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历史】解读:古代西凉国的治国之策

旅行   2024-11-11 18:03   甘肃  


古代西凉国的治国之策

丁家闸墓壁画:神马图


西凉国是我国历史长河中唯一在酒泉建都立国的封建地方割据政权,虽然它存续的时间只有22年,却是酒泉历史上相对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稳定的时期。《晋书》称“此郡世笃忠厚,人物敦雅,天下全盛时,海内犹称之,况复今日,实是名邦。”说明西凉国在当时的河西地区及西域诸国中享有较高政治威望。西凉文化成为酒泉文化中的一颗遗珍。

西凉国建立于群雄争霸时期

东晋时期(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烽烟四起、群雄争霸的时代。在我国北方和巴蜀地区,先后建立了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十六国时期,在古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地段先后存在过前凉(公元317年—公元376年)、后凉(公元386年—公元403年)、南凉(公元397年—公元414年)、西凉(公元400年—公元421年)、北凉(公元397年—公元439年)五个地方割据政权,史称“五凉”时期。西凉于公元400年建国于敦煌,公元405年迁都酒泉,公元421年被北凉灭亡,立国22年。

史载,西凉国的创建者李暠是一位深谋远虑、饱学经史的政治家。李暠(公元351年—公元417年),字玄盛,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史书称其为西汉“飞将军”李广之十六世孙。李暠所属“陇西李氏”世为名族大家,“荷宠前朝”“著功秦陇”。史书记载,李暠“少而好学,性沉敏宽和,美器度,通涉经史,尤善文义。成年后,颇习武艺,诵孙武兵法”。说明李暠自幼聪颖好学,博涉经史,尤其擅长文章辞赋,精通武艺和孙子兵法,文武双全,志向远大。

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由前秦政权派生出来的吕光创建后凉政权。当年七月,吕光在今甘肃临洮一举击败张大豫(前凉国主张天锡之子)。十一月,吕光自称使持节、侍中、中外大都督,督陇右河西诸军事、大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凉州牧、酒泉公。十二月,吕光先后攻占张掖、酒泉、凉兴(今甘肃瓜州南部)等,在酒泉一带设立酒泉、晋昌、凉兴、敦煌诸郡,凉州及河西大部分地区均为吕光占据。

后凉末年,统治者倒行逆施,导致河西地区时局纷扰,民族矛盾尖锐,群雄并起,段业、沮渠蒙逊、秃发乌孤等各族群臣相继起兵反抗。东晋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初,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了南凉政权。同年六月,卢水胡人沮渠蒙逊在张掖拥戴段业为凉州牧、建康公,创立北凉政权。同年,任后凉吕光太史的河西名士郭黁对宋繇(十六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大学者)说,李暠有国君相,现在正是李暠有所作为之时。

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8年),北凉段业以敦煌太守孟敏为沙州刺史。不到一年,孟敏病卒。敦煌护军郭谦和沙州治中索仙等人,以玄盛温毅有惠政,推为宁朔将军、敦煌太守。公元398年,李暠进号为冠军将军,称藩于北凉段业,段业拜李暠为敦煌郡效谷县令。不久,段业又封李暠为安西将军、敦煌太守,领护西胡校尉。

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四月,北凉段业从敦煌郡中分出凉兴(今瓜州西南)、乌泽(今瓜州县东)两县;从晋昌郡分出宜禾县(今瓜州西南),将三县置为凉兴郡,任命李暠为持节、镇西将军、领护西夷校尉,都督凉兴以西诸军事。西凉的割据局面初步形成。

公元400年十一月,段业与沮渠蒙逊矛盾激化,北凉晋昌郡太守唐瑶背叛段业,转而支持李暠,并移檄文给敦煌、酒泉、晋昌、凉兴、建康等张掖以西各郡,推举李暠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李暠乃赦其境内,建年号为庚子,追尊祖弇为凉景公,父昶为凉简公,并大事册封功臣。李暠的这些做法,标志着西凉政权正式立国。

在十六国时期,西凉国是中国西部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它的疆域包括河西走廊西北与西域两部分。其东部疆域包括河西走廊的今酒泉市境及张掖市局部,为西凉国立国的本土,主要管辖敦煌、凉兴、晋昌、酒泉、会稽、广夏、西海、建康等八郡。西部疆域包括西域的尉犁(今焉耆南)、高昌(今吐鲁番东南)、鄯善(今若羌)、龟兹(今库车)、疏勒(今喀什)、于阗(今和田南)等地,占据了新疆的哈密盆地、天山东段、塔里木盆地和帕米尔高原,面积达一百多万平方公里。

