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淮海中路550号的HAI550于8月3日对外亮相,作为上海市场8月第一个话题新晋项目,自然受到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谈资、形成议论甚至争议。
我们在上周休假前前往探班,在相隔一周多后,结合在社交媒体、朋友闲聊等反馈,对该项目做一个简单复盘,主要是期望能与当年TX淮海初期亮相类似,为大家输送多一些视角。
1、首先对于这个项目的开业,从个人情感而言,更多是“感谢”之情,而非任何专业层面的评判。
毕竟这是一栋在上海商业名片街区上空置了十几年的小窄楼,对淮海中路沿街界面而言,无论如何不是正向的观感。而当一栋楼空置这么长时间后,可能问题更多在于楼本身亦或是一些不可抗力因素使然,类似的还有淮海百盛的“邻居”(原FOREVER21的选址),空置的幕后因素不便详说,但未来势必也会有所新的变化。
HAI550所在楼宇更多可能是结构问题让人望而却步,对应的是打造难度高,因此不论如何我们需对接盘者重塑淮海中路新商业界面这件事本身表示感谢,其实现不易,如果你很喜欢现在的HAI550,那就多去捧场,为项目冲冲业绩;如果你对项目现在的呈现并不感冒,也许祝愿其能够努力运营下去更显“向善”的心态。
当拉长时间维度去看一个商业项目时,我们看到的就不再只是现状。就好比现在的爱马仕之家对面是维密,而同样早在十几年前,这里曾是LV的选址所在,三年疫情都能把整个市场搅得天翻地覆,更别说几倍的时间,足以让商业街、业态、品牌竞争发展发生多个周期性的改变。
因此,HAI550只是这栋楼一次新的开始,而“开始”本身已经来之不易。
2、关于项目的理念,看到几乎所有议论的声音都会把“可持续”作为核心看点进行探讨。
有趣的是,在一次和项目方同行的交流中,我获取的信息是他们其实并没有完全要围绕“可持续”对项目进行打造。我的理解是,这会是其中的差异化亮点,但不是项目的创收捷径。
在我看来,对于一个小项目而言,理念准则有其必要性,比如能够让从业者有一根准绳进行各个维度的细化;也能够让消费者最快捷地抓住项目的表达——事实上HAI550的“可持续”关键词可能比项目预想得更为深入人心,某种程度上也是迷你体量商业内容的聚焦性造成的。
就个人观感,项目的理念以及其打造的最终呈现,本质上与同在淮海中路新天地广场开业初期在4、5两层的Social House是异曲同工的手法(主题不同而已),只不过2018年的商业环境、消费者关注点以及社交媒体能量与现在也大不相同,依旧印证了我上一趴论述的观点,即如果加入“时间”维度进行思考,会发现更多行业观察的视角。如果你已经不记得Social House了,可回顾《新天地广场完整探班解读》一文,虽然如今新天地广场被更聚人气的餐饮所取代,但这反而更彰显瑞安的行业前瞻性和引领性。
3、HAI550之所以几乎拥有两极分化的口碑,个人认为,一方面与TX淮海当年开业的状态很像,即对于一个业内的“新玩家”,大家会有表达观点的动力——“我好喜欢!”“这不赚钱。”等等,本质上都是不同的观者基于自身考量维度的思考反馈。
它不像大体量购物中心,开业后需要满足大众日常的刚需,HAI550更像是一个“粉丝向”的项目,不论其亮点理念还是内部商业内容,都会让喜欢的人很喜欢。反之,就如同各种“粉丝向”事物的共同特征,会招来差评。
亮相初期的大量声音再正常不过,在社交媒体发达的时代,几乎每个项目都逃不过“人均评论家”的围剿,我们遵循自己的感受就好,依旧是上文所述,喜欢就多去买买。
4、这个项目的结构是“可持续”之外被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我们需要明确,楼体本就呈现这一形态,并非操盘者故意为之,操盘者更多在做的是如何规避单层面积小、楼层数量多带来的困难。
