵们还不知道,为了夺取这片被称为“伤心岭”的山地,他们即将付出怎样沉重的代价。他们将在这里苦战整整一个月,付出数以千计的惨重伤亡。而这种惨烈的山地攻坚战,只是此后两年中交战双方许多次山地战中的一次而已。
为什么在停战谈判已经展开了的情况下,联合国军和社会主义军队依然会进行这样惨烈的山地战呢?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上一讲结束的地方开始说起。



停战谈判的首次中断



如我上一篇文章所说的,1951年7月26日,在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地点——开城郊外的来凤庄,以美军乔伊将军为首的五名联合国军代表,和以朝鲜人民军将领南日为首的五名中朝代表,双方经过长达16天的激烈辩论,终于就谈判的五项议程达成一致。这五项议程标志着停火进程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谈判桌上的每一项内容其实也都预示着未来的艰难博弈。

这五项议程包括:
  1. 通过(会议)议程:明确谈判的程序和内容,确保讨论有序进行;
  2. 确定军事分界线并建立非军事区:双方需要划定一条明确的军事分界线,这条线将决定未来停战后的实际控制区;
  3. 为实现停火与休战作出具体安排:包括成立一个监督停火和休战的机构,以确保停战协议的有效执行;
  4. 战俘的安排问题:这是谈判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涉及双方数万名战俘的归还与处理;
  5. 向双方有关国家政府建议的事项,即对外国军队的撤出及政治上解决的各个问题提出建议。
在这五项议程中,第一项通过会议议程,几乎是自动达成的。双方的真正博弈,集中在其余的四项议题上。
尤其是第二项议程,即“确定一条军事分界线并建立非军事区”,成为双方争论的焦点。事实上,早在五项议程正式通过之前,围绕这一议题的争执已经进入白热化。
1951年5月—6月的战役中,社会主义阵营在正面战场上遭遇了挫折,失去了大片位于三八线以北的战略要地。然而,如今是谈判,自然要多提出要求,所以朝中代表依然坚持以三八线为界停火。对此,联合国军代表团坚决反对,他们主张应以当前的实际战线为停火分界线,这样既能反映战场的现实,也有助于确保双方的军事平衡。
双方因此在谈判桌上争执不下,各自寸步不让。随着时间的推移,讨论渐渐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辩论,互不相让的态度让谈判陷入了僵局。沉默在房间中弥漫,紧张的气氛如同压在每个人心头的重担,令人喘不过气来。双方代表一言不发地隔桌对坐,竟然就这样在沉默中度过了2小时又11分钟。
就在谈判陷入僵局之际,一系列出人意料的事件接连发生。早在7月14日,双方为了确保谈判顺利进行,已经达成协议,将以开城为中心、半径5英里(约8公里)的区域划为中立区。在这一中立区内,只能部署少量担任军事警察的中、朝士兵,他们主要担任军事警察的职责,以维护当地秩序。然而,即便如此,在这片中立区内仍有一些反社会主义的韩国游击队活跃,并时不时制造摩擦。
8月19日,一队中朝军警在中立区例行巡逻时,遭到韩国游击队的突然袭击,造成1名士兵死亡,1人受伤。这一事件自然是联合国军理亏在先,社会主义阵营表示强烈谴责。中朝代表抗议联合国军未能有效控制韩方部队及游击队,指责其破坏中立区的和平。局势一时之间更加紧张,双方在谈判桌上的气氛愈发剑拔弩张。
然而,这并不是最严重的指控。8月22日夜间,联合国军的飞机对位于中立区的谈判会场发动了空袭,试图破坏谈判。这一手段虽然看似精心安排,但由于现场保留完好,联合国军的代表只能矢口否认空袭的指控,并拒绝为这场子虚乌有的爆炸承担任何责任。
尽管如此联合国军的代表否认指控,但社会主义阵营还是将一系列的证据保留了下来。在同一天,中朝代表宣布终止停战谈判,因为联合国军的挑衅行为已经破坏了谈判的基础。这一决定让谈判再一次陷入了停滞,双方之间的紧张局势达到新的高点。
双方好不容易才开始进行的停战谈判,就这样在联合国军的系列闹剧下陷入了完全的停顿。
如此前所述,朝鲜战争停战谈判的开启,明明是双方阵营共同的意愿。为什么联合国军在谈判进行时又不惜制造事端呢?