西凉政权的建立,顺应了当时社会政局发展潮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条件,在河西和敦煌大族的支持下,李暠“以纬世之量,当吕氏之末,为群雄所奉,遂启霸图,兵无血刃,坐定千里,谓张氏之业指期而成,河西十郡岁月而一”,成就了称王建国大业,李暠逐步成为河西地区各族人民政治、经济利益的总代表。


酒泉晋城门

西凉治国之策后世可鉴

李超夫人尹氏墓出土的“凉嘉兴二年”纪年墓表

西凉国在酒泉存续22年,尤其是在李暠当政的17年中,在南凉、北凉和西凉并存争雄的大格局中,其实施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等政策,考量俱当,深得民心。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曾说:“氐、胡、鲜卑,皆不知治体,惟段业、李暠为汉人,为治较有规模。”

“渐逼寇穴”的迁都之策。西凉国初立敦煌,名为一郡,实则仅有今敦煌、瓜州两县之地。因“地狭民稀”,政治、经济、军事等实力缺乏,公元405年李暠谋划迁都酒泉,但大臣们意见不尽统一。当时的西凉大儒刘昞在其所著《敦煌实录》中记载传导了“虎化为人”的神话传说,借此完成政治上的造势与舆论。敦煌独居河西走廊最西端,偏安一隅,孤郡悬远。李暠劝说大臣:“大业须定,不可安寝,吾将迁都酒泉,渐逼寇穴。”因此,抵御东面强大的北凉,是李暠迁都酒泉、实施“东伐战略”的根本原因,也是西凉的基本国策,从而实现“席卷河陇,扬旌秦川,全制一方”的宏大抱负。对外关系上,李暠两次派人奉表建康,表达对东晋王朝的忠贞不二。面对北凉、南凉两个少数民族政权,李暠审时度势,利用矛盾,远交近攻,采取交好南凉、对抗北凉的外交政策。

“息役养民”的立国之本。西凉立国,李暠权衡利弊,“深慎兵战,保境安民,俟时而动”。通过和、战两手策略,确保境内和平安宁。对内,李暠夙兴夜寐、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积蓄国力。考虑到立国时“诸事草创,仓帑未盈”,他坚持“慎刑重农,勤恤民隐”“息兵按甲,务农养士”,把发展农业作为立国之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采取了积极适时的策略。立国初,在玉门关、阳关实行军民屯田,广田积谷,增强国力。史料记载,李暠以敦煌为都城建立起西凉政权与敦煌人口多有直接关系。敦煌有近15万人口,是当时河西的人口大郡,为西凉政权的巩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西凉通过实施两次大规模移民政策,严密户籍管理,酒泉郡、敦煌郡境内人口增至27.28万人。人口的流动与迁徙,使劳动力资源分布趋于均衡合理,江汉和中原文化融入西北腹地,有利于农耕与畜牧经济的繁荣和文化融合。1977年发掘的酒泉丁家闸5号壁画墓及酒泉、嘉峪关相继发现的魏晋壁画墓群,壁画中反映的农、林、牧、桑等繁荣场景,说明了西凉时期酒泉经济的兴盛发展。公元405年—公元407年,酒泉一带连年丰收,“群僚以年谷频登,百姓乐业,请勒铭酒泉,玄盛许之。于是使儒林祭酒刘彦明为文,刻石颂德”。充分显示了屯田经济、“劝课农桑”和大兴畜牧业良策的战略功用。

“招贤纳才”的用人之术。李暠的用人原则是: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不念旧恶,希望能汇聚群英,成就大业。为了振兴西凉,李暠效法古人,广泛招揽四方人才,实行汉魏时期的察举制度,并亲自主持策试,遴选贤才。李暠兴办学校,在各郡设置五经博士,负责讲授经学。李暠在《述志赋》中写道:“采殊才于岩陆,拔翘彦于无际”。是其选贤任能的殷殷之策。西凉庚子四年(公元403年),李暠在敦煌南门外党河岸边修建堂舍,取名“靖恭堂”,“以议朝政,阅武事”,兼为教化群臣之所。“靖恭堂”四壁绘古代圣君贤相、忠臣良将、孝子、烈士、贞女图像及文武群臣,李暠逐一题词赞颂,表明其鉴察训诫之心。刘昞撰《靖恭堂铭》记录此事。此外,西凉还在敦煌建有“恭德殿”。迁都酒泉时,李暠手令自己的子弟,对他们提出了为人、施政必须遵循的道理。刘昞“通涉经史,才志不穷,价重西州,有闻东国,故流播之中,自拔泥滓”。李暠邀封刘昞为儒林祭酒、从事中郎,后升为抚夷护军,将他们的关系喻为“孔明之会玄德”。刘昞隐居酒泉时,弟子达五百余人。备受李暠推崇的宋繇,“雅好儒学,虽在兵难之间,讲诵不废,每闻儒生在门,常倒屐出迎,停寝政事,引谈经籍”,对西凉儒学乃至中国儒学的传承发展功不可没。西凉庚子五年(公元404年),李暠在敦煌南门外党河边建立学馆“泮宫”,招收豪门大姓、贵胄子弟五百人就学,拉开兴学重教之幕。李暠还以珍爱历史典籍的做法来倡导儒士学习。据《魏书·刘昞》记载,李暠见到“史书穿落者”,要亲自补缀,当时适逢刘昞站在旁边,要求代李暠补书,李暠却说:“躬自执者,欲人重此典籍。”

