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艺术论坛 | 刘曦林:齐白石研究拾遗(八则)之一、之二

文摘   文化   2024-07-02 08:00   北京  
作者简介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原主任,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现为中国画学会创会常务理事,《美术》编委,北京市文史馆资深馆员,中国美协蒋兆和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艺术顾问、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顾问等。


一. 两方印章解读易
编辑画册时审读著录是要务,款识与印章是画面组成部分,可知齐白石之修养,亦与齐画内美、外美相关,不敢有闪失。此番读馆藏齐画,有二印得以确认,兹记述如下:
一为己未除夕(1920年)所作《黑牡丹》,左下有一印,仅记有边框,内无字,初不识。经寻思,乃“白石”肖形印也。齐家不到一里地有一驿站白石铺,齐的老师为他取名白石山人,后号白石,此肖形印释为“白石”极有可能。经请教对齐白石深有研究的李松涛、郎绍君等先生,均同意此说。此肖形印目前仅见于此画,弥足珍贵。

二为“九九翁”白文印,见于多幅作品。因第二个“九”字作“二”字状,有些画册释为“九二翁”,并以此定该作为92岁作品,未见提出疑义者。馆藏1941年作《花草工虫册》之一,款识曰:“此册八开,其中一开有九九翁之印,乃予八十一岁时作也……”)据此知此印取算术口诀 “九九八十一” 之意。又见我馆老专家陈奇峰先生生前所编《齐白石印集》,有此印之边款:“辛巳一日白石自刊”,辛巳,1941年,齐白石自署81岁,此又一证据也。

齐白石    篆刻  《九九翁》 

顺便提及齐白石署 “几百几十甲子时” 之类年款,余曾以乘法运算,所得数字怪诞,曾问于郎绍君兄,郎告余以除法计,果得其时。如馆藏《风动秋荷》署“三百九十甲子”,390÷60=6.5,此齐65岁时作品。馆藏《枇杷》署 “四百九十甲子时”,依除法计得8.1之后再除不尽,视为81岁左右可也。
齐白石是来于乡间的聪明人,也有数字思维,如“三百石印富翁”,将八十四岁之“四”写作“亖”之造型,取画题为“亖余”、“亖多”、“五世分甘”、“百世多吉”、“吉利万千”等。当然,他喜吉祥数字,前述“九九翁”印即如是。

齐白石   《风动秋荷》 1924年  中国美术馆藏

余与李魁正兄谈及此印,魁正认为,他不取八十一,而取九九,是期望自己也坚信自己长寿的表示。白石有数学脑子,乘法、除法均强于吾辈,算盘也画得那么好。他是靠劳动养家的人,他为人作木器活,为人画画,不能不计算收益,并按劳动量为工虫、山水加价。他是清楚会有人骗他,更痛恨无赖子造其假画毁其生计,曾在画中题道:“吾画通行天下,伪造居多。”他有自卫意识,著作权保护意识,但仍苦于无法律护持,所以他的假画还是被人炒来炒去地赚钱,可奈何!
二、变法之始下笔难
齐白石衰年变法为近现代画史之美谈。但正如吴昌硕得任伯年启发历经数年才变得苍厚雄强起来,此中有渐变过程。
齐白石听陈师曾劝,弃八大冷逸一格,改画红花墨叶一派也不是一蹴而就。齐有诗言:“十载关门始变更”。据郎绍君考证,“十载”应指定居北京后的十年,即1919~1928年间,馆藏作品中有数十幅这变法期间作品,尤其几件1920年期间变法之始所画方幅作品最能见其思想轨迹。
齐白石   《墨牡丹》  1919年  中国美术馆藏
其一为己未除夕(1920年2月19日)所作《黑牡丹》,潇洒若青藤,有长款曰:余自三游京华,画法大变,即能识画者多不认为老萍作也。譬之余与真吾弟三年不相见,一日逢一发秃齿没之人,不闻其声,几不认为真翁矣,真翁闻此言必能知余画。己未除夕,兄璜老萍记。

齐白石  《独虾》 中国美术馆藏

这显然是听陈师曾劝决心变法之作,当然也还不是他自称的 “红花墨叶” 派。两天之后,即庚申正月初二,又作《独虾》一幅,仍是简笔水墨作风。此画有款识二。
其一曰:
即“朱雪个画虾不见有”此古拙。濒生。
其二曰:

己未冬,余三游京华,将归湖南,胡鄂公劝其不必,以为余之篆刻及画人皆重之,归去湖南草间偷活何苦耶。况苦辛数十年,不可不有千古之思。多居京华四三年,中华贤豪长者必知世有萍翁,方不自负数十年之苦辛也。今余之老友罗三爷闻余只大有获利。庚申春余将再四进京,罗三爷以为余之利心不足。三公之见各异,未知孰是非也,因记之。庚申正月初二日,萍翁又记。

