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明||宝岛半月行:8、难得一见的台湾版川菜

文摘   生活   2024-08-09 06:17   四川  


其他章节链接李宗明||宝岛半月行:1、艰难的第一步

李宗明||宝岛半月行:2、令人侧目的团长

李宗明||宝岛半月行:3、难忘第一次会谈

李宗明||宝岛半月行:4、观市容引出的话题

李宗明||宝岛半月行:5、槟榔西施与花酒

李宗明||宝岛半月行:6、一院一馆印象深刻

李宗明||宝岛半月行:7、新竹“两园”感人至深


早年常听人们嘲笑那些吃东西只讲究各自口感,不注意营养的人是“山猪儿吃不来细糠”。照我看来,我们的徐团长就属于这类吃不来细糠的山猪儿。



我们离开新竹前往台中的那天上午路遇大暴雨,高速公路上顷刻之间积水10厘米左右。与此同时,力量巨大的疾风裹挟着雨水,不断冲击着我们这辆自重6吨多的旅行车,发出阵阵“砰砰”的巨响。在接连甩了两次尾以后,司机阿昌为了安全起见,不得不开启双闪灯并将车暂停靠在应急车道。好在半个多小时后,豪雨狂风渐渐减弱,我们于是继续前行,待抵达距新竹113公里的台中时,暴风雨已经不辞而别,火辣辣的太阳重现苍穹。



雨后的台中市区显得很整洁,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黄桷兰的香味。据林导游介绍,台中是台湾第三大城市,面积2,215平方公里,人口达257万(2000年统计)。台中的开发始于1705年,当时镇守台湾的参将张国发现南屯一带地沃水丰,于是率兵垦荒拓土十数年。到1887年,台中已发展成一座人丁兴旺的中等城市,曾经一度被当作台湾的行政中心。台中气候四季如春,全年的平均气温为摄氏22.4度,冬、夏温差仅10度左右。因此,外界普遍认为台中是台湾最适合居住的城市。



台中市区有一大特点,那就是7-11便利店随处可见。据说全城当时有面积不等的7-11店2300多家,最大的占地200余平方米,最小的占地不过2平方米。这些便利店之所以能够在台中兴旺发达,是因为它们的确做到了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它们不仅所售商品价廉物美,童叟无欺,而且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开门营业,故台中市民几乎足不出户,就可买到称心如意的物品。一个行业能够做到如此地步,确实难能可贵,确实值得那些想一锄头挖一个金元宝,追求急功近利,做短命生意的商家深思检讨。



台中市区另一大特点是日本、韩国和台湾风味菜馆很多。当天中午,国贸协会台中分会的身高达1.88米,待人接物不逊于陶理事长的古佰诚理事长为了表示敬意,特地在市区一家颇具规模的台湾风味餐馆请我们吃台湾菜。平心而论,台湾菜的色香味都不错,而且很讲究营养,肉食多是高蛋白的海产品,素菜则多是稍加烹饪,保持着新鲜色泽。哪知道如此佳肴竟又触犯了我们徐团长的“虎威”,他板着面孔一脸怒气,几次抱怨说:“这台湾饭有啥吃头?甜咋咋淡呀呀的!我们四川人就要吃重口味的四川菜嘛!”



经老徐这一搅合,餐桌上的气氛顿时不太融洽了,古理事长和小秦等都陪着笑脸解释说:“你们是远道而来的贵客,当然要招待好。其实在台中吃四川菜也不难,而且价钱可能比台湾菜更便宜。只是我们觉得太便宜的餐食不足以表达我们待客的心意。”末了古理事长补充道:“这样吧徐团长,我们晚餐就去吃川菜。不过兄弟必须事先禀告徐团长,这里的川菜肯定不是正宗的。”那老徐听说晚餐可以吃到川菜,脸色才稍微好看了些。



晚餐时分,古理事长带着我们在台中城里转了好一阵,才终于找到那家号称台中第一的川菜馆。然而奇怪的是,餐馆的老板是福建人,大厨则是广西人,整个餐馆近10名员工也没有一个是四川人。虽然我和彭总等都在心中对福建老板和广西大厨能否做出地道川菜表示怀疑,但我们不能像老徐那样尽给主人家出难题,因此我们和店老板略微寒暄几句就不再吭声。



片刻之间,第一道菜送上来了,是蒜泥白肉,尽管辣味不够,但还真有那么点川菜的品相。但接下来的几道菜就太走样了,顶多能算改良的川菜:麻婆豆腐既无麻味又无辣味,因为那红彤彤的颜色居然是用番茄酱搞成的,其味道可想而知;回锅肉是用芒果片炒的,口感与川菜相距甚远;那所谓的豆瓣鱼更是滑稽,是在蒸好的鳕鱼上面淋上一层酸辣味的调料,再撒上一层炒熟了的腰果仁......



这些所谓的川菜,必然不会让喜欢挑剔的老徐满意,他一边吃一边不停地发牢骚,嘲讽店老板是“球经不懂”,搞得店老板不停地向他解释这些个怪异川菜的来历:因为在全台湾都买不到郫县豆瓣、汉源花椒等做川菜必须的配料,加之台湾当地人大多吃不下太过麻辣的食品,因此他不得不顺势而为,另辟蹊径,搞出了这类只能吸引外行的台湾版川菜。他说自己去台中开店20多年了,还是第一次遇见一群正儿八经的四川客人,他声称他这天真正是假李逵遇到了真李逵。店老板的自我解嘲令我们都开心地笑了起来,就连总爱把脸马起的老徐也露出了一丝难得的笑意。





 李 宗 明


1952年29日出生,四川省商务厅退休人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理事,金牛作协会员。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成都晚报》《四川日报》《青年作家》等报刊上发表小小说、散文、译作等20多篇,10余万字;在《国际市场杂志》《经济日报》《国际商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计20多万字。

退休后,写有60余万字16个题目的自传体系列文章,其中《我的大学》于2014年被成都大学校刊连载。


公众号其他文章链接:方家福||我的父亲





顾问万晓玲  高伟  刘小革     
美编强军  湘君
主编唐明霞
副主编邹贵宝  向辉
编委成员:
李宗明  陆先武  张大春  周晓为  王芳
评论员:
龚革飞  陈岸国  芳芳

投稿邮箱:
623564515@qq.com




不惟读书
工作之隙,茶余饭后,可以读书、观影,去远方的繁华盛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