“通涉经史”的文化之道。李暠不但是一位善于执政理国的杰出政治家、外交家,还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他所作《述志赋》《槐树赋》《大酒容赋》等,都是当时广为传颂的文学名篇。他经常与宋繇、刘昞等文学名士聚集一起,吟诗作赋、勒铭刻石。李暠深知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之道,他极为尊崇鸿儒大家,支持他们整理出版儒家经史著述,传承文脉。创办学校,招募儒生,勤加培养,倡导形成“追师就学,闭室诵书,昼夜不倦。博通经史,诸子群言,靡不览综”的社会文化风尚。设置修建“嘉纳堂”,“图赞所志”,作为甄选奖掖人才之所,堂内悬挂先贤画像,供人瞻仰师范,为知识分子学习、研究和施展才能创造条件。著名学者陈寅恪说:“张轨、李暠皆汉族世家,其本身即以经学文艺著称,故能设学校奖儒业,如敦煌之刘昞即注魏刘劭人物志者,魏晋间才性同异之学说尚得保存于此一隅,遂以流传至今,斯其一例也。”陈寅恪谈到五凉文化的巨大影响时说:“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李暠在文化建设上的做法,使西凉成为十六国时期文化成就极为突出的国家。它不仅保留了中原传统的儒家文化,还造就了许多著名学者,这些学者在北魏时进入中原地区,对拓跋族的封建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告诫诸子”的治国之忧。李暠深受儒学熏陶,对儿子们的教育极为重视。他是一国之君,儿子们肩负国家命运的重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固化始终。公元405年,李暠率文武官员迁都酒泉时,效法前贤诸葛亮,以“手令”形式提出《诫子书》。《诫子书》开篇,李暠从自己身负重任的开头,讲到修身与家事、国事的关系。“至于杜萌防渐,深识情变,此当任汝所见深浅,非吾敕诫所益也。汝等虽年未至大,若能克己纂修,比之古人,亦可以当事业也。”李暠告诫儿子李歆等,要用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兢兢业业修身处世,“杜萌防渐,深识情变”,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第二段提出“节酒慎言,喜怒必思;爱而知恶,憎而知善;动念宽恕,审而后举”“广加谘询,无自专用,从善如顺流,去恶如探汤”等为人为政之要,贯穿着“仁政”思想。李暠告诫李歆等,处理具体人事关系,要高瞻远瞩,通盘考虑,从善去恶,平等待人。《诫子书》既是训诫教育子弟的,也是对西凉官员提出的具体要求。

唐代《敦煌二十咏·李庙咏》这样称颂李暠及其西凉国:“昔时兴圣帝,遗庙在敦煌。叱咤雄千古,英威静一方。牧童歌冢上,狐兔穴坟旁。晋史传韬略,留名播五凉。”李暠在古代酒泉开创的西凉国虽已消逝在时空的烽烟中,但历史回馈我们的西凉文化依然后世可鉴。

作者:杨永生|酒泉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END

来源 | 酒泉日报

责任编辑 | 吴丰萍

编辑 | 年超君  张奕瑗

校对 | 吴雪芹  张 玲 




往期精彩
给五胡十六国收官的北魏,原本只是给慕容家打工的?拓跋珪不简单

“五胡十六国”极简史,一篇文章让你了解那个乱世

祁连山与河西走廊

敦煌阳关景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千古绝唱《渭城曲》,让敦煌阳关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故乡。这里曾雄关巍峨,商队络绎,使者相望于道;这里曾绿树成荫,街道纵横,天马驰骋于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