我们从毛主席和斯大林的往来电文中,可以看出其中的一些端倪。
1951年8月27日,毛主席致电斯大林,表示“敌人在朝鲜停战谈判中因军事分界线问题相持不下,便采取了连续的挑衅行动”,并说8月19日中朝军警遇袭事件的起因是“敌人换上了伪装,袭击了我们在开城中立地区的军事警察部队”,8月22日的联合国军轰炸事件是“敌机对开城中立地区投掷了9枚炸弹,向我代表团居住的房屋射击”。因此,中国、朝鲜方面“宣布暂时停止谈判”,且在“得到满意的答复以前”不准备恢复谈判。
毛主席还在电报中说,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停会期间与敌人进行宣传战”,进而“揭露敌人厚颜无耻的挑衅行为”,从而迫使联合国军方面主动要求恢复谈判,将主动权掌握到社会主义阵营的手中。
对于毛主席的电文,斯大林代表苏共高层在两天后进行了回复,说“我们同意您对目前开城谈判情况的评价和你们的立场”。这样一来,在挑衅时间和社会主义阵营谈判战略达成一致的情况下,陷入僵局的停战谈判首次中断了。
随着这次谈判中断而来的,则是两场异常惨烈的山地战役。




鲜血覆盖的荒山:“血染岭”与“伤心岭”



在停战谈判陷入僵局、即将中止的紧张局势下,联合国军迅速转向战场,重新发动攻势,试图通过战场上的胜利迫使社会主义阵营在谈判桌上作出妥协。这次攻势与停战谈判紧密配合,因此进攻的目标被严格限制在东部战线,集中打击朝鲜人民军的防线,以期在战术层面上取得优势,为谈判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8月18日,在朝鲜半岛东部的战线,联合国军展开了一场全面攻势。在从朝鲜半岛中部的群山到东海岸,横跨80公里的广阔战线上,美国第10军和韩国第1军分处右翼,展开了并肩作战。两支部队西东齐进,对朝鲜军队构成了巨大的压力。朝鲜人民军第5、第2、第3军团从西向东一字排开,试图抵挡联合国军的推进,但面对美韩联军的强大火力和精确打击,防线危在旦夕。
根据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詹姆斯·范佛里特的计划,此次攻势的主要目标是推进右翼战线,使战线向前推进12公里。虽然进攻规模相对有限,但这次行动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通过对战线东部的打击,消耗社会主义阵营的兵力并争夺关键的高地,为停战谈判创造有利条件。这场攻势不仅是军事上的一次尝试,也是在外交与谈判僵局中的一次博弈。范佛里特希望通过这一有限的推进,迫使朝中代表在谈判桌上作出让步,打破谈判僵局。
在这次攻势中,联合国军的主要目标是位于美军第10军右翼部队正面的一处名为“大钵”的盆地。这片盆地四周环山,地势险峻,西面的几座陡峭山头如同天然屏障,直插云霄,令人望而生畏。
盆地的西南侧,一组相连的山头后来被联合国军称为“血染岭”;而在西北侧,另一组山岭则被命名为“伤心岭”。这两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名字是联合国军在经历了无数次血腥的山地战之后,他们出于对这片险恶地形和残酷战斗的深刻印象而命名。这些名字本身,已经预示了联合国军将面临怎样的苦战。
在这两片山岭上,朝鲜人民军第5军团严阵以待。该军团由朝鲜战争中赫赫有名的方虎山将军担任军团长,依托这些天然险要的地形,朝鲜军队修建了连绵不断、纵深防御的工事。这些工事不仅遍布坚固的战壕和掩体,还设有无数隐蔽的火力点,互相交叉掩护,形成了层层叠叠的防线。从山顶俯瞰,朝鲜军的防御如同一张难以攻破的铁网,严密封锁着整个盆地。
接下来,这片战场将成为一场惨烈而持久的战斗中心。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无数士兵的鲜血将洒在这些山岭之间,生命将在这里无声地消逝。联合国军将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付出沉重的代价,而朝鲜军也将在这场防御战中顽强抵抗,誓死保卫每一个阵地。这场战斗注定将成为朝鲜战争中的一个血腥篇章。
