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巡护员日 王朗“巡山人”周智强谈巡护:随时待命,24小时都是上班时间

旅行   2024-07-31 15:50   四川  

周智强现在回想起巡护途中遇到亚洲黑熊的事,还是很感慨:“也不知道我们两个是走了什么"狗屎运",当时黑熊离我们最多只有两三米。”

自2006年进入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18年的时间里,作为一名巡护员的周智强仍然感到庆幸:“真的要感谢上天。”

周智强退伍后,来到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到如今已经接近18年。“我主要是负责野外监测、反盗猎、反采集以及参加一些自然教育等工作。”周智强说道。
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境内,建于1965年,是中国最早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在这片广袤的动植物王国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兽类有大熊猫、雪豹、金丝猴、牛羚等14种。

王朗保护区的监测工作从1997年正式开始,总共有数十条路线。由于这里是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因此每个季度至少会开展一次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的监测工作。


周智强介绍:“我每天的工作需要先看天气,之后再决定今天去巡护哪条沟,走哪条巡护线路。早上8点左右,带上巡护表格进山,巡护时间一般在4~5个小时。一年365天中,只要天放晴,都要进山巡护,如果任务重的话,下雨天也需要进山。”

在他进山巡护的过程中,需要负责记录本条巡护线路有没有人为盗猎、砍伐等情况,同时,还需要记录巡护路途中各种动植物的活动情况。


在巡护的过程中,周智强也曾遇见惊险万分的时刻。一次和同事去长白沟正沟监测、反盗猎,巡护途中,他们正面遇到了黑熊。“我跟同事坐在地上正准备吃干粮,突然听见背后有声音。刚开始我觉得应该是某种小型动物在乱跑,没当回事,就继续吃干粮了”。

同事的一句“不对,声音不对”,让周智强转头就看到一只黑熊。“当时我一身都在冒冷汗,坐在原地脑袋一片空白。一个乌黑乌黑的大脑袋一直盯着我们,幸好当时我们还算灵敏,一手抓背包,跨步跑到河边,想都没想,就踩着水过河了。”等周智强扭头看去,发现黑熊自己也跑了。“它看见我们应该也很害怕,也不知我们是走了什么‘狗屎运’,那个黑熊离我们最多只有两三米。”周智强补充道。

这次的经历也给周智强增长了经验值,“以后每次巡山,我都要大喊几声,生怕再一次经历同样的事了。”

周智强(右一)和同事在巡护工作中

“我们随时会面临自然灾害、抢险救灾、道路安全、野生动物袭击等风险,在保护区上班时间里,天天要待命,24小时都是上班时间。”周智强说道。周智强平均每月有二十天以上的时间,在王朗保护区的牧羊场上班。“巡护员是一份艰苦的工作,但它的工作内容并不为外人所了解,我也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

周智强介绍说,“在王朗保护区有很多珍稀的动植物,除了大熊猫和雪豹,还有亚洲黑熊、黄喉貂、牛羚、斑羚等。此外,王朗自然保护区还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如兰花、星叶草、独叶草等。

抱茎叶无柱兰是中国特有植物,被称为高山兰花中的大熊猫 (图据WWF)

对于王朗自然保护区而言,这个动植物天然的宝库除了保护,还有科研的需求。于是,这里早年便与多个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在区内进行各项研究调查,为保护区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近几年,王朗自然保护区也先后引入中国科学院山地所山区遥感观测项目,建立了中国科学院王朗无人机综合验证基地。此外,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自1996年起,也在大熊猫保护和雪豹调查与保护等项目上,持续与王朗进行合作,助力保护区工作开展。

雪豹(图据Muhammad Osama/WWF)

科技的发展也为巡护员们的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现在我们保护区用上了无人机、GPS定位导航、红外相机、嗅味树定位等先进科技巡护设备。在人到不了的地方,无人机可以帮我们查看地形、地貌等;红外相机、嗅味树定位等对于动植物监测也很方便。”周智强说。

山就在那里,千百万年不动不摇,而像周智强这样的巡山人,不是走在路上,就是守在山中。

图文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闫雯雯 实习生:吴翼君
编辑:文康林


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站
王朗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65年,是全国最早的四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保护区之一。保护区地处岷山山系腹心地带,属全球生物多样性核心地区之一的喜玛拉雅---横断山区,保持了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其多样性、稀有性、代表性、原始性名扬中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