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正受到越来越多“数字游民”的亲睐。作为新兴社会群体,这些“数字游民”以“一根网线闯天下”,把“工位”搬进绿水青山间,在体验全新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告别传统办公室,在广袤乡村寻找一个新“工位”,或远程工作,或寻找创业机会,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兴起。而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群体被称作“数字游民”,意为只需电脑和网络即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工作的人。
DNβ社区共享办公区一景。供图/资阳组
2023年,成都市温江区天星村建起四川省第一家数字游民社区;今年4月,资阳市临空经济区临江镇仁里村的DNβ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以下简称“DNβ社区”)正式营业。
新潮的“数字游民”缘何兴起?离开传统职场,他们能否找到“诗和远方”?“游”到四川的他们将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近期,记者深入两个“数字游民”社区,进行探访。
“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是啥样
在天星村数字游民社区,每天睡到自然醒,带着电脑找一个舒适的座位,开启一天的工作,晚上参加社区内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数字游民”小杜的日常。
小杜是自由撰稿人,此前他一边在各地游玩,一边在线上远程工作。今年盛夏,他拖着行李箱,来到天星村数字游民社区。
天星村数字游民社区打造的乡野会客厅。图/张磊
紫薇花树上挂着镂空字体的门牌,天星村数字游民社区的青创工作站、乡村工作坊、乡野会客厅分别被命名为“创舍”“匠坊”“在野”。公共空间里,打印机、投影仪、洗衣机等办公、生活设施齐备,来自天南海北的“数字游民”在这里共享书房、厨房、办公空间等资源。
“我在网上看到社区招募帖,觉得很新鲜、很有吸引力,就想来实地看看。来了之后,发现这里的环境很清幽,适合创作。”小杜在前台支付了1400元房费,他可以待一个月,自己做饭或购买“午餐盲盒”,深度体验“数字游民”的生活。
“数字游民”缘何而兴?对年轻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吸引力?
事实上,“数字游民”概念源于一本名为《Digital Nomad》的书。书中论述了一个观点:移动和便携式技术的发展将推动一种新生活方式的形成,人们可以摆脱工作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重构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如今,“数字游民”已从畅想变成现实。一些年轻人选择脱离传统职场的束缚,去寻找“诗与远方”,完全自主地掌控工作时间、地点。
“在旅途中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一显著特点让‘数字游民’成为当代年轻人摆脱职场压力的新选择。”天星村数字游民社区运营负责人林乔告诉记者,2020年以来,远程和移动办公方式的推广为“数字游民”的兴起按下了“加速键”,更多年轻群体开始尝试这一生活方式。
天星村数字游民社区打造的青创工作站。图/张磊
林乔介绍,截至目前,天星村数字游民社区已接待超过600人,年龄集中在20岁至35岁,其中超过60%是“90后”,还有部分“85后”“00后”。
来到天星村数字游民社区后,小杜遇到了很多同伴,他们的职业包括自媒体创作者、短视频博主、网络营销专家、程序员等。在天星村的见闻极大地开拓了小杜的眼界,也坚定了他的信心。
“大家在世界各地完成项目任务,甚至在‘游牧’过程中结婚、生子,这种灵活自由的生活方式太有吸引力了。”接下来,小杜打算去往云南大理,进一步探索充满诗意的“数字游民”生活。
为何能吸引“数字游民”集聚
上午11点,普通上班族早已投入工作。而在DNβ社区,“数字游民”甘小蔗用别样的节奏,开启一天的工作。
从共享公寓出来,甘小蔗顺着石阶小路缓步前行,不到5分钟,就来到共享办公区。坐在三面都是落地玻璃窗的办公区,甘小蔗一边品尝着咖啡,一边不紧不慢地敲写着代码。休息间隙,他乘坐接驳车前往观景台,看看远处的山丘、吹吹山顶的微风……
2020年,“00后”甘小蔗开了个网络技术工作室,工作基本在线上开展。今年,他选择把“工位”搬进青山绿水间,成为一名“数字游民”。6月30日,甘小蔗来到DNβ社区,打算住上几个月。
今年4月12日正式营业的DNβ社区 ,由资阳荣港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整体运营管理。“DNβ社区可同时供36人居住。”该公司执行董事蔡秀萍介绍,“截至10月10日,DNβ社区累计入住‘数字游民’5120人次;接待各类参观、考察活动300余场,开展脱口秀、圆桌会议等活动49场次,累计吸引人流量约12000人次。”
短短几个月,DNβ社区为何能成为“数字游民”的新据点?
