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柄刀作为近战格斗武器在元、明、清时期的战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始于元朝末期,人们普遍将这种用绳索系于刀鞘提梁上,悬挂于腰间的刀称之为"腰刀",雁翎刀作为腰刀的一个特有种类,其名称从明朝开始就频繁出现在各种文献典籍中,成为当今人们较为熟知的明清腰刀品种。
雁翎刀因外形如大雁翅膀上翎毛的形状而得名。"雁翎刀"最早称呼出现在南宋时期,南宋《玉海》曰:"乾道元年十一月二日,命军器所造雁翎刀,以三千柄为一料。"乾道元年(1165年)距北宋灭亡有30余载,书中记载的刀很可能是在南宋政权建立后根据战场情况为军队配备的新型兵器。从一次制造3000把的产量记录来看,此类刀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否则难以批量生产。由此可见,雁翎刀雏形出现的时间应该上溯至北宋与辽、金对峙时期。在北宋画家李公麟的《免胄图》中有类似于明清腰刀的刀型出现,但由于其介于弯刀和雁翎刀刀型之间,因此无法明确其种类,在当时也无具体名称。
雁翎刀虽因刀型像雁翎而得名,但鸟类身上不同部位的羽毛形状并不相同,其中,生长在翅膀前部的主羽长且尖,而后部副羽则较短,尖端也较圆润。南宋时期的雁翎刀现无确切实物遗留,因此,其刀尖是尖是圆也就很难考证。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所藏金代铁刀或许可以作为此类刀的实物参照,此刀出土于黑龙江肇东八里城,刀身上有"大定二十九年大府造"明确纪年铭文,"大定"是金世宗完颜雍的年号,由此确定此刀制造于1189年,是与南宋同时期出现的腰刀。从外形上看,更接近于雁翎刀刀型,这可能就是明清雁翎刀的早期雏形。(了解更多刀剑详情,直接与师傅交流:longquanjian1)
雁翎刀在元代也有使用记录,元朝至正年间诗人张宪在其《我有二首》曰:"我有雁翎刀,寒光耀冰雪,神锋三尺强,落手断金铁。"但是,元代至明朝前期,雁翎刀并不流行。清《续文献通考》卷134《兵器》中有:"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正月置军器局,专典应用军器...之属有摩挲刀、腰刀、滚刀、倭滚刀、米昔刀、黄莲刀、开脑大刀、大样摩挲刀、马刀...."在明初军中繁多刀样中,并未提及雁翎刀的名字,或许是当时这类刀还没从腰刀范畴里独立出来,可以看出,其影响力在明初还不及当时从西域和日本引进的外邦刀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当时战争形势有关,元末明初,步兵还普遍着厚甲进行防护,雁翎刀在对付重甲时性能普遍不如宋式直刀、倭刀等,而马战效果又不及元代弯刀。直到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土兵甲胄逐渐变轻变薄,既能劈又可刺、还能挑的雁翎刀才开始盛行,并越来越受到将士们喜爱。
现在存世的雁翎刀多产于明末清初,以清代最多。其中以明晚期雁翎刀制造水平最高,这可能与当时战乱迭起、人们对武器依赖性加强有关。雁翎刀的造型结合了直刀与弯刀优点,多单手持握,单刀重量在1.5千克左右,操作灵活,实战性强。这一时期的雁翎刀刃长多在70厘米以上,刀背最厚处近1厘米,后3/4刀身较直,劈砍有力。同时,在刀身前端1/4处刀刃开始变弧,刀尖上挑,划割功能增强,适合马战。其刀锋锐利,刀尖至刀背15厘米20厘米开反刃,并常在刀尖处加厚,用以穿刺锁子甲,对付一般的金属盔甲也无问题。这种步、骑兵兼适用刀型在明晚期战场上非常流行,明军曾大量装备。(了解更多刀剑详情,直接与师傅交流:longquanjian1)
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一柄雁翎腰刀,刀身上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铭文,博物馆标注为抗倭名将戚继光所用佩刀。有学者认为此刀形制与戚继光著《练兵实纪》所述腰刀不同,应为清制,铭文也为后刻,但单从形制上看,此刀与存世的明末清初时期雁翎刀风格相符,不排除此刀为明代遗物的可能。根据铭文推算,万历十年即1582年,戚继光60岁,离去世仅一年,从时间上看也是合理的。此时,距东南沿海倭患被平定已近20年,戚继光在蓟州防御鞑靼也达十余年之久,其间,戚继光根据战场形势的不同而更换兵器,将日式腰刀改换为雁翎刀的可能性也存在。如果此刀确系戚氏所佩,将是研究明代雁翎刀形制的重要实物依据。
对刀剑感兴趣,扫描下二维码:
右下角留言,看看喜欢哪冷兵器!
天下冷兵器 微信号:tianxialbq |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
简介:昔有佳人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今有天下冷兵器,聚天下英雄豪杰。 天下冷兵器,收录天地间出现过的各家冷兵器,争奇斗狠,与你一同探秘奇兵秘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