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人物风采 | 中南大学任晓航副教授

文摘   科技   2024-11-07 18:46   陕西  

欢迎点击上方“Carbon Footprints 碳足迹”关注我们,为您推送更多最新资讯。

人物专访

近日,Carbon Footprints 期刊编辑部成员以书面形式采访了中南大学任晓航副教授。


此次采访中,任老师深入探讨了在绿色金融、能源经济学等领域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展望了将在未来十年对城市可持续性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趋势。

人物简介

Introduction

任晓航, 中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 研究领域为计量经济学、绿色金融、能源金融、能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Quantitative FinanceEnergy Economics《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管理科学》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其中ESI热点文章/高被引论文30余篇担任Sustainable Communities 领域主编,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等期刊副主编, JCEBSCCEECR 等期刊的客座主编, 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多元分析应用专业委员会理事, 中国“双法”研究会气候金融研究分会理事和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现担任CF 特刊《探索城市碳排放: 经济发展对环境可持续性的影响》客座编辑。

欢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跳转到特刊页面

对话客座编辑



Q1: 您是如何决定投身于计量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您个人参与这个研究领域的动力是什么?

      基于个人拙见,当前对环境问题的研究已经远远超脱了生态范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挑战背后都有深刻的经济动因,使用科学的方法尤其是经济学工具为打破当前的环境困局建言献策是我投身计量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初衷。
      计量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现象的有力工具,这种用数据说话,用模型分析现实问题,使得我们对经济现象的解读更具说服力和故事性,我希望用计量经济学的手段为破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的难题贡献微薄之力,这是我愿意一直在这个领域深耕的动力。




Q2:在绿色金融、能源经济学等领域,您认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会是什么?哪些新兴趋势将在未来十年对城市可持续性产生重大影响?

      在绿色金融和能源经济学领域,我认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碳中和目标下的金融支持体系,二是新兴能源技术对传统经济结构的重塑。

首先,“双碳”承诺的兑现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绿色金融必然扮演至关重要的资源配置角色。未来,绿色债券的设计、碳市场的规划、可持续贷款的发放都将成为助力企业和城市转型的关键。同时,绿色金融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例如区块链在碳交易和绿色项目透明化中的应用,亦将成为值得关注的趋势。我们需要找到更具创新性和包容性的金融工具,让绿色资本在更广泛的领域中流动起来,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其次,能源经济学在未来十年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清洁能源技术逐渐在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尤其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以及智能电网的发展,使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快步的能源转型。未来的研究将主要聚焦于如何平衡传统化石能源产业与新兴可再生能源产业之间的博弈,以及如何在能源转型过程中确保经济的稳定性和社会的公平性。例如,如何应对由于能源结构转型带来的就业变化,如何使传统产业工人能够在新兴绿色经济中找到新的发展机会。

至于哪些新兴趋势会对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我认为气候适应性和能源自主化是两大重点。气候变化愈发猖獗,城市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骤增,研究如何提升城市的适应性动态调整能力、建设更具有抗震能力的城市基础设施紧迫而关键。与此同时,城市能否实现能源的自主化也至关重要。通过推进分布式能源系统,城市可以减少对外部能源的依赖,提高自身的能源安全性和抗风险能力,这是城市经济系统筑造能源屏障的重要一环。

总的来说,绿色金融与能源经济学的研究,未来不仅要持续着眼于宏观层面的政策改进和市场机制的优化,更要将目光放在微观层面的企业和城市发展路径上,深入挖掘如何在实践中维持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天平。我相信,只要不断地通过科学的方法参与这场能源革命,“双碳”目标的实现指日可待。



