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日报“伏牛文苑”(68)

时事   2025-02-06 12:06   河南  

封面摄影:蔡家齐



春节里的家风

□魏益君


  每年春节前夕,是父亲最开心的时候,按照惯例,他会陆陆续续收到小辈们送来的特殊“年礼”。多年来,这“年礼”让父亲珍爱有加,开心不已。


  乡下老家的小院很别致,在堂屋里的一面墙上张贴着许多花花绿绿的奖状和荣誉证书。这便是父亲每年收到的特殊“年礼”了。


  说起这面墙和那些奖状,我有着久远的记忆。打小我就记得爷爷家的墙上贴满了新旧的奖状,有爷爷的,有父亲的,有叔叔的,还有姑姑的。奖状的内容各不相同,什么“先进生产者”“五好社员”“劳动标兵”等。爷爷每收到一张奖状,喜得合不拢嘴,连声夸赞,认真张贴。父亲和叔叔几个更是不敢懈怠,努力表现,年年拿奖。


  爷爷去世前,将满墙的奖状揭下交给父亲,并嘱咐说,留着它,给孩子们讲讲怎样生活。


  果然,父亲经常拿出那些发黄的奖状,给我们讲过去的事情。不仅如此,父亲还用一面墙来张贴我们的奖状。那时,上学拿奖状成了我们兄妹几个竞相比赛的事,放寒假能交给父亲一张奖状,是我们最荣光的,因此,我们的学习成绩也一路攀升。


  参加工作后,单位不兴发奖状了,只发荣誉证书。父亲还是乐此不疲,将我们的证书拿去张贴,说,贴上好,影响别人,也激励自己。


  再后来,我们兄弟姊妹几个成家立业,有了子女,我们的下一代也被老父亲激励得憋着劲地竞争。我女儿就是这样,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优秀,放了寒假,第一件事就是把获得的奖状送到爷爷那儿,看爷爷认真地贴到墙上,那种自豪感就甭提了。后来女儿到湖南上大学,高校也不兴发奖状了,可女儿喜欢写作,加入了大学的广播电视编辑部,第一年就带回来一摞荣誉证书和作品获奖证书。她爷爷一边往墙上张贴一边自豪地说:“孙女送我的这份年礼最重了,我们老魏家要出才女喽!”


  这几年,农村的生活也富足了,老父亲手里也有了不少的余钱。每年除夕夜,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父亲总是陶醉地看着墙上那些奖状和证书,讲评过后,就高高兴兴地为每个奖状的主人发着他制定的特别奖金,一大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看父亲这样,我说:“您让小辈们这样长进和出色,我们应该感谢您,给您发年终奖金才是。”


  父亲眯着眼认真地说:“给我多少钱我也不稀罕,这些奖状和证书就是送给我的最好年礼!”


  我想,那一张张奖状并非一张薄薄的纸,也并非只是父亲谓之的“年礼”,它其实就是你追我赶的良好家风啊。




回家

□徐新格


  过了眼前这座大山就是一马平川的中原地区了,一眼望不到头的车流从涵洞排上了高架桥,强三秦心急如焚,原计划上午10点赶回西城,所以一家三口驾车出发时就没多带食品和水。早上6点下起了小雪,两省交界的高速公路上车流如蜗牛爬行,两三个小时前进不了5公里。后天就是除夕,多少人想赶在除夕前回到家。


  “还有退烧药没有?儿子体温又上来了。”妻子庞娟说。


  “不是告诉过你没有吗?问几遍了?”强三秦有些不耐烦,“都怪你,我说咱们提前一天出发,你就是不听。唉,大小事都是你拍板,你拍过的没一回顺的。”


  “你能?我说带点方便面和水,你说老家孩子的奶奶开有商店,用不着,连包饼干都没带。”庞娟说。


  “那我不是带了两个空瓶子吗,否则你那两脬尿能在车里解决?”强三秦不甘示弱。


  “不想跟你吵了,天刚亮那会儿找前边的司机大哥借的水,这次我往后边去,借点退烧药和水,掏钱买也行。”庞娟下车向后边走去。


  好话说了一箩筐,终于向一名医生借到了两粒退烧药和一瓶水。任凭医生批评“出门前都不做准备”“带着小孩儿心怎么这么大”,庞娟只能微笑着连称:“是,您批评得对。”医生就是心细,小零食装了两大兜,一箱纯净水就剩3瓶了。“都是借给像你这样的马大哈了。”看似埋怨,但医生表情特自豪:“连续三年春节都是我值班,今年同事们说啥也不让我值,硬是把我撵出了医院。还是走得太急,否则我会再掂一箱水、一箱方便面。”


