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备原理
表面浸润性是影响物体表面超疏水性能的重要因素。物体的表面浸润性会受到表面自由能的影响,同时还受到材料表面微观粗糙结构的影响。根据浸润性模型理论,制备超疏水涂层的原理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1)在微纳米结构粗糙表面上修饰低表面能物质;
(2)在低表面能物质表面构造微纳米结构的粗糙表面。
制备方法
超疏水涂层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但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两种制备原理的基础之上。
1. 模板法
模板法是指在具有一定粗糙结构的模板材料上,将基体材料浇注到模板表面,待固化后去除模板,从而获得具有模板结构的超疏水涂层。模板法主要分为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等为模板的“软模板法”和以金属为模板的“硬模板法”。
优点
1.能够精确控制涂层表面的微观结构和形貌,制备出具有高度有序结构的超疏水表面;
2.操作简单、可重复使用、空间限制少、可有效避免纳米颗粒团聚。
缺点
1.受模板大小的限制,超疏水表面尺寸及规模受到限制;
2.适用范围相对较窄,对于一些复杂形状的基底难以实现均匀涂覆;
3.需要复杂的模板设计和处理过程,经济性偏低。
2. 层层自组装法
层层自组装法是利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如氢键、共价键、范德华力、配位键、静电作用等),将不同物质逐层交替沉积在基底表面上构建微纳粗糙结构。
优点
1.可以精准调控材料厚度和涂层性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2.对基底的形状、尺寸和材质等要求较低,适用于各种基底材料,有较强的通用性;
3.通常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制备简单,成本低廉,对环境友好,能耗低。
缺点
1.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要求较高,需要精确控制材料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2.制备周期长,大规模生产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3.多层材料稳定性不足,在特殊环境下会出现涂层失效的情况。
3. 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是指在液相条件下,将高化学活性的组分作为前驱体混合后进行水解或缩合反应获得溶胶体系,再经陈化形成凝胶,然后经过干燥、固化等处理后,获得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超疏水涂层。
优点
1.操作简单、条件温和、成本低廉,对设备要求低,可大规模生产;
2.对基底要求相对较低,适用于多种基底材料;
3.能够在分子水平上实现均匀掺杂,可以均匀定量地掺入一些微量元素;
4.制备出的涂层均匀性好,孔隙率较高,有利于形成超疏水表面的微纳结构。
缺点
1.涂层结构的可控性比较差;
2.制备周期较长、成品稳定性差;
3.原料多为有机物,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性。
4. 静电纺丝法
静电纺丝法主要用于高分子材料的纤维化制备上,将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在强电场作用下产生静电雾化,形成聚合物微小射流,最终落在基材上,形成微纳米粗糙结构超疏水涂层/膜的一种方法。
优点
1.操作相对简单,可重复性好,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2.能够制备出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孔隙率的纤维状材料,有利于提高涂层的超疏水性;
3.可以通过调整纺丝参数和溶液组成,精确控制纤维的直径、形态和结构。
缺点
1.对生产设备和材料的要求较高;
2.制得的纤维膜的机械强度相对较低,可能需要进行后续处理或与其他材料复合提高其机械性能;
3.需要使用高压电源,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5. 化学气相沉积法
化学气相沉积法指在基体表面沉积特定化学物质或化学基团,通过控制沉积时间和温度等条件形成一层微纳级结构的薄膜来制备超疏水涂层的方法。
优点
1.可以精确控制涂层的厚度、组成和结构;
2.简单易操作,能在复杂形状基底上沉积均匀涂层;
3.涂层纯度高、致密性好、与基底结合力强,化学稳定性和机械性能良好。
缺点
1.成本较高、反应条件较为苛刻、设备要求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2.反应需高温和等离子体等条件,能耗大,对基底材料有耐高温限制;
3.制备过程中产生废气需要处理。
6. 刻蚀法
刻蚀法可以通过化学刻蚀、等离子体刻蚀和激光刻蚀等多种方式来改善加工表面的粗糙度。
6.1 化学刻蚀法
