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荐语: 本文使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三类不同国家级工业园区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分析显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皆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该研究对如何进一步促进工业园区的减排作用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文章摘要
工业园区是工业部门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工业碳减排的关键所在。中国推出了多类国家级工业园区,包括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ETDZ)、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EIDP)和国家低碳工业园区(LCIP)等。本文以全国204个地级市1999-2019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DID)分析了工业园区的城市碳减排效应。结果显示:三类工业园区分别使城市碳排放强度降低11.55吨/万元、3.95吨/万元和4.50吨/万元;ETDZ的城市碳减排效应滞后7年,EIDP为3年;ETDZ和EIDP通过改变产业结构来推动城市碳减排;ETDZ和EIDP对周边城市的碳减排具有正向溢出效应。该研究对工业园区建设如何进一步促进城市及区域碳减排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图片摘要
就工业园区层面和城市层面而言,已有诸多学者对相关碳排放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然而,工业园区建设对城市碳排放有怎样的影响,是否具有城市或区域层面的碳减排效应,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开展相关研究可为后续国家对工业园区的申请审批、区域部署、进一步推动碳减排等提供科学分析参考。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对ETDZ、EIDP、LCIP这三类推出时间不同、区域分布有差异、政策侧重点不同的国家级工业园区在城市层面的碳排放影响进行了分析,填补了这方面研究在ETDZ和LCIP方面的不足;同时,也对这三类园区的效应进行了对比、异同分析。
评估政策效应多使用双重差分法(DID)。其为计量经济学中广泛用于研究政策对区域影响效果的方法。DID将研究样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受到了政策影响的样本,称为处理组(包含ETDZ/EIDP/LCIP的城市组),另一部分是没有受到政策影响的样本,称为对照组(不包含ETDZ/EIDP/LCIP的城市组)。除了考虑处理组和对照组这两类样本,还需要考虑样本经历的政策(不同工业园区政策)实施前后两个时期。其中,处理组在第一个时期未受政策影响,在第二个时期受到政策影响,而对照组在两个时期都未受政策影响。通过比较处理组在政策实施前后的变化与对照组在政策实施前后的变化之间的差异,能估算出政策的实施效果。在DID基础上,本文使用了四种分析模型,包括基准模型、动态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溢出效应模型,也开展了异质性分析和稳健性检验。
本文研究的工业园区包括ETDZ、EIDP和LCIP。这三类园区政策侧重点不同、开始实施的时间不同、覆盖城市范围也不同。
ETDZ:自1999年以来,其数量由38家增加到2023年的230家,其中2010年到2014年是增长最快速的时间段。空间分布方面,ETDZ在东部地区最多,达到125家,中部和西部的分布数量则不到东部的一半。
EIDP:为了进一步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原国家环保总局、商务部、科技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的通知》,2008年开始,其数量稳步增多,目前已建成并通过验收的有70家。EIDP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达到62家,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布较少,分别为5家和3家。
LCIP: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12-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决定组织开展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并于2013年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的通知》。2015年和2016年,全国共建设51家试点园区,截至目前暂未增加新的试点。LCIP在东中西部都有分布,东部地区数量最多,占47.06%,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25.49%和27.45%。
表1 工业园区建设对城市碳排放影响的基准结果
图4 工业园区建设对城市碳排放影响的动态效应模型分析结果
注:实线表示回归系数显著;虚线表示回归系数不显著。
5. 空间溢出效应模型结果
对于LCIP,相关系数显著为正,且“nabour”组的绝对值更大,说明与本身和周边都没有LCIP的城市相比,相关园区的建设会增加所在城市和周边城市的碳排放强度。这可能是由于LCIP推出时间较近,在短期内还没有完全发挥出促进碳减排的作用,也可能与LCIP所在城市的区域情况有关。
表3 工业园区建设对城市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