  堵在高速路上,人们表现各不相同。有的男人下车“方便”后抽根烟,有的女人下车后打开手机音乐跳起了广场舞,有人兴奋地搞起了现场直播:“前方发生了剐蹭、追尾。”“后方已经被附近的村民开始大量投喂……”


  这消息令人振奋,人群翘首以盼,盼望着方便面、火腿肠能从后方传递过来。


  强三秦他们滞留的这个地方颇为尴尬,身后是涵洞,脚下是高架桥,一侧是约5米宽的陡坡,刺槐密布,另一侧是几十米深的峡谷,即使来了救援队,也不好靠近。


  又过了1个小时,搞视频直播的也不耐烦了。不论是前方还是后方,救援物资一直无法传递到这处“绝境”。


  庞娟说:“沟底很远处那是疙瘩村。”


  强三秦说:“你咋肯定?”


  庞娟说:“手机上有地图,导航也有。”


  实际上,从凌晨起,疙瘩村村民已经主动向高速上被困者运送物资了。男女老少肩扛手提,送开水、面包、方便面、火腿肠,直到搬空了村中的两个小卖部。


  通过网上查找,庞娟终于查到疙瘩村一名村干部的手机号,幸运的是居然拨通了。村干部这才知晓,村子正南半山腰处还有大量被困者。“你抓紧统计大家所需物资,然后把清单发到我微信上,我的微信号就是这个手机号……”村干部一边组织人马一边紧急联系物资。


  经过轮番搬运,村民已经精疲力尽,但听说南山半腰有人受困,纷纷请战。村干部根据年龄等实际情况迅速成立一支救援突击队。第一波,3个5人小组从高、中、低三段紧急清雪除障,架梯拴绳。第二波,3个3人小组配合运送开水和方便面。雪厚坡陡荆棘丛生,人们用长绳把暖水瓶和食物绑在身上,手脚并用往上爬。


  这样不行啊,虽然送了几趟物资,但是效率太差。“长顺,叫几个年轻人,上到桥基护坡顶,刨两个小平台,把锅和干柴弄上去,直接烧开水。俊峡,你组织一支妇女送水队,供长顺他们烧开水。”关键时刻村干部作出紧急调整。


  人多力量大,加上小视频现场直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绝境”救援。连烧几锅开水后,有一对新婚夫妻送来半扇羊排、十碗小酥肉。高架桥上有人大喊:“同志们,让我们一起向这对新人致敬——”“新婚快乐”“白头偕老”“早生贵子”……虽然大家喊得有点乱,但是响彻山谷。


  伴随着“嗡嗡”声,两架悬挂着降压药和退烧药的无人机向高架桥上飞去……


  下午3点,强三秦和庞娟终于回到了西城老家。“妈,我记得你原先给别人做过锦旗,那些材料还有没有?”庞娟问。


  “有、有!”母亲笑着说,“三秦电话里都给我说了,这回多亏了疙瘩村的人。你把锦旗上的词儿想好了,我这就去后院拿材料连夜给你做出一面感恩旗。”



  

年味缭绕

□冯敏生


  “嘭——”乡村的年味,随着玉米花的清香弥漫开来。


  在豫西乡村,无论小镇的街东街西,还是乡村的村头巷道,乡亲们过年都要爆上几袋子玉米花,除了自己吃,还要招待客人。腊月里,那个爆玉米花师傅脸被烟火熏得黝黑黝黑,从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风机“嗡嗡”,火苗升腾,炒锅里滋滋响。时间一到,一声巨响,白烟散去,香喷喷的玉米花喷进袋子里,一些“调皮”地飞落在地上,小朋友们欢快地抢拾着。