单向手扶梯等硬件设施,显然不是“手法”,而是无奈,光就这一动线难点,就足以劝退不少接盘人。
个人始终认为这栋楼还是比较适合单一品牌来进行规划,各楼层能有较为明确的“故事线”,有主题性地进行打造,对吸引精准目标客群以及让客人去往目标楼层而言会相对弱化楼宇结构带来的弊端。比如书店,是很理想型的业态,但目前的市场环境并不友好;而甚至若在华狮广场开出大店的名创优品来运营这个楼,也能够基于其不同的IP在各楼层进行更为便捷有效的配比;多年前探访的东京的itoya更是我脑中立马反应出来的实际案例,同样是单向窄扶梯拾级而上,探索不同楼层的产品及主题的规划方式。
对于HAI550而言,以类似百货的方式以复杂的业态和内容来打造这样一个楼宇难度显然更高,这也是上文所述其需要一个理念支撑的原因之一。
5、同样在设计方面如果把HAI550的商户都撤走,会发现其空间设计更像是为单一品牌服务的,而非一个复杂项目。
这是我个人偏好与HAI550不是很契合的一个点。单层空间天地墙过于统一,相对而言缺乏对品牌商户布局、位置的“照顾”和前期规划。所以其呈现的效果是,品牌如同在一整个大铺位内进行道具摆放和产品陈列,只看单一品牌感受还可以,但如果看整体的话会缺乏不同品类错落有致的布局巧思和层次感。
说得好听点,你可以说这是年轻人喜欢的自由逛感;但我也可以说这就像一个位于垂直空间的高级市集,甚至让一些铺了地板的商户都显得很有“品牌感”。
当然另一种解释可能是这还只是HAI550的初期状态,项目和品牌都在相互试水和磨合期。就如同TX淮海刚亮相时的L2、L3,和现在相比是完全不同的观感。这需要一个向好发展的势头作为支撑,希望HAI550同样能够拥有。
6、关于设计的“巧思”,我们也需辩证地来看待。
比如项目1层处于一个敞开的状态,用近年流行的说法,叫与公共空间达成更好的联结。在我看来,本质上是因为上文所述的所有难点,让HAI550如果不是一个故事线足够明确的单一品牌的话,封闭的1层空间会大大减少进店率,为后续高层的客流转化设置了更多障碍,因此放弃了沿街极高的商业价值,同样更像是无奈之举,但在设计层面会被“包装”为一种手法。
这点同样能够在TX淮海找到样本,项目开业初期,沿街是我非常喜欢的开放式结构,营造出的社交氛围成为淮海中路的独特景致,而如今随着商业价值的提升,已经被多个大品牌占据。
事物很难做到两全,而HAI550目前尚处于一个无需面对过多选择的时期,先把楼做起来,经历一定时间的检验,然后再考虑下一步怎么整可能更为务实。
2、3层的露台,以及手扶梯区域的玻璃幕墙,是我个人相对于1层更喜欢的区域,他们让特定位置的商户有了更多的卖点,也让客人能与城市空间有更“亲切”的关联——在高出看城市,不同的视角总能带来不同的心境。
而位于天花板的指示系统,个人则并不推崇。也许是因为层高低以及能够一眼望到头的单层面积,让项目采用了这一设计手法。我们在探班时,碰巧还听到有项目方的同行在和朋友介绍,对方来了一句“这还蛮有意思的,你不说我还没发现。”不少朋友也和我表达过类似的观感。
乍看之下,这个设计有点意思。但如果一个指示系统本身是需要被“探索”的,这真的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吗。
这就如同HAI550的一个缩影,很多事挺新的,会带来话题,也不乏讨论。最终会有怎样的发展,较强的团队运营能力是核心,然后看消费者怎样用脚投票,这句话似乎在当今商业竞争环境中,对大多数项目都适用,由此可见我是不善于对商业项目发表明确意见和评论的——只希望上海的整体商业环境能够逐步变好,多开一些新店,少倒闭一些老店,即使仅在淮海中路,还有不少楼需要等待焕新,最后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