款识一,言与八大之差异,颇自负。
款识二,言 “三公之见各异,未知孰是非也" --是回家乡 “草间偷活”,还是长留北京作 “千古之思” ;是“大有获利”,还是“利心不足",显然当时有些彷徨,是否变法,如何变法与是否留京、能否获利纠缠在一起,有举棋不定的苦恼。

 齐白石  《吾友(竹)》 1920年  中国美术馆藏

同年5月所作《竹子》,已较《独虾》粗肆狂放,但仍是明清以来简笔水墨一路。此画一题再题,有款识四,
其一曰:
余喜种竹,不喜画竹。因其平直,画之与世之画家自相雷同。平生除画山水点景小竹外,或画观世音菩萨紫竹林。画此粗竿大叶,方第一回,似不与寻常画家之胸中同一穿插也。时庚申五月廿五日,燕京又有战争,家山久闻兵乱,镫底作画,聊忘片刻之忧。白石老人并记。
其三曰:

吾友。余活人间将六十年,朋友无多。人非真君子,虽相往还,然中心终未许也。齐璜再记。

其二为诗稿,内有 “从今破笔全埋去" 句,还钤有 “哀人生之多艰” 朱文印。由以上三题,可见其变法之初,南北战争不息心忧之情,“朋友无多” 孤寂之境,埋去破笔变法之思,视竹为友胸中之志。颇有兴味的是,此番出版画册初次印出友人题跋,诗塘有罗惇曧,罗惇㬊兄弟题跋二,边跋有陈师曾题诗。
题跋一:
老人画笔多高趣,偶状琅琅便不同。闻道萧斋蔬食俭,盍收千亩在胸中。庚申九月,惇
题跋二:
白石老人画极遒劲,由其胸次超旷,故能意气横生。此幅笔如屈铁,脱尽恒径,是其得意作也。庚申九月,惇㬊。
题跋三:

江路野梅丁野堂,齐翁出笔更荒唐。墨君编篱防狐犬,任公投竿钓汪洋。非芦非柳从人说,与可东坡亦咋舌。持此南唐铁钩锁,齐翁力可窥生铁。满堂寂历生昼寒,醉吟先生头发白。衡恪。

由此三跋,知齐白石变法之初,虽有人骂,亦得友人鼓励,至于如何变法,还是画家自己的事。

齐白石 《墨荷水鸟》 1917年  中国美术馆藏

其实,变法是个自我与古人之间、自我与自我之间痛苦的拉锯战。馆藏齐白石丁巳 (1917年) 二进北京之作《墨荷水鸟》题识曰:“朱雪個、李复堂与余同趣,余之作画欲不似二者,固下笔难矣。"
1919年,序《老萍诗草》时说:“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又言:“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此大变”。1920年,当为其大变之初,除前述三画外,还有同期同一风格的《蟹》、《墨荷》二画,皆简笔水墨,后者题 “青藤、雪个无此画法” ,由此看来,此二画与前述1920年三画典型地体现了变法之初他由“过于相似”到“似与不似之间”的演化,仍是八大冷逸一格,只是造型和笔墨繁简的变化。

齐白石 《墨荷》 中国美术馆藏

但庚申(1920年)三月十二日,于馆藏草虫册十二开之六《葡萄蝗虫》中题道:“此虫须对物写生,不仅形似,无论名家画匠不得大骂。” 由此题记和是册作风来看,不仅虫工,花亦工,甚至馆藏甲子 (1924年) 冬《草虫册》八开也与此相近,可证其变法之初在是否形似上亦仍灵活应变,但在造型上已有工简同纸之法,章法上已有平面构成之巧,已为齐家面目。

齐白石   《葡萄蝗虫》 1920年  中国美术馆藏

那么齐白石自称的 “红花墨叶” 即浓墨重彩画风何时实现呢?
从馆藏有确切纪年的作品来看,有辛酉(1921年)之《茶花小鸟》、《宝缸荷花》,甲子(1924年)之《双蝶老少年》,丙寅(1926年)之《红梅墨蝶》,丁卯(1927年)之《风动秋荷》等,红花与墨叶、墨干、墨虫对照,色彩强烈,造型趋简,笔法渐劲健苍厚,已自成一格,至1930年代益加成熟,此方可称为大变之后典型的齐白石画风。

本文节选自《齐白石研究》

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
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由齐白石大师之子齐良迟、嫡孙齐展仪于1985年成立。是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的民间社团组织。通过对齐白石艺术的研究、讲座、交流、展览及与书画相关的社会公益活动,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