  赶年集,成为乡村人腊月里常挂在嘴边的话题。当冬日煦暖的阳光,沐浴在高山小镇朱阳镇的大街小巷,从锦屏路到银河路,从玉泉路到弘农涧河南岸的崇阳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昔日清静的小镇,顿时沸腾起来。家乡小镇位于陕豫两省卢(卢氏)灵(灵宝)洛(洛南县)三县交界处,操着三地不同口音的人们来置办年货。赶年集时,有的家庭选派几个代表,有的甚至全家出动。猪肉、粉条、花生、瓜子、糖果、干果等年货琳琅满目;春联、年画、窗花分外喜人。人们从这个店铺进,从那个门店出。逛累了,便三五成群坐在台阶上歇会儿,饿了,喝一碗羊肉汤,或就着石子馍吃一碗凉粉。夕阳西下,人们大包小包,满载而归。赶年集,不仅仅是置办年货,而是体验一年一度的幸福和喜悦。


  过了腊八,孩子也放假了。外出务工的“候鸟们”,也叽叽喳喳地返村了。曾经宁静的村庄热闹起来,家家户户也开始忙年了。攒年柴、蒸年馍、杀年猪、搭油锅、扫院子……每个环节都不能少。院内院外,荡漾着笑声,飘溢着香气。木架子上,铁丝上,晾晒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被单。乡村的年味伴随着浓郁的烟火气息,越发浓郁。


  蒸年馍,是乡村过年一个重要的环节。和面、拌馅儿、烧火……每个成员分工明确,还会特意为小孩子蒸上几个“十二生肖”等寓意浓厚的花馍,如“灵蛇献瑞”“金虎闹春”“飞龙在天”等花馍,备受小孩喜爱。那新出锅的年馍,雾气飞腾,香气缭绕。


  挂红灯笼,贴窗花,贴春联,满眼的火红,是过年最动人、最喜庆的颜色。那栩栩如生的红窗花,精美的图案,宛如一幅幅美丽乡村幸福的画卷;那高高挂起的红灯笼,照耀着乡村的夜晚,如梦如幻,如诗如画,同时也照亮在外漂泊的人回家的路。


  年味,是对幸福的虔诚叩拜,是祈求天地,祈求丰年和安康,是对美德的大力弘扬,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年味,是年俗,是人们对和谐美满的渴望,也是对至善至美的执着追求。


  年味,是父母居住的那个家,是缭绕我一生的挂念和幸福。



踏雪寻梅祈福新年

□王绵民


  春节前夕,一场大雪不期而至,将世界卷入一片混沌与洁白之中。我向来钟情雪花,喜欢它们在空中轻盈舞动的姿态,然而比起雪花,我更倾心于雪中蜡梅绽放的那一抹惊艳。怀着对这份美好的期待,我穿上棉衣,迫不及待地奔赴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开启这场雪中寻梅之旅。


  一路上,雪花落在我的肩头、发梢,凉意沁入心底。踏入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仿佛踏入一个与世隔绝的冰雪仙境。循着记忆,我来到蜡梅园。眼前的景象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一株株蜡梅树错落分布,枝头的蜡梅花在白雪映衬下愈发娇艳动人。它们有的含苞待放,像羞涩的少女半掩娇容;有的肆意盛开,金黄的花瓣层层舒展,毫无保留地展示着自己的美丽。“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花洁白无瑕,蜡梅的香气却为单调的冬日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韵味,那清幽淡雅、沁人心脾的芬芳,在空气中悠悠飘荡,让人心旷神怡。


  我漫步在蜡梅园的小径上,脚下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每一步都像是踏入一个被雪与梅装点的纯净世界。我轻轻抚摸蜡梅的枝干,感受它粗糙的纹理,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也是生命坚韧的见证。


  这时,我注意到不远处有一位老者。他身着黑色风衣,脖子上挂着一台略显陈旧的相机,正专注地拍摄雪中蜡梅。他时而蹲下寻找独特角度,时而侧身调整相机焦距,神情专注而投入,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眼前的蜡梅。


  我被老者的专注吸引,走到他身旁。他察觉到我的存在,转过头微笑着点头示意。看着他相机屏幕上的照片,每一张都将蜡梅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纷飞雪花中,蜡梅更显风姿绰约。我不禁赞叹:“您拍得真好,这些照片就像把蜡梅的灵魂都捕捉下来了。”


  老者笑了笑,眼中闪烁着光芒,说道:“我每年都会在这个时候来拍蜡梅,它们在雪中的姿态实在是太美了,每一年都有不同的感觉。这雪与梅,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冬日礼物,值得用镜头记录下来。”说着,他又将目光投向蜡梅,继续拍摄。