Q3: 此次担任该特刊的客座编辑,您认为这个主题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作为此次CF 特刊《探索城市碳排放:经济发展对环境可持续性的影响》的客座编辑,我深感这一主题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作为经济最具代表性的组织形式,全球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成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如何推动中国甚至全球城市发展的脱碳化进程,是将来维护生态稳定,寻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平衡点的关键所在。
      该主题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经济系统是推进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在实现城市低碳化发展的同时保持城市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是世界各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挑战。通过对两者互动关系的深入探索,更科学地识别城市发展的脱碳路径,能够为城市经济在绿色转型中持续释放活力提供更精准的政策着力点并拓宽政策受力面。
      其次,该主题彰显了较强的现实价值。它不仅仅只是学术讨论的集合,更是关乎全球气候治理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在“双碳”愿景下,中国以及诸多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关期,通过这次特刊的研究成果,我们希望能够挖掘出一些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经验为不同类型的城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制定政策。
      此外,特刊还致力于推动跨学科的研究融合。碳排放问题具有其本质上的多维性,涉及经济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我们鼓励各个领域的学者从多角度切入,探索创新性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为城市脱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总体来说,我希望通过这次特刊的出版,能够激发更多科研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对城市碳排放问题的关注,并为全球城市在低碳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提供启示。这不仅是学术领域的重要命题,更是我们这一代人为应对气候变化所肩负的责任。



Q4: 对于《碳足迹》期刊以及此次特刊,您有什么建设性的建议?

      首先,我希望期刊可以进一步拓展跨学科合作的国际视角。碳排放所引发的自然灾害具有连贯性,摆脱气候灾害的困境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诉求。期刊可以通过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撰写综述文章,或组织多学科的主题研讨,激发学术界在碳排放研究中的思想碰撞与合作。同时,鼓励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投稿,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我们鼓励更多创新性的定量研究和前沿数据的应用。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碳排放的分析手段和数据获取方式更加多元化,更具科学性,更具便捷性。例如遥感技术、机器学习以及时空大数据在追踪碳排放的时空分布及其动态变化上的应用,能够更精确揭示城市、产业以及企业甚至个体行为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期刊可以考虑设置专门的栏目,聚焦于前沿技术在碳足迹研究中的应用。
      再者,对于本次特刊的选题,我建议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低碳转型中面临的特有困境与机遇。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过程中,面临更窘迫的发展环境,具有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的双重需求。聚焦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城市案例,不仅能够为城市发展中的碳排放提供更多样化的全球样本,还可以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找到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最佳实践路径。
      最后,我希望期刊能更好地发挥学术研究与政策应用之间的桥梁作用。碳排放与碳足迹问题的讨论并不仅限于学术意义,更重要的是其成果的现实价值。因此,期刊在刊发学术论文的同时,也可以增设“政策建议”专栏,使得政策建议更体系化、规范化、多元化。此外,可以考虑举办线下的研讨会或工作坊,搭建学术界与决策者之间的沟通平台,推动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
      总之,我希望《碳足迹》能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拓展研究视野,推动学术创新,加强国际交流,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巩固其在碳排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



Q5: 在您的科研旅程中,有哪些小瞬间让您感到特别有成就感?您会给那些希望在环境和能源经济学领域产生影响的年轻研究人员什么建议?

      在我的科研旅程中,某些颇具意义的瞬间让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当自己的研究成果受到同领域的学者广泛认可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的时候,当自己的政策建议被官方采纳的时候,当自己引导学生在环境经济学领域激发浓厚兴趣的时候……这些瞬间让我意识到自己在科研上所做的努力为推进科学前沿贡献了微薄之力。
      对于那些希望在环境和能源经济学领域产生影响的年轻研究人员,我有几点建议:首先,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推动科研不断前行的最大动力。环境与能源经济学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领域,我们需要不断丰富新的理论和方法,跟上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同时,不能畏惧探索跨学科领域,因为许多创新往往发生在学科交汇处。
      其次,保持耐心和恒心。科研的过程是一个漫长且坎坷的过程,挫折和失败的发生是常态。数据无法解释假设,研究结果与预期不符,论文被拒稿,都是科研过程中必定遭遇的困境。我们需要不断在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锻造强大的内心和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以平常、稳定、积极的心态去经历这个过程。
      最后,也是重中之重,我鼓励大家去寻找创新性的研究选题,培养自己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环境和能源经济学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论文发表,更是为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解决气候变化、能源耗竭以及经济转型等现实问题。选择研究方向时我们应当更注重问题的现实意义,将科研视作推动社会进步的工具,而不仅仅限于职业规划范畴。当研究的问题具有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意义时,科研才真正体现其价值和重要性。

