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写不完的材料”?

时事   2024-10-24 11:05   四川  

“写不完的材料、填不完的表格。”这是很多单位的日常,也是基层发乎于心的抱怨。毋庸讳言,“写材料”,既是梳理盘点、总结归纳的切口,也是汇报情况、掌握信息、改进工作的抓手,更是形成全局判断、一般性经验和通用范式的必要过程。对于组织运转、职能履行、优化治理而言,“写材料”有着重要意义,不可或缺。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哪些是该写的材料,哪些是“为写而写”的非必要材料?

从语义角度审视,“材料”原本就有素材、原料之意。而一个“写”字,置于文本生成的过程中解读,则颇有“加工”“生产”的意味。“写材料”,本该言之有物、有话可说才是,然而现实中,部分“写材料任务”却并非如此。无意义、非必要的材料,大致有以下几个类型:

超出职责范围、层级错配的“材料”。本该主管部门写的材料,甩给下级单位写。本该负责人、经手人写的材料,转包给新人、局外人写。人、事、权、责错配,变了味的“材料”,也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最近吉林出台规定,“严禁起草文件时以各种理由要求地方单位起草初稿”,正是直指这一症结。

以说了当做了、做表面文章的“材料”。写材料是就具体工作所形成的文本化、体系化表达,一个显然的逻辑是,“做了工作,才有材料”。而在一些地方,却是“以说当做”,惯于以写材料来扮演“语言的巨人”。工作没做多少、没做多久,就要求“逐帧式”“像素级”写材料汇报,这本就是强人所难。

细节强迫症、吹毛求疵的“材料”。很多基层人员感慨,“不怕写材料就怕改材料”,经常是几易其稿、不得过关,改得“吐血”、心力交瘁。过程中,不乏见解相异、意见相左的,夹在中间的具体“执笔者”往往无所适从。这种“材料”,小事闹大、久战拖疲,有意义也搞得没意思了。

若总是“为写而写”,自然不堪其累。而除此之外,一些地方、部门怕写材料、写不好材料,还有着一系列很实际的原因。

事事要求材料,积少成多让人窒息。工作留痕要写材料、总结汇报要写材料、视察接待要写材料、迎检考评要写材料。在一些职能系统、机关单位,似乎离开了“材料”就无法了解情况、对话沟通,似乎“写不好材料”就是不负责、不重视、不配合、不支持。分门别类、条分缕析,此类材料单独来看,都是必要的、也是不难的。然而,从整体审视,积少成多,却累积成了一座“写材料的压顶大山”。账越欠越多,颇有积重难返的窒息感。

时时要写材料,难免写乏、写油、写空。现实中,在很多单位,写材料的人手有限。一些科室、处室,都深度依赖各自的“材料工程师”“公文制作师”。他们因为“会写”而被领导赏识、“重用”,也因为“会写”而被“焊死”在了“材料生产间”。长此以往,其最初还有的一丝激情、灵气和工作热情,也在日复一日、无休无止的“写材料苦海”中消弭殆尽了。于是乎,写材料成为苦熬、“挤牙膏”,程式化的写作、套路式的表达大行其道,或者索性“新材料套旧材料”,“稿来稿去”之间,文质日渐平庸,内心尽是虚无。

“写材料”,若是写出怨念满满、写成假大虚空,这份苦差事注定吃力也难讨好。

有些材料确实不能不写,有些材料却是“大可不必”。有些材料写得气度非凡,还有些材料则写得不知所云。说到底,写材料这件事,还是要有取舍、要讲扬弃。要写好材料,其实并不复杂。

写好材料,先要想清文意。这里所谓“文意”,既是指立意、主旨,更是指价值、意义。一些上级部门需要反躬自问的是,自己布置下去的“材料任务”,是不是确有必要?是不是真有意义?很多事情,明明打个电话或者当面交流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又何必非要求写材料“交上来”?某些单位把“工作留痕”过度化、泛滥化,换来了那堆积如山的“材料”,这其实也是一种系统空转和资源浪费。舍弃掉没意义的材料,才可集中力量写好有意义的材料。

写好材料,亟需找对文法。公文要有公心,文法当在文外。写材料的“公心”,就是真正从自己的工作内容、服务对象、职责使命、公共利益等角度思考和表达,而不是囿于私心和部门利益;写材料的“文法”,绝非舞文弄墨的技法,而是指向了实际工作的方法。只有脚踏实地,认真调查研究、充分掌握情况、系统思考局面,写起材料来才能有话可说、有的放矢。“来料加工”“闭门造车”“文字游戏”,不是“写材料”的应有姿势,“道”与“术”不可本末倒置。

写好材料,必须立住文胆。写材料的文胆,意味着实事求是、直面问题、直言不讳、直截了当。多些开门见山,少些云遮雾罩。多些坦诚相见,少些“穿靴戴帽”。不要自我美化,也不要互吹互捧,更不能弄虚作假。对内要正视不足,对上当敢于建言。超越“官样文章”的默契,写出民心所盼的热望。写材料,要怀揣“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坦荡,要秉持“求实、求短、求新”的文风……心怀公心、求真务实,写材料“敢写”方能写好。

“写材料”最初就是为了传递信息、汇总情况、交流想法、找到办法,可是到后来,在一些地方,“写材料”却似乎由手段变成了目的,“为写而写”“胡写乱写”的现象屡见不鲜。当“写不完的材料”成为形式主义的新变种,当太多人困于其中叫苦不迭,也是时候加速求变了。这不仅是切实给基层减负,更是机关单位改进作风、增进效能的必为之举。

前不久,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为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提供了重要制度遵循,其中明确提出,“切实精简文件”,强调严控文件数量、提升文件质量、加强评估审查等;此外还要求,“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严格计划和备案管理、改进方式方法、严控对基层督查检查考核总量等。以此量之,“写材料”这件事也应基于必要性原则,拉清单、控总量、提质量。真正做到非必要的材料能少则少,把有意义的材料写好、写实、写出成效。
来源:天府新视界
撰文:蒋璟璟

编辑:易贝羽

校对:陈琳

审核:宋强

投稿邮箱



2476538783@qq.com


来稿请注明单位和联系方式


本平台由中共四川省委《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管理

四川党的建设
传播党的声音 凝聚向上力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2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