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中国的康养行业还是一片荒原。
渐渐地,荒原上有了先行的拓荒者。
在没有经验可循的年代,他们的筚路蓝缕,为行业开辟出了一条通向远方的道路。
这,是一条怎么样的荆棘之路?这一路又是如何风雨兼程?
带着时间带给我们的问题,我们走进了位于上海浦东的亲和源养老社区。
壹∣初心
车辆行驶在上海浦东广袤的土地上,外环沿线的桃红柳绿一如二十年前的春天。
车上,同行的上海搏观健康创始人刘庆不吝溢美地介绍着亲和源:中国现代化康养产业的先行者、探索者、实践者。
用刘庆的话说,亲和源对养老的那份情怀,为中国康养行业争取了弥足珍贵的资源。首创实践的会员制模式,也为后来很多新进入企业提供了养老产品和商业模式参考借鉴。一路走来,有鲜花掌声,也有争议和颠簸,不忘初心的坚守尤为不易。在康养产业发展至热闹喧嚣的今天,更多的政策支持倾斜、更雄厚的资源资金涌入、更丰富的产品模式呈现,市场一片欣欣向荣中,她,独在丛中笑……
很快,车辆来到康桥地区,“亲和源”偌大的门头下,传说中的亲和源养老社区,便映入了我们眼帘。
接待人员告诉我们:“2008年5月开园到现在,所有走过路,都成了行业的经验或教训。”
贰∣基础服务还是终身照护?
二十年前,国内的养老还是以基础服务为主,满足老人的刚性护理需求。
短板很快就呈现了:一个步入人生最后阶段的老人,如果身体状况需要医疗介入、或者养老院已经无法满足服务时,只能让家属把老人接回家。即便是当时顶尖的护理型养老院,超过八十岁的老人依旧不得不另换他处。
“那是一种真正的生离死别,看着老人们离去的眼神,对于我们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疼痛。”说起曾经这一幕幕,身为亲历者依旧意难平,“于是,亲和源开始尝试去做一个终身型的养老社区。”
所谓终身型,就要求社区里配置有自己的医疗、养护院,即使到老人最需要照顾的时候,这里依然能够托底。
通过二十年不断努力和试错,亲和源终于兑现了“终身”的承诺。
如今,在亲和源护理楼栋的1-4楼,早有了小型医院式配置:住院部、内科、外科,针灸康复,甚至作心电图检查都可以在社区内使用医保解决。
“这种医疗配置现在已经被很多养老机构引入,成为了行业的一种标配。”接待人员补充说,“但是,硬件之外,更重要的是用心的服务。”
接待人员介绍,亲和源的医生团队来自各大医院的退休返聘医生,也会有外院的专家定期巡诊。医患年龄相仿,更懂习惯和需求。
起居上,亲和源的护理栋基本配有2人间、3人间、4人间,均提供24小时的专业护理服务。如果夫妻有一位需要护理,入住护理栋是最好的选择。否则一方既精力有限、也会失去自由。根据多年经验,夫妻分开来可能对双方的生活质量都会更好一点。
但是,如果两位老人感情非常好,不愿意分开呢?
“老人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于是,诞生了亲和源迭代的产品:迎丰。
迎丰是一个单栋楼的项目,只有120多套房间,亲和源将护理做到了房间里,护工24小时在房间里。满足那些感情很深的夫妻,让他(她)在天天陪伴在老伴身边,对双方的身体、精神都有好处。如果子女不愿意让护理人员住到房间,也可以选择让生病的老人住在护理院,而健康的老人依然住在自己熟悉的房间。
真正以人为本的养老机构,必然是将对“人”的尊重放在第一位的。二十年的努力,亲和源终于竖起了“终身型”的大旗。
疫情期间,住户中有一位独居老人病危,儿子却在香港无法回来。
因此,这位老人生命最后阶段的所有程序都是由亲和源的工作人员代为办理的:生病送医、发热住院、住院期间每天送必需用品、结账、临终签字……最后还为老人举行了一个简单但郑重的告别仪式。
“虽然家属提前写好了委托书,过程中我们也全程录音与家属保持联系,但我们依旧承担着很大风险。”说到这里,接待人员长长舒了一口气,“但,我们终于实践了‘终身照护’的诺言。”
“代天下子女尽孝,替世间父母分忧”,这事在亲和源的老人间广为流传,死生事大,悲伤之外,却又多了一种安心。
叁∣养老院还是养老社区?
