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他们如愿搬离大山

时事   2024-11-06 10:52   青海  
点击上方“海东日报”关注我们

圆 梦

——脱贫户杨关存地质灾害避险“搬家”记

11月4日,对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镇联合村脱贫户杨关存来说,将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他搬离大山的多年渴盼如愿以偿,他们一家人再次走向了新的生活阶段。


当日上午,记者来到古鄯镇古鄯村的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规划有序、柏油铺巷、白墙灰顶的庄廓院在湛蓝的天空下显得格外新颖亮丽。

忽然,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从新村的东南角传来,这是搬迁户杨关存喜迁新居的庆贺鞭炮声。因为是今年古鄯镇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新村里喜迁新居的第一户,当日,古鄯镇党委书记王元震、镇长杜玉福带领村两委班子代表一起前往杨关存家中道贺。

据了解,杨关存不仅是古鄯镇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上的首个搬迁入住户,也是全县13个乡镇25个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上的搬迁入住第一户,拉开了全县地质灾害避险集中安置搬迁入住的序曲。

上午11时许,伴随着门前再次响起的鞭炮声,杨关存夫妇笑容满面地出门迎客。

“老杨,恭喜乔迁新居啊,祝愿今后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王元震把大红的新被面搭在主屋的门框上,双手紧握杨关存的手,送上了美好的祝福。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圆了我多年的一个梦。”杨关存夫妇眼中星光闪烁,透露出难以言喻的激动。

“新村新居新风尚,党恩政恩记心上。”联合村党支部书记杨三虎、村委会主任宋英顺现场为杨关存的新居题写了贺喜对联,横批是“不忘党恩”。

“这副对联虽然没有街市上售卖的机印对联好看,但字里行间寄托着村两委的美好祝愿。”王元震随即亲手把对联粘贴在了门窗上,对现场众人动情地说,五年前,古鄯镇部分群众在党的脱贫攻坚政策下拔了穷根,今年又在党的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下从大山深处搬到了地势平坦的交通沿线。

吃水不忘挖井人,王元震鼓励大家不仅要感党恩,更要用勤劳双手让搬迁后的日子越过越好。

走进杨关存家的客厅,液晶电视、茶几、沙发……一件件新家具把屋内装扮得简约而温馨。客厅正墙上悬挂着一幅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中堂画。

“在党的好政策下脱了贫,今天又搬迁到集镇周边这么好的地方,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我们一家不知还要在山沟沟里熬多久,今天把这幅毛主席中堂画挂在客厅,也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永远不能忘记党恩。”杨关存感慨道。

身居浪塘山下的古鄯镇联合村山大沟深,全村几乎找不出一块像样的平坦地。曾经的联合村连接外界的通道是几条路面狭窄、弯急坡陡的泥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冬天雪封路,后来虽然铺上了硬化路,但一遇上下雪天,出行条件依然是极为不便。

更甚者,联合村深处脑山山区,雨水多、土壤湿度大,秋后多雨季节还存在着土坎塌方,甚至山体滑坡的潜在风险。

今年,国家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的春风吹进了民和大地,经历了地震之殇的地质灾害隐患区群众如逢甘露,迅速掀起一股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热潮。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民之所愿,政之所行。民和县委县政府在全面抓实灾后恢复重建、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重大民生工程的同时,全力推动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的落地落实,对2616户地质灾害隐患区群众通过自主安置、上楼安置、集中搬迁安置的方式实施避险搬迁安置。

其中就包括了古鄯镇的29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户。按照民和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古鄯镇党委政府按照“政府补贴+群众自筹+自愿选房+公平分房”原则,征求群众意愿后,设计了80平方米、100平方米和120平方米三种户型,将联合村、菜子湾村、三岔村、后山村的29户128人统一选址搬迁到位于古鄯村的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上。

作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受益者之一的杨关存就选择了100平方米的户型。杨关存告诉记者,他家三代5口人,政策补助的是80平方米,三代人居住有些不够用,所以自筹了3.5万元补缴款后换成了100平方米的房子。

记者看到,杨关存的新居共有五间住房,一间客厅、三间卧室、一间餐厅和厨房,房间装修布置简约不单调。院子的南侧靠墙位置已经栽上了一棵桃树和三四棵葡萄树。

“都是庄稼人,手头也不宽裕,对新房只做了简单装修,买了几件必要的家具,大概花费了2万多元,现在能节省多少算多少,以后发展产业还得用钱。”杨关存说,能够从山里搬到这里他已经很知足。

杨关存告诉记者,自家院子里栽植的桃树和葡萄树都是从山上老家挖来的,在山上的家里时,这些树木偶尔也会零星结果,现在移栽到海拔较低的新家里肯定能开花结果。明年开春后,他们还打算在院子里种上花卉和蔬菜,不仅日常可以吃,等到春暖花开、秋天果实成熟的时候看着也养眼。

避险搬迁,既要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对此,杨关存已经有了自己的新盘算。

杨关存是脱贫攻坚中精准识别确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在国家人均5400元产业扶贫资金政策的扶持下,发展起了养殖产业,2018年,靠着国家的脱贫产业和自己的勤劳双手摘掉了穷帽、拔掉了穷根,家里的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来。

“现在家里养了15头牛、4头猪,去年牛价不太好,一直没出栏,猪出栏了4头,头均卖到了2000余元。”杨关存说,现在虽然搬到了新家,但以后新家的日子过得好不好,还得靠这些养殖业。

杨关存表示,搬到新家后,他要继续把山里的10多亩地种好,把老家的牛棚猪圈打理好,妻子在西宁一家餐饮店打工,夫妻俩靠养殖、打工来增加收入,填补家里的开支和女儿的学费。

“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但过上好日子还需自己的勤劳打拼,只要不等不靠,勤劳吃苦,新家园里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聊起未来的生活,杨关存信心十足。

和杨关存一样,增收致富是避险搬迁集中安置新村群众的共同愿景。如何实现“既要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古鄯镇党委政府也捋出了初步的思路和想法:对搬迁下来的群众,充分发挥本地仙秀刺绣企业的带动作用,培训刺绣手艺,解决一部分妇女家门口务工的问题,同时利用搬迁村土豆特色种植产业优势,积极申报粉条加工项目,流转搬迁群众土地,延伸村集体经济产业链条,增加搬迁群众收入。

杨关存的故事并不仅仅是个个例,在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下,一批批和杨关存一样的人,正在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圆梦之路。





全媒体记者 郝志臻 张璐 通讯员 岩子 摄影报道


监制丨王斌林  责编丨王悦





【免责声明】

海东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未标注来源“海东日报”或未含“海东日报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报。











戳个“在看”



海东日报
最新资讯,原创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