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时事   2025-01-22 09:49   北京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部署,从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高度提出新的重大改革任务。要深刻把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重要原则和重点任务,全面推动新时代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深刻认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新时代新征程,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有利于解决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有利于建设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源泉。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关于人的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直接的目标是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的优秀人才队伍,最重要的价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贡献是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创造性地推进人才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出并实施富有远见卓识的人才战略,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乃至引领时代,深刻反映和生动实践了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才的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改革越深入,动力越充足,必将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力量源泉,续写新的历史华章。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需要集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更大力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关联最密切、影响最深远,必须更加紧扣中心、服务大局,把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嵌入国家发展全局,与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统筹谋划,持续夯实人才基石。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把握形势任务、战胜艰难险阻的迫切需要。从国内与国际、形势与任务等多维度分析,人才工作还有不少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短缺;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够高,“引得准”“用得好”“留得住”的问题需要持续破解;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评价“四唯”“帽子热”等现象仍然存在,等等。这些问题,不少是长期存在的难点,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予以解决。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举措。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要素是人才。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关键在于人才队伍增量扩能与关键技术的提质增效联动并进。通过改革,在科技创新人才、基础研究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实现新突破,推动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学科工程等领军人才培育集聚;在科研活动的组织方式、人才体系方面实现新建构,推动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在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广度深度上实现新提升,推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牢牢把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原则

人才兼具生产属性、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决定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更具复杂性、艰巨性和系统性。认真贯彻落实《决定》部署,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牢牢把握原则要求,稳妥有序、时不我待地推进改革。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思想就是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为什么改”“往哪里改”“怎么改”的时代课题,把党的改革理论和改革实践推向新的历史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就要以此为总遵循、总依据、总指引,经常对标对表、及时纠正偏差,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坚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原则。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改革一定要朝着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去推进。通过改革,不断完善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的制度机制,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大格局。

坚持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为着力重点。改革的指向是破除不适宜的思想观念,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充分释放各类人才的创新力创造力,激发全社会活力动力。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实现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同部署同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持续夯实人力资源基础;科技自立自强,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创新;人才引领驱动,不断巩固发展优势赢得竞争主动。

坚持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重要目标。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通过改革,完善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各领域各方面人才的自主培养机制,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助力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坚决落实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决定》从党和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部署安排,明确路线图、任务书。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以钉钉子精神把一体改革、平台建设、自主培养等重点任务抓落实抓具体抓到位。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一是优化党的领导管理体制机制,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的各方面全过程,优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提升相关机构的统筹、规划、协调、督促的职能,推动改革任务高效优质落地。二是优化创新体系,提升创新的层次性、全面性和协同性,把教育、科技、人才纳入国家优先战略,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落实,着力完善国省实验体系、建强基础设施集群、夯实基础研究根基,推动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的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三是优化资源布局,增强布局的前瞻性、引领性和科学性,把创新资源与创新力量统筹起来,把创新布局与人才布局结合起来,调动高校、院所、企业和科研人员等全社会各领域积极参与,优化资源投入配置,提升资源组合效能,在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必争领域形成整体优势。

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一是以进取的政策服务战略全局,人才政策要紧扣特色优势产业,突出引导各类人才面向改革发展主战场建功立业。围绕量子科技、人工智能、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重量级产业,制定专项人才政策,确保在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二是以包容的政策集聚天下英才,用开放的视野、全球的格局、包容的胸怀推进人才发展从政策性优惠向制度型开放转变。更大力度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更高层次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积极融入全球人才创新网络,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人才资源的能力。三是以管用的政策激发人才活力,提高党管人才凝聚力,完善工作运行整体性,广泛调动地方、部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积极性,构建人才事业齐抓共管大格局。提高市场规律牵引力,用好市场主体、市场力量、市场法则在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让更多专家人才在“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中创新创造、成长成功。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一是优先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重点提升全球领先的原始创新、基础创新、应用创新的策源力牵引力,培育建成全球的科学中心、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二是聚力打造成渝、西安、武汉三大区域吸引集聚人才平台,重点提升国家战略腹地重大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布局的承载力支撑力,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在某些领域形成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比较优势,实现长板更长、强项更强,培育建成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增长极。三是着力打造高端产业、未来产业、新兴产业三大产才融合发展孵化基地,重点提升航空航天、工业互联网、量子信息、生命科学、氢能储能等新兴前沿未来产业人才供给力保障力,建设若干产才融合发展园区,形成跨区域、跨产业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迭代升级。

加强人才自主培养。一是完善学科动态设置,建立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新型模式,加大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增强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的内在一致性、相互支撑性和战略前瞻性。二是完善人才资助体系,建立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生涯阶段的全生命周期的资助体系,为国家和社会科研发展提供稳定的基础科研人才和技能人才供给,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强化人才激励保障。一是培育创新文化,用创新文化滋养科技发展和人才成长,尊重人才、尊重规律、尊重创造,给予科技工作者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自由探索、包容挫折和失败,构建有利于基础理论涌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氛围。二是培优生态环境,向用人主体授权,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用好评价指挥棒,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强化待遇保障,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既支持平台创建、金融扶持、成果转化等发展大事,又关注入学、就医、出行等暖心小事,为人才配备优质的生活工作学习环境。三是培强法治保障,保护创新权益,完善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等法规制度;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健全科技活动全流程的伦理监管和审查、监督机制;提升科创法律服务水平,健全激发人才活力、创新活力的制度体系,保障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领域聚集。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25年第1期

编辑:肖潇 牛睿彬
投稿邮箱:zgrc18@163.com
温馨提示:点击“大国人才”公众号首页左下角“杂志官网”,可跳转至中国人才杂志网站(中国组织人事报新闻网中国人才杂志频道),查看杂志内容、征文活动、订阅办法、杂志动态。

大国人才
“大国人才”由中国人事报刊社主办,是传播中央精神的重要阵地、交流工作经验的有效渠道、展现人才风采的生动窗口、创新创业的便捷平台。“大国人才”由中国人才杂志社编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