  通过此次精彩对话,我们深刻领略到计量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绿色金融、能源经济学等领域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中的关键作用。从研究的初心动力,到未来研究方向与重点的剖析,再到特刊主题意义、对期刊建议以及科研历程分享与对年轻研究人员的寄语,无不展现出任老师对这一领域的深刻洞察和殷切期望。我们期待这些观点能如星星之火,点燃更多科研工作者的热情,为CF 期刊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带来更多的创新与突破,共同向着城市低碳发展与经济增长平衡的目标奋进,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让我们在这一充满挑战与希望的科研之路上不断前行,书写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点击阅读CF期刊各话题领域文章

CF 出版文章整理.xlsx
往期推荐

直播回顾 | 碳足迹系列学术研讨会04- 区块链在跟踪和减少供应链碳排放中的作用

直播回顾 | 碳足迹系列学术研讨会03- 实现低碳至净零碳城市的机遇和障碍

直播回顾 | 在线学术访谈 -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格罗宁根大学 Klaus Hubacek教授

直播回顾 | 碳足迹系列报告05清华大学鲁玺教授: 碳中和背景下光伏可持续发展

直播回顾 | 碳足迹系列报告04-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周跃宽 - 清洁能源转型: 从建筑至社区

直播回顾 | 碳足迹系列报告0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谢杨:气候变化应对的健康与经济影响

直播回顾 | 碳足迹系列报告02- 上海理工大学黄蓓佳:技术升级加速水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直播回顾 | 碳足迹系列报告01- 伯明翰大学单钰理:城市碳排放核算与碳达峰

访谈上线 | 浙江大学方恺教授对话新南威尔士大学 Thomas Wiedmann教授

CF 特刊征稿 | Global Disparities in Carbon Emissions and Footprints
CF 特刊征稿 | 交通碳中和的挑战与机遇

CF 特刊征稿 | 碳中和下城市低碳转型的路径与政策启示

CF 特刊征稿 | 实现低碳城市到净零碳城市的机遇和障碍

CF 特刊征稿 | 实现建筑碳中和愿景的挑战与机遇

CF 特刊征稿 | 探索城市碳排放: 经济发展对环境可持续性的影响

CF 特刊征稿 | 全球化新阶段的碳中和博弈

目前 CF 期刊第九期文章正在筹备中。期刊欢迎向上述专刊进行投稿。所有文章均为开放获取出版,一经发布可立即阅读、下载、分享和引用!真诚欢迎您的投稿!

关于期刊

Carbon Footprints碳足迹CF, Online ISSN: 2831-932X),是一本开放获取的国际性期刊,致力于出版有关温室气体(CO2、CH4、N2O等)排放相关知识以及特定时期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低碳能源转换和空气污染物、气候变化等领域内容。基于广泛的学术背景,该期刊旨在发表促进对与各种人类活动相关的碳、能源和空气污染物足迹的程度、控制它的模式和过程、碳捕获、利用和存储技术、碳、能源和空气污染物足迹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以及影响生态系统、城市系统、工业系统,环境和资源经济政策四大板块相关内容。目前,期刊编委会由主编--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国工发绿色增长联合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耿涌教授,以及其他45名成员组成。这些成员分别来自15个国家,44所大学和机构,包括阿尔伯塔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加拿大)、北京大学、佛罗里达大学(美国)、滑铁卢大学(加拿大)、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伦敦大学学院(英国)、瓦赫宁根大学(荷兰) 、伍斯特理工学院(美国)等。

扫码前往期刊主页

联系我们

期刊主页: https://www.oaepublish.com/cf

投稿地址: https://oaemesas.com/login?JournalId=cf

所有文章: https://www.oaepublish.com/cf/articles
作者须知: https://www.oaepublish.com/cf/author_instructions
稿件模版: https://www.oaepublish.com/cf/manuscript_templates
官方邮箱: carbonfootprints@oaemesas.com

*本文由CF 编辑部整理。

Carbon Footprints 碳足迹
此公众号依托Carbon Footprints国际期刊,旨在发布与人类直接或间接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或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关的刊文概述,更新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消费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行业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