化学刻蚀法是指利用强酸性或强碱性的蚀刻剂对金属表面进行选择性蚀刻,从而获得粗糙微纳结构的方法。
优点:
1.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适合大规模生产;
2.可以精确控制基底表面微观结构的粗糙度和孔隙率等。
缺点:
1.表面微观结构均匀性较差、重复性不好,不利于大规模生产中的质量控制;
2.反应后的废液需要专门处理,增加环保成本和处理难度。等离子体刻蚀法
等离子体刻蚀法就是在基板表面蚀刻等离子体(Ar,N2或CF)以获得具有二次微/纳米结构的超疏水涂层的方法。
优点:
1.可以精确基底表面微观结构的粗糙度和孔隙率等;
2.能够选择性的刻蚀基底表面特定区域,适用范围广;
3.无需使用化学试剂,对环境友好。
缺点:
1.设备成本高、工艺复杂、制备周期相对较长;
2.对基底材料会造成一定的损伤,影响基底材料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激光刻蚀法
激光刻蚀法是指利用高能激光束照射基材表面,使能量束照射的区域被熔化或熔融形成粗糙的微观形貌。
优点:
1.通过调整激光束能量密度,在基材表面创造出形貌可控的微纳粗糙结构;
2.操作简单、精度高和粗糙结构均匀可控。
缺点:
1.制备具有多尺度结构闭合形貌的微观结构时面临挑战;
2.设备相对昂贵,成本较高,不利于批量化加工制备。
7. 电化学沉积法
电化学沉积法是在电场作用下使溶液中的离子沉积到电极表面的过程。通过调整电解液的成分和电解条件,在基材表面形成具有特定形貌和结构的沉积层,进而制备出超疏水涂层。
优点
1.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大规模生产;
2.涂层结合力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3.适用范围广,可制备复合涂层,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缺点
1.对非导电基底不适用;
2.制备过程可能会产生氢气等副产物,需要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3.后处理要求高,增加制备工艺的复杂性和成本。
8. 相分离法
相分离法是将聚合物溶液中的液相移除,使聚合物成膜并得到多孔、粗糙结构的方法。
优点
1.工艺简单、成本低廉;
2.涂层性能良好,可设计性强;
3.有利于获得超疏水介孔薄膜。
缺点
1.微观结构控制难度大,表面能调节有限;
2.对溶剂、温度等制备条件较敏感;
3.需要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和废气处理手段,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9. 涂覆法
涂覆法根据涂覆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喷涂法、浸涂法和旋涂法。
9.1 喷涂法
喷涂法是指将聚合物或天然生物质材料和纳米颗粒的混合溶液在一定压力下从喷枪中喷出,形成雾状黏附在基底表面,经过固化和干燥获后形成具有微/纳米粗糙结构的超疏水涂层。
优点:
1.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适用于大面积表面制备;
2.施工方便,对基材无特殊要求,且易于实现大规模的生产。
缺点:
1.难以控制涂层的均匀性、耐磨性和耐久性,难以满足特殊环境应用需求;
2.需要使用有机溶剂,溶剂挥发会造成资源浪费且污染环境。
9.2 浸涂法
浸涂法是指将基材浸入配制好的涂料或悬浮液中一段时间,取出后通过干燥和固化制成涂层的一种方法。浸涂法一般用于织物的超疏水改性,但也有相关研究进行木材和玻璃等基材的表面超疏水改性。
优点:操作简单,效率高。
缺点:涂层厚度不均。
9.3 旋涂法
旋涂法是指在基材表面上先添加一定量的涂料或溶液,然后将整个基材和涂料作为整体系统,以一定的速度进行旋转,最终制备出的具有所需厚度涂层的一种方法。
优点:涂层厚度均匀。
缺点:难以制备大尺寸面积。
10. 其他方法
除了上述主流的超疏水涂层的制备方法外,还有水热法、纳米二氧化硅填充法、电镀法、直写法、3D打印法、阳极氧化法等。此类方法均存在优缺点,在制备的时候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利用,也可将其中的方法进行结合交叉使用。高质、高效、普适性强、性价比高的涂层制备方法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写在最后
超疏水涂层材料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应用前景也非常广阔,但是当前来看推广应用的商业化产品并不是很普遍。如何实现低成本、高耐久性、性能稳定的超疏水涂层制备,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如果您想深入了解涂料行业,掌握市场动态,那么涂料驿站绝对是您的第一选择。
您可以通过扫描文章末尾的二维码,直接与我们的专业顾问涂涂取得联系。无论是技术优化、采购咨询、产品研发/推广还是市场分析,涂涂都能为您提供全面而专业的服务。我们期待与您的合作,共同探索涂料行业的无限可能。
阅读推荐 |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