其中,排除特殊样本方面:一些城市由于特殊的经济情况,会拥有多个园区,如苏州有9个ETDZ和8个EIDP。为了消除类似极端情况的影响,剔除拥有3家及以上同类园区的城市,再将新样本带入基准模型进行分析。
排除其他政策影响方面:在本研究分析的时间跨度内,中国还实施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其碳减排效果也已得到广泛认可。由此,在基准模型中引入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变量,进一步检验原结果是否可靠。
结论
数据显示,三类国家级工业园区中,ETDZ(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时间最长,园区数量最多,分布广泛;EIDP(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推出时间较晚,数量逐年缓慢上升;LCIP(国家低碳工业园区)于2015、2016年通过两批后,尚未有新增园区。三类园区皆在东部地区分布最多,且远多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基准模型结果显示,三类工业园区都对城市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动态效应分析表明,工业园区的碳减排效应具有一定滞后性,其中ETDZ为7年,EIDP为3年,而LCIP尚未观察到相应情况。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显示,对于ETDZ和EIDP,改变产业结构是其促进城市碳排放强度降低的一条途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显示,ETDZ和EIDP的建设都能够在促进所在城市碳排放强度降低的同时,带动周边城市的碳减排,且ETDZ空间溢出效应更明显;而LCIP则会增大园区所在城市和周边城市的碳排放强度,这可能与数据覆盖时间有限有关。
基于研究结果,本文建议根据城市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建设相关工业园区,同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并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使其充分发挥碳减排作用。坚持和完善相关工业园区的评估机制,进行常态化监管。最后,构建城市间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以此促进工业园区充分发挥减排作用。
引用信息: Hu, X.; Zhang Y. W.; Geng Y.; Yu H.; Li L. Exploring carbon emission effects of national-level industrial park policies on cities in China. Carbon Footprints. 2024, 3, 16. http://dx.doi.org/10.20517/cf.2024.28
>>作者介绍
张宇泉
张宇泉,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上海市浦江人才。先后在三角洲研究院(RTI,美国)与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奥地利)担任研究职位。长期从事数学规划模型开发与应用工作,积累多年GAMS语言编程经验,作为主要技术人员承担过多项国内外环境政策分析任务。研究领域涵盖气候变化影响、减缓与适应三个方面。在Fundamental Research、《中国环境科学》等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20多篇,书中章节6篇,软件著作多项。担任Climatic Change 期刊副编辑、Carbon Neutrality 青年编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达峰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胡夏茹
直播回顾 | 碳足迹系列学术研讨会04- 区块链在跟踪和减少供应链碳排放中的作用
直播回顾 | 碳足迹系列学术研讨会03- 实现低碳至净零碳城市的机遇和障碍
直播回顾 | 在线学术访谈 -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格罗宁根大学 Klaus Hubacek教授
直播回顾 | 碳足迹系列报告05- 清华大学鲁玺教授: 碳中和背景下光伏可持续发展
直播回顾 | 碳足迹系列报告04-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周跃宽 - 清洁能源转型: 从建筑至社区
直播回顾 | 碳足迹系列报告0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谢杨:气候变化应对的健康与经济影响
直播回顾 | 碳足迹系列报告02- 上海理工大学黄蓓佳:技术升级加速水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直播回顾 | 碳足迹系列报告01- 伯明翰大学单钰理:城市碳排放核算与碳达峰
访谈上线 | 浙江大学方恺教授对话新南威尔士大学 Thomas Wiedmann教授
CF 特刊征稿 | 碳中和下城市低碳转型的路径与政策启示
CF 特刊征稿 | 实现低碳城市到净零碳城市的机遇和障碍
CF 特刊征稿 | 实现建筑碳中和愿景的挑战与机遇
CF 特刊征稿 | 探索城市碳排放: 经济发展对环境可持续性的影响
CF 特刊征稿 | 全球化新阶段的碳中和博弈
扫码前往期刊主页
期刊主页: https://www.oaepublish.com/cf
投稿地址: https://oaemesas.com/login?JournalId=cf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获取全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