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引用量第一却摸不到诺奖的边? 德日学者称中国学术界更偏好“内循环”

学术   2024-11-05 17:39   北京  

图片来源:Pixabay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知社学术圈”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国科研实力的迅速增长是有目共睹的,不光总量巨大,每年发表论文近 70 万篇,引用量也是世界前列。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4 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论文数量、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及被引用次数继续保持世界第 1 位。热点论文世界占比持续增长,热点论文数量世界排名持续保持第 1 位,高被引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排名第 2 位,世界总量占比提升了 3%。


国际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 16.20 次,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5.76 次)


但是这种快速增长引起了很多国际学者的质疑,近日两项未发表在同行评议期刊上的分析表明,中国被引用量最高的 10% 论文中有一半以上的引用量来自中国学者。研究者认为,作为一个科研大国,国内同行的学术交流更加紧密很正常,但是这种偏好不光中国有,其他国家也有,但是数据显示中国论文的“内部”引用率远远高于第二名,这就不能简单用本国因素来解释了。



由日本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 (NISTEP) 于 8 月发布的一项报告中,挖掘了 Clarivate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记录的超过 10 亿条引文。分析师确定了 2020-22 年间由 25 个国家的作者发表的被引次数最多的前 10% 的论文。然后,他们根据引用论文作者的隶属关系将这些论文的引用分配到其所属的国家,多个作者分配不同的权重值。研究者发现中国排名前 10%的论文有 62% 的引用来自国内。美国的本土引用率排名第二,为 24%。其他发达国家的本土引用率从意大利的 13% 到加拿大的 6% 不等。


这一点似乎也得到了国内数据的佐证,上述《2024 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中列出了一份表格,其中有“被国际引用次数占比”的数据,从 28% 到 37% 不等,也就是说其他引用都是来自国内,这与 NISTEP 报告中 62% 的估计基本一致。


  2023年被国际引用论文数较多的高等院校(TOP20)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者黄福涛表示,中国科学家正在发表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这一点毋庸置疑,同时许多中国机构采取了“在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战略”,这些期刊得到了科学家的更多关注,从而提高的发表数量。复旦大学科学政策专家唐莉表示,除了数量快速增长外,中国的研究人员还有一种“关系”文化来获得相互支持,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促成了中国国内引用率高”


NISTEP 报告的作者之一、文献计量分析师 Murakami Akiyoshi  认为,美国和欧洲的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地引用中国发表的论文,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这份数据中并没有区分正常引用和“刷分操作”:很多论文的引用中会列入与研究无关的论文,来帮助同事和机构提高引用量。这种做法没什么风险,但是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能够提高所在单位的排名和声望。


在另一项分析中,慕尼黑大学的 Claudia Steinwender 和两位同事首先使用 Clarivate 影响因子(基于期刊被引用的次数)筛选了 461 种期刊,这些期刊占 20 个广泛科学领域学术出版物的前 10%。然后,他们搜索了 2000 年至 2021 年期间出版的这些期刊,确定了超过 2 亿对有引用关系的论文。结论显示,中国论文的引用率有 57% 来自于中国国内,这一比例在研究国家中最高。美国论文的国内引用率位居第二,为 37%。如果将这种“本土偏好”作为一种参数修正顶刊引用量后,中国的排名从第二位下降到第四位,落后于美国、英国和德国。


俄亥俄州立大学科学政策学者 Caroline Wagner 表示,德国学者的“去偏”技术只是研究人员用来更准确地识别高质量论文和比较各国科学影响力的几种方法之一,很多机构都有更多方法来识别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和学者。


来源:科睿唯安官网


这一点似乎从“论文引用”扛把子科睿唯安的两个排名中就能够看出端倪:都是号称基于引用量给出的排名,在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中,中国大陆学者占据了很高的比例。截至 2023 年,在全球 6849 名入选科学家中,中国大陆占比达到 17.9%。但是在另一项更有影响力的榜单,被称为“诺奖风向标”之一的引文桂冠奖的名单中,却难觅中国科学家的身影。历史上仅有两位来自中国香港的科学家获得该奖项,分别是分子生物学的临床应用领域的卢煜明教授,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领域的邓青云教授。2024 年的引文桂冠奖中,美国有 11 人入选,英国 6 人,瑞士 2 人,德国、以色列和日本各 1 人。


“引文桂冠名人堂”中历年获奖者中已有 70 多人最终获得诺贝尔奖,其权威性已经得到了验证。因此如果有人质疑科睿唯安是否存在双重标准,对中国科学家有偏见,答案可能是一半对一半:两个榜单的评选标准确实不太一样,但是偏见应该就没有。中国论文引用量大是事实,但是“本土偏好”非常明显也是事实,但这都是人力可为的领域,而在科学规律和真相的探索中,这种“可为”有多少用处就很难说了。


参考文献:

1.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china-s-scientists-often-cite-work-their-own-nation-skewing-global-research-rankings

2.https://www.edu.cn/rd/zui_jin_geng_xin/202409/t20240924_2634401.shtml

3.https://mp.weixin.qq.com/s/gpBsG0l44-Cn10m1BD9UXQ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知社学术圈”,原标题为:引用量第一却无缘引文桂冠奖? 德日学者称中国论文引用更偏好“内循环。凡本公众号转载、引用的文章 、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此产生相关后果,将由版权所有人、原始发布者和内容提供者承担,如有侵权请尽快联系删除。

▽ 精彩回顾 ▽


点个“在看”,及时获取最新学术资讯

环球科学科研圈
《环球科学》杂志旗下综合性学术传播与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