解决了“终身”的时间问题,又一个空间问题摆在了亲和源的面前:做一个养老院还是一个养老社区?
对此,亲和源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不是要把老人管起来,而是要帮助老人拥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自由,由此使他们越来越有活力。
于是,做一个养老社区,成了亲和源的选择。
社区,是怡然自得的。
漫步亲和源,更像一个普通的住宅社区:阳台上晾晒着衣物、老人们在社区内散步。湖边的木栈平台,是特别安排的垂钓区,喜欢垂钓的老人在阳光下聚精会神。而另一边的木亭里,又聚集着一批闲聊的老人,各自埋头于自己的兴趣世界,平静和谐、怡然自得。
社区,是有交流的。
顺着风雨连廊,我们便捷地穿行于整个亲和源。
为了便于老人们的互相走动,亲和源特意把活动空间设计在每一栋的楼下,用风雨连廊贯穿。
满园春色中,一处透明的玻璃房引起我们的注意。接待人员告诉我们,这是园区四个花房中的一处:“我们的花房都由老人自己打理,种他们自己喜欢的花花草草。但他们也有任务:每年至少要在社区办两次花展。所以,老人们既忙碌又很有成就感。”
除了养花,亲和源还有39个兴趣小组:民乐、笛子、英语、象棋、口琴、乒乓……全由老人自主组织,每天颇为忙碌:发展组员、组织活动、编排节目……老人们最忌太空,有事情忙生活就充实、身体自然就更好。
为了避免养老院常有的单一老龄化,亲和源努力在社区引入年轻的元素。
每年夏天,亲和源的泳池都会对外开放,引来许多周边小区的小朋友,社区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孩子们的到来,让老人们很开心,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
有时候,亲和源也会组织公益课堂,让老人们给小朋友上上课,教孩子们朗诵、书法等。通常老人们对这种机会都非常感兴趣,每次名额一出、立即秒光。
“发挥余热”的眼神里,闪烁的都是年轻的光芒。
社区,是有餐饮自由的。
午饭时间,我们走进亲和源的食堂。
这是一个朴素得平凡的食堂:明档中有二十几种菜品可任意选择老人们一人一卡刷卡打饭,一侧还设置了一个窗口专售馄饨面条等小食。
据说,这个卡不仅能消费,里面还有定位功能,有些老人迷路了或者遇到了危险,方便亲和源迅速找到。
显然,仅仅一个食堂并不能满足社区老人们多样的餐饮需求。
接待人员表示,亲和源社区的周边有菜市场,老人可以自己出去买菜。每周二,亲和源工作人员还会组团去大型超市买菜购物。
如今,老人们可以自己通过网络买菜,还可以自己点外卖。
肆∣我们还能做什么?
走过二十年,养老的先行者亲和源,依旧在创新的路上。
当行业进入比拼资源、比拼硬件、比活动的喧嚣时代,亲和源却静悄悄地在考虑如何在原有的版本上迭代升级、如何让服务更有深度:家政的保姆如何监管?如何在不影响老人生活和子女关系的情况下帮他打理个人资产?如何更好的根据他的意愿实现他最后的需求,又不违背中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企业所能承担的风险?还有个人信托、中华遗嘱库、临终关怀、生前契约等等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
“有些事情,看起来有风险,但在做好足够的保障前提下,我们愿意去尝试。”接待人员说,“比如带着九十几岁的人去旅居、去泡温泉,去做一些他们一辈子都没有做过的事情。”
只要养老运营还在向前,总会遇到新的问题。
在亲和源有一个案例:有位老人,女儿远嫁国外后先于老人离世。但女儿生前就规划好了老人的遗产方案,并由在上海的远房亲戚共同见证:由亲和源帮老人做具体资产管理,老人的存折专人负责、医疗开支等一应支付都由负责人、财务、秘书三人确认后方可支出。后来,待老人女婿国外归来,还配合他完成了法院判定的份额继承。
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亲和源为行业做过的数不胜数的创新中平凡的一种。坚持得久、经历得多,必然也尝试得更多,先行者,总是要承担更多创新的任务。
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约莫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