上图:“血染岭”、“伤心岭”、“大钵”盆地一带地图。
8月18日,美军第10军第2师率先对“血染岭”发起了猛烈进攻。作为攻势的开端,美军采用了著名的“范佛里特弹药量”战术,即大规模使用弹药,对志愿军阵地进行毁灭性的饱和式轰炸。
联合国军的炮兵和空军联手,将大量炮弹和炸弹倾泻在目标山头上。经过连续数小时的轰击,曾经满布植被的山岭被炸得“寸草不生”,只剩下横七竖八的焦黑树干和一片满目疮痍的灰黄色地貌,仿佛大自然本身也被这场暴力摧残殆尽。
然而,尽管炮火轰击异常猛烈,朝鲜人民军第5军团的防御并没有因此崩溃。在接下来的五天里,配属给美军第2师的一个韩国团数次发动正面突击,但每次都被隐藏在坚固防御工事中的朝鲜军火力压制,被迫撤回。朝鲜军的机枪、迫击炮和隐藏在山中的火力点交织成一张严密的火力网,无论美韩联军如何冲锋,都被无情地打退。
面对这一顽强的防守,美军第2师不得不加大兵力投入。三个美国团先后被投入到战斗中,联合国军的攻击力度进一步升级,对“血染岭”展开了更加猛烈的连续进攻。与此同时,位于第2师右翼的美军陆战第1师也开始向北推进,穿越“大钵”盆地,夺取了盆地北部的一些山头,试图从侧翼向朝鲜军施压。
围绕“血染岭”的激烈争夺战持续了半个多月,双方在狭窄而陡峭的山岭上反复拉锯。对联合国军来说,这场战斗不仅考验了他们的耐力和勇气,也展现了朝鲜军在复杂地形上的顽强防御能力。双方伤亡惨重,战斗的残酷程度令人震惊,每一寸山地都被鲜血染红。
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在他的回忆录中,透露了这次战斗的一些细节:
“第2师常常是刚刚夺取一个山头就又被赶了下来,接着几小时之后,又被迫重新再打回去。第2师在连续二十四小时之内曾先后向一个山头发起过整整十一次冲击,但是仍不能肃清那里的敌人。”
到9月5日,经过持续的激战,美军第2师终于在历时数周的攻坚中,完全攻克了“血染岭”。然而,美军这一胜利是以惨重的代价换来的——美第2师的官兵在这场血腥的战斗中损失近2800人,付出了巨大的伤亡。
攻占山岭后,战场上遍布的残骸更令人触目惊心。朝鲜守军的残部在撤退时遗弃了500具士兵的尸体,这些遗体静静地留在山顶,仿佛无声地诉说着战斗的惨烈。
然而,美军胜利并未带来喘息的机会。在“血染岭”以北,地势更加险峻的“伤心岭”正屹立在联合国军面前,如同一道新的屏障,等待他们的攻坚。此时的美军第2师虽然经过8天的休整,但体能和士气依然受到了上一场激战的严重消耗。尽管如此,面对这个新的进攻目标,他们没有选择退缩。
9月13日,美军第2师发起了对“伤心岭”的第一次进攻。由两个营组成的突击部队迅速向山顶逼近。然而,朝鲜军早已在此构筑了更加坚固的防御工事,准备迎接这场新的战斗。
“伤心岭”上的朝鲜守军依托险峻的地形,构建了精密的永备工事,各种掩体和火力点伪装得天衣无缝。当美军部队开始爬上山坡时,立即遭到了来自多处隐蔽火力点的密集火力打击,机枪、迫击炮以及轻重武器的交叉火力网迅速将美军压制下来。正如我们在本讲开头所述,这场战斗在一开始就显现出它的残酷性——仿佛“捅了马蜂窝”。
尽管美军在之前对“血染岭”的作战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伤心岭”更加复杂的地形和朝鲜军更加严密的防御工事,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山岭的每一处掩体都经过精心布置,炮兵和机枪火力点之间互相支援,几乎没有任何可以轻松突破的弱点。面对朝鲜军精心准备的防线,美军第2师的第一次进攻遭受了沉重的损失,不得不暂时撤退,重新评估进攻策略。
上图:“伤心岭”照片,显示了其险峻的山势。