  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老者专注的身影,心中感慨万千。在这纷纷扬扬的大雪中,他独自一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用相机定格美好的瞬间。这份对美的执着追求,这份在喧嚣世界中寻得的宁静与坚守,让我深受触动。


  雪依旧在下,大片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落在蜡梅花上,与金黄的花瓣相互映衬,形成绝美的画面。我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让清冷的空气与蜡梅的香气充满整个胸腔,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在这蜡梅园里,时间仿佛静止。我与老者一同沉醉在雪景梅香之中,忘记了外界的纷扰。不知过了多久,我才回过神来,向老者告别。他依然专注拍摄,似乎想要将这雪中蜡梅的每一个瞬间都收入相机。我沿着来时的路缓缓走出蜡梅园,回头望去,那片被大雪覆盖的蜡梅林,在纷飞的雪花中显得更加静谧而美好。


  这场雪中寻梅之旅,让我领略到雪与梅的绝美风光,更在与老者的相遇中,收获了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带着这份美好与感动,期待着新的一年,如同这傲雪绽放的蜡梅一般,在生活的磨砺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温壶老酒迎新年

□梁敏才


  岁末的风,如一支蘸了霜雪的笔,在天地间勾勒出冬的轮廓。当新年的跫音在时光的甬道中隐隐传来,我站在尘世的一隅,悄然温上一壶老酒,以一种最熨帖的姿态,迎接新年的莅临。


  这壶老酒,是岁月沉淀的馈赠。它静卧在时光的深处,周身沾染着往昔的烟火气息。古朴的陶制酒壶,壶身泛着暗哑却温润的光泽,似在诉说着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故事。轻轻拔去木塞,刹那间,醇厚的酒香如一缕缕袅袅的轻烟,悠悠地升腾、弥漫开来。那香气,浓郁而不张扬,恰似冬日暖阳下的一抹温柔,带着岁月的醇厚与绵柔,瞬间将人包裹。


  在这酒香的氤氲中,我的思绪如脱缰之马,穿越时光的藩篱,回到那些旧年的时光。儿时,新年总是在一片热切的期盼中姗姗来迟。那时候,村庄被皑皑白雪覆盖,宛如童话中的世界。大人们在忙碌地准备着年货,孩子们则在雪地里嬉笑玩耍,清脆的笑声在清冷的空气中回荡。夜幕降临,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土炕上,一盏昏黄的油灯闪烁着微弱的光。父亲从柜子里小心翼翼地拿出那瓶珍藏许久的老酒,轻轻斟上一杯。酒液在灯光下泛着琥珀般的光泽,父亲浅酌一口,脸上露出满足的神情。那酒香,便在这小小的屋子里弥漫开来,与年夜饭的香气交织在一起,成为记忆中新年最温暖的味道。


  随着时光的流转,我已经从不谙世事的懵懂少年成长为立足岗位的时代青年。如今,高科技的发展,年的模样也在悄然改变。城市的霓虹取代了乡村的繁星,高楼大厦代替了低矮的平房。每到春节期间,我温一壶老酒的习惯却从未改变。在新旧交替的时刻,我喜欢独自一人,坐在窗前,让月光洒落在酒壶上。将酒缓缓倒入杯中,看着酒花在杯中跳跃,仿佛看到了岁月的涟漪。举杯轻抿,那辛辣中带着甘甜的滋味,顺着喉咙缓缓流下,在心底燃起一团温暖的火焰。


  这老酒,就像一位知心的老友,在新年的夜里,与我倾心交谈。它让我忆起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成功与失败。那些过往的岁月,无论是平淡如水,还是波澜壮阔,都如同这酒中的韵味,在岁月的发酵下,变得愈发醇厚。在它的陪伴下,我不再惧怕新年带来的未知与挑战,因为我知道,过去的经历已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温一壶老酒,也是在温暖着新年的憧憬。当酒香在空气中弥漫,我仿佛看到了新年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那画卷里,有春日的繁花似锦,有夏日的绿树成荫,有秋日的金黄麦浪,有冬日的银装素裹。我看到自己在这四季的更迭中,怀揣着梦想与希望,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或许会有风雨,或许会有坎坷,但有这老酒的陪伴,心中便有了无尽的勇气。


  新年,是时光的一次重启,是心灵的一次洗礼。而这壶老酒,则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让我在回首往昔时,能心怀感恩;在展望未来时,能充满信心。在这喧嚣的尘世中,温一壶老酒,迎新年,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