“促使‘数字游民’选择某地‘游牧’,当地的生态、文化、交通等都是重要的‘拉动力’。”在资阳市临空经济区党群工作部部长陈明看来,DNβ社区诗意的栖息环境、低廉的生活成本、自由而温情的社区生态,都吸引着“数字游民”集聚。
这一说法,得到多名“数字游民”的认同。“数字游民”王翔宇说:“500元就能住一周,推开窗就能拥抱自然,还能满足办公、住宿、就餐、社交等多种需求,很惬意。”
事实上,在打造“数字游民”社区之前,当地曾打算在这里规划建设农文旅项目。因为“距天府国际机场仅12公里,背靠资阳市方特文旅项目”的仁里村,有发展农文旅的天然优势。蔡秀萍说:“我们最终选择了‘数字游民’这一项目,因为这不仅可以盘活闲置资源,还会衍生更为丰富的新兴业态。”
去年,资阳荣港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谋划盘活仁里村使用率不高的闲置资源,包括酱园集市、村民活动中心、山顶观景台等。彼时,电子科技大学新媒体艺术实验室正寻找“数字游民”的线下落脚点。双方一拍即合,决定把仁里村利用率不高的空间、房屋充分利用起来,改造成“数字游民”社区。
“我们前往浙江省安吉县,对当地的DNA‘数字游民’公社进行了全方位考察,发现‘数字游民’主打一个自由、松弛。”蔡秀萍说。
“DNβ社区的自由和松弛,是从环境和设计上就开始营造的。”蔡秀萍带着记者边走边介绍,共享办公区涵盖开放式工位、路演区、网络直播间、自由洽谈区等,让旅居的“数字游民”既能体验田园生活,又能享受到城市办公环境。不仅如此,公共雕塑、数字景观等艺术装置,以“数字游民”精神为主题,为来访者奉上了别开生面的艺术之旅。
“新村民”带来了什么
江西姑娘吴亚男是一名法律行业创业者,去年6月,她来到天星村数字游民社区,开启了“游牧式”生活。今年,吴亚男选择留在天星村,担任社区主理人一职。
作为主理人,吴亚男有几项固定职责:推广社区、招募“数字游民”、策划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吴亚男告诉记者:“简单来说,就是为大家的交流互鉴和进一步提升搭建平台。”
同样选择留下来的,还有首批入住DNβ社区的“数字游民”秋浩真。
秋浩真来自韩国,是一名咖啡师,在中国生活了10余年。在DNβ社区住了没多久,秋浩真就与DNβ社区运营方签下10年合同,并在山顶观景台上开起了咖啡馆。“我打算在这里建一个咖啡工厂,呈现完整的咖啡产业链,除了生产、储存咖啡豆外,还可以打造咖啡策展、咖啡集市、体验课堂等共享空间。”秋浩真说。
虽然合作刚刚开始,但秋浩真的咖啡店不仅成为社区“数字游民”的聚集地,还让仁里村村民和“数字游民”产生了交集。
仁里村村民张山明有一片果园,种植了大片草莓、枇杷和桑葚。以张山明家的水果为原材料,秋浩真制作的鲜果咖啡成为热销品,还吸引了不少“数字游民”前去果园体验水果采摘。张山明说:“有些‘数字游民’还帮忙在网上推销,水果越卖越好,果园名气越来越大。”
“数字游民”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不止于此。
“DNβ社区对仁里村而言,不是浅尝辄止地增添新景点,而是为当地发展注入持久的新活力。”陈明告诉记者,在DNβ社区带动下,昔日的小乡村也有了新面貌——公共基础设施越来越好,铺上了柏油马路、实现了5G网络覆盖、落地了快递点、通上了公交车;“老村民”得到了新工作,咖啡馆、共享食堂、共享办公区、共享公寓等日常管护都需要人手;衍生出丰富的配套产业,咖啡馆、民宿、商超等配套消费场景已经落地。
随着越来越多“数字游民”“游”到资阳,当地也开始畅想:如何让“数字游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出一份力?在仁里村,乡村艺术酒店、共享公寓、宠物关爱中心、峭壁餐厅等DNβ社区二期部分项目正加速建设中。
“我们计划以‘数字游民’为基础打造数字经济品牌,推动数字创意产业与休闲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催生‘数字+’‘科技+’等消费新业态,吸引青年休闲游、家庭亲子游,广泛聚集人气,繁荣乡村经济。”蔡秀萍说。
利用“数字游民”人群盘活乡村经济,形成乡村振兴新的发展着眼点,是资阳、温江两地共同的期待。
“我们的初衷是以‘数字游民’为切入口,让更多的人才、项目、创意留在乡村、赋能乡村。”陈明表示,眼下,以资阳市临空经济区智能制造产业园为代表的“临空智谷”也在积极打造,他们期待资阳市成为“数字游民”创业孵化器,为加速布局的数字创意产业集群激荡起更多“涟漪”。
策划:陈贤凤
文案:胡玲
校对:陈琳
审核:宋强
投稿邮箱
来稿请注明单位和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