每当美军以猛烈的炮火轰击朝鲜军防守的山头时,朝鲜军便迅速撤到山的背面,也就是军事地形学中所谓的“反斜面”上。这样一来,联合国军的炮火虽然覆盖了山顶和前坡,却无法有效打击隐藏在反斜面的朝鲜守军。当炮击结束,美军步兵发起冲锋时,朝鲜军又迅速回到山顶,依托有利地势,居高临下地向美军倾泻火力,投掷手榴弹,将其赶下山坡。这种利用地形优势进行的机动防御使得美军的进攻如同陷入泥潭,无论炮火如何猛烈,朝鲜军的防线依然固若金汤。
在随后的两周里,美军第2师不断发起进攻,试图突破朝鲜军的坚固防御。然而,每次进攻都以失败告终。美军付出了接近2000人的伤亡代价,仍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山地复杂的地形和朝鲜军的灵活防守策略,使得美军不仅在战术上陷入被动,士兵的士气也逐渐受挫。
面对如此巨大的伤亡与无果的进攻,该师第9团团长亚当斯上校向师长扬格发出了严正警告:“照这样的打法,再继续下去就是自杀。”在这种情况下,美第2师的攻势被迫暂停。持续的高强度战斗和巨大的人员损失让美军指挥部意识到,若继续沿用当前的战术,只会使部队陷入更深的绝境。
这场山地攻坚战已经远远超出美军的预期,而“伤心岭”这个名字正越来越契合它所带来的苦痛和挫折。
经过几天的短暂休整,美军第2师再次发起进攻。这一次,汲取了此前的经验教训,第2师重新调整了战术,决定绕过正面进攻的困境。该师组织了一支坦克部队,从西面的河谷迂回包抄“伤心岭”,攻击中朝军队的侧翼。这支坦克部队成功突破了朝鲜军和志愿军第68军协防部队的阵地,对中朝联军造成了重创,并且切断了“伤心岭”后方的补给线。这一战术上的突破为美军后续进攻扫清了障碍。
10月13日,配属给美第2师的法国营在山岭的最后阶段战斗中表现突出,最终攻下了“伤心岭”上的最后一个朝鲜军据点。在这次残酷的山地战斗中,朝鲜守军展现出了极为顽强的抵抗精神,几乎每一个守军都誓死抵抗,仿佛化身为太平洋战争中誓不投降的守岛日军。战斗进入尾声时,朝鲜军的防守者陷入了困兽之斗的境地——要么被击毙,要么负伤,没有一个人选择投降。这种决绝的抵抗让战斗变得格外血腥和漫长。
在持续近两个月的战斗中,美军第2师官兵相继攻克了“血染岭”和“伤心岭”这两座极具战略意义的险要山岭。然而,这一胜利是以巨大的代价换来的:美第2师在战斗中损失惨重,战死及失踪人数高达1421人,负伤5096人,总计伤亡达6517人。这一数字不仅是对美军战斗力的严峻考验,也揭示了山地战的极度残酷。
中朝联军的损失同样惨重。在这场恶战中,中朝军队遗留在战场上的尸体就有约2000具。双方的高昂代价使得“血染岭”和“伤心岭”这两场战斗,成为朝鲜战争中最具代表性的山地战之一。
在1951年9月—10月间,联合国军在东线的其余各部也经历了规模相对较小的战斗,总体成功地向前推进了12公里。在同一时期的西线,联合国军也攻下了敌人据守的多处高地。
到1951年10月中旬,联合国军的攻势终于以惨胜告终。然而,虽然联合国军取得了名义上的胜利,但付出了数以千计的死伤代价,换来的却仅仅是几座被鲜血染红的荒凉山头。
对于社会主义阵营来说,这场旷日持久的山地消耗战,不仅带来了巨大的人员损失,也让战士们切实体会到了联合国军在战场上的实力。战火中的无休止厮杀使他们感受到恐惧和压力,战场上不断流淌的鲜血让人们意识到,继续战斗只会带来更大的伤亡与毁灭。
于是,10月25日,饱经血腥鏖战的双方再一次回到了谈判桌前。这一次,谈判地点被选在了一个新的地方——一个将永久铭刻在历史中的名字:板门店。
最后推荐一本关于朝鲜战争的好书《最寒冷的冬天》,普利策得主的这部作品,有着资深记者体的典型标志:采访详实,角度多重,以点带面,以人写史。总体上是一部极为细密地剖析朝战的非虚构作品,胜在事实有理有据、文笔生动不枯燥,失于过度繁复,且对历史人物的观点态度不够中立。读过本书,会更容易理解为什么朝鲜战争之后,多数美国人再也不愿提起和回忆这场错误,甚至连好莱坞也绝少问津;而中国人却往往津津乐道,喜闻乐见,虽然停战协议之下并无一方赢家,后者其实还要更加惨烈,下方是本书的正版链接,喜欢的朋友不要错过↓↓↓


红小岩谈古论今
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