  新年的钟声敲响,我将带着这壶老酒的温暖与力量,踏上新的征程,让岁月的酒香,在生命的长河中,永远弥漫。

 

怀念童年写春联

□九尾狐


  记忆中的童年,春节是一年里最盛大的期待,而写春联则是这场盛大期待中最具仪式感的前奏。那时,当冬日的寒风开始凛冽,空气中便隐隐弥漫着年的气息。我和哥哥怀揣着父母给的些许零钱,像两只欢快的小鹿,一路小跑来到村头的代销点。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但最吸引我们的,莫过于红纸和包装精美的小白兔糖果。


  我们小心翼翼地挑选出几张红纸,那鲜艳的红色,仿佛是即将到来的新春热烈的召唤。将剩下的2毛钱换成4块小白兔糖果,迫不及待地剥去糖纸,把糖放入口中。刹那间,那甜蜜的滋味在口腔中绽放开来,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甜蜜而美好,每一个味蕾都沉浸在这简单纯粹的快乐之中。


  怀揣着红纸和满心的欢喜,我们蹦蹦跳跳地来到村里那位擅长书法的老师家。老师家的小院此时热闹非凡,前来求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大家自觉地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排着队,仿佛在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老师是个性格内向的人,平日里总是一副温和谦逊的模样,对于大家的请求,来者不拒。


  有的人家里宅院大,需要的春联多,从大门、二门到厨房门、柴门,甚至牛圈门以及厕所门,都要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便要求老师写七八副之多。老师总是微笑着点头,或按照自己的思路临场挥毫,将对生活的美好期许融入笔端,或翻开那本略显陈旧的《对联大全》,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寻找最契合的语句。    准备妥当后,老师把毛笔在墨盒里蘸了又蘸,毛笔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只见他凝神静气,运笔而下,毛笔在鲜红的纸上如蛟龙出海,灵动飘逸、力透纸背。不一会儿,一副对仗工整、字迹俊逸的春联便呈现在眼前。那书写未干的春联,散发着一种特殊的墨香。


  求写春联的人实在太多,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年三十上午。老师每天热心地为村民们书写春联,常常连中午饭都顾不上吃。大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有人悄悄往他口袋里塞一包烟,有人拿来刚出锅还冒着热气的炸丸子,想要表达感激之情,却都被老师一一婉拒,总是轻描淡写地说:“过春节图个高兴,帮大家写几副春联,举手之劳。”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每到年关,大街小巷摆满了各式各样卖春联的摊位。一副副制作精美的金粉春联,在微风中轻轻飘荡,它们色彩艳丽、金光闪闪,乍一看夺人眼球,却少了那份手写春联的温度与情感。越来越多有着怀旧心理的人,开始怀念那些年在村子里请老师书写春联的情景。那不仅仅是几副春联,更是一段温暖的时光,一份浓浓的乡情,一种对传统春节文化的执着坚守。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似乎走得太快,忽略了那些曾经最质朴、最纯粹的美好。或许,我们应该停下匆忙的脚步,重拾手写春联的传统,让那饱含深情的笔墨,再次在红纸上流淌出对新春的美好祈愿,让那份失落已久的年味,重新在心底弥漫开来。因为,那不仅仅是春联,更是我们对童年、对故乡、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



我爱楹联文化

□瑜玫


文化瑰宝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传递着喜庆新春的希望

它不仅仅是文字的简单堆砌

而是文学的魅力在极致张扬

把春意和寄托定格在红纸上

做个有心人挥毫泼墨

让楹联千家万户纷呈万象

它浸润了诗词的千年烟火

浓缩了中国汉字的无穷力量

借古喻今潇洒豪放

唯美的一年愿景和企盼

鲜红的组合坚守吉祥荣光

辞旧迎新燃亮山山水水

华夏精粹必将在世界芬芳









声明:本公号原创文章谢绝媒体转载。如经授权转载,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三门峡日报微信公众号(ID:smxrbweixin)”。

责编:蔡仲鸣

合作热线:18639836009

投稿邮箱smxsjkb@163.com

微信推广:0398—2981057 

法律顾问:河南宇萃(三门峡)律师事务所

赵双良 胡    彬

三门峡日报
关注社会热点,聚焦新闻事件,为公众提供及时海量的三门峡新闻、时政新闻、国内国际新闻、图片新闻、视频新闻、语音新闻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