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中,笔墨纸皆易消耗,惟砚可传百载千秋。
——韩天衡
展览时间:12月1日至12月23日
展览地址:中国印学博物馆
主办单位:
西泠印社
上海韩天衡美术馆
协办单位:
中国印学博物馆
上海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
砚台的“砚”字,是到汉代才出现的。中国最早的一本字典叫《说文解字》,解释这个“砚”字,左边是石头的石,旁边是它的读音“yàn”。《说文》里解释:“砚,石滑也。”意思说这个字是“磨”的含义。到了嘉庆年间,著名的文字学家段玉裁对《说文解字》作了注解,他讲:“石滑而不涩”。实际上段先生是搞错了,“石滑”并不是说砚石像玻璃一样光滑,因为砚台之用恰恰是滑又涩的。我觉得如果要准确地讲,汉代许慎本来的意思应该是讲砚台的面,“滑”应该理解成“平”—平滑之平,平了才能磨墨。汉以前的砚台绝大部分都是平板砚,旁边没有沿,没有砚堂。这也证实了许慎讲的“石滑”是砚面的平整。苏东坡讲得好:“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砚台必须要涩,才有黏着力,才能磨墨,才能利于笔,不伤笔。苏东坡这八个字是真正懂砚、用砚行家的精辟之论,也是我们检验砚台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既要“滑”,也要“涩”,滑涩兼具,两者缺一不可。
任何器具到了文人手里就开始雅化了。以名称言,像毛笔,它的别称为“毛颖”,是拟人的,还叫“管城子”。砚台也有别号,唐代就开始有了,叫“即墨侯”、“石虚中”,这是文人的文字游戏。我们现在艳呼笔墨纸砚为“文房四宝”,在过去叫“文房四器”。最早出现这四材合一的称呼是在东汉末年。时人刘熙写过一本叫《释名》的书,里面就已经谈到了笔砚纸墨四材的合一。这四样东西对我们中华文化贡献巨大,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有中国的五千年文明能延续不断,从某些意义上讲,也是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文房四器”,它们既是文字、文化流传的工具,也是文字、文化本身的载体。“文房四器”中,墨易磨耗,笔不耐用,纸是文字的载体,唯有坚硬的砚台可留驻于千秋,所以“文房四器”中真正能够伴己一生,既能用也可供持久赏玩的,也就是砚台,它功劳是显赫的。
文人都特别喜欢砚台,这点今天的人可能没有概念了。在我小时候,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有毛笔字课,砚台天天放在书包里带到学校,对于我来说是非常亲近而宝贵的。在古代,文人对砚有“砚田”的比喻,因为就像庄稼人的生计要靠种田,读书人想要功名和富贵,一辈子就离不开这块砚。所以古人讲:“我生无田食破砚”。砚田对文人来讲,是他的生命所系,也是他一生的寄托。古人常讲:“人磨墨,墨磨人,磨墨人”,文人的一生就是在研磨当中消费,所以砚台对文人来讲,是画案上的宝,是心头上的肉。
晨夕与文人相伴之砚,必然寄托以深厚的情愫,故而在其砚背及砚侧,乃至在砚盒上都赋以文化的属性,或属文、或赋诗、或记事、或法书、或馈赠,深远而广泛地扩展了砚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成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百花园里别致而独具的一朵奇葩。
应西泠印社之邀,这次集中展示了书镌铭文及画图的砚台六十方。上自两汉而下至现近,有端、歙、洮河、澄泥名品,间有玉、砖,不乏名品佳构,足堪品赏。此外,也有好砚者如我,一甲子间先后在其上走笔留下的书画文字痕迹,置于其中似有蛇足自惭之慨。这一小小的展览,能给好砚者留下些美好的印象。
二〇二四年十一月十三日
于海上豆庐
释文:王
宋 抄手澄泥砚
绍兴十八年(1148 年)李氏铭
17.2×11×5.4 厘米
上海韩天衡美术馆藏
释文:
李家砚背上有
专记己巳绍兴十九
专记戊辰绍兴十八年十月内
奉圣旨新行经界方田法
明 铁铸暖砚
弘治十七年(公元 1504 年)
19.8×14.8×12 厘米
上海韩天衡美术馆藏
释文:弘治十七年
清 携琴访友端砚
程庭鹭(1796 年—1858 年)韩天衡铭
17.2×10.4×1.9 厘米
上海韩天衡美术馆藏
释文:
携琴访友 于庭兄属 序伯
序伯墨妙 天衡
清程庭鹭携琴访友山水端研
丙戌立冬韩天衡藏署(砚盖铭)
丁敬(1695 年—1765 年)双铭
11×6.5×3 厘米
释文:
取石于淵,取烟于木,其占有谷。龙泓
乾隆辛口得药园光木砚。敬。
清 李炳清制双龙戏珠瓷砚
14×9.5×3 厘米
释文:
李炳清作(印章款)
清 大西洞包袱型端砚
吴昌硕 (1844 年—1927 年)铭
19×13×3 厘米
释文:
千秋文献括无咎,谁其用之沈石友。丙辰仲夏,吴昌硕铭
白沙村庄(印章款)
天衡欢喜
吴昌硕铭包袱研。己丑三月得自东京 豆庐韩天衡(砚盖铭)
缶庐为沈公周铭刻者,质大西极品,见沈氏研林一书。
豆庐天衡 三记之(砚底铭)
清 老坑抄手砚
来楚生(1903 年—1975 年)李卓云(1921 年—2010 年)刻
18×11.5×5 厘米
释文:
辛亥孟冬 于然犀室下
白蕉句,负翁书卓云刻
砚旧载古意,墨新跃清芬。
来楚生铭,李卓云刻端研。丁亥八月天衡藏(砚盖铭)
清 麻子坑门式端砚
唐云(1910 年 -1993 年 ) 绘
韩天衡刻盖
16×11.2×2.5 厘米
释文:
老药画
天衡刻
当代 北朝邺城瓦砚
韩天衡绘
韩回之刻
17×14.5×8 厘米
释文:
天衡写
回之刻
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微信号: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它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请勿对文章内容擅自修改。敬谢!
04:20
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坐落于拥有800年文脉积淀的嘉定古城,是嘉定区“十二五”期间由政府投资新建的地标性公共文化设施,于2013年10月24日正式开馆。著名艺术家韩天衡先生携家人向国家捐赠了珍贵的历代书画、篆刻、文玩及其个人作品共计1136件,2023年9月又捐赠近十年创作的书画印精品22件(套),成为永久馆藏。韩天衡美术馆总面积达14000平方,馆内设有常年展示厅四个(韩天衡艺术足迹馆、韩天衡书画印作品陈列馆、中国历代书画陈列馆、历代印章及文房雅玩陈列馆),临时展览厅两个。已举办了“海上印坛百年——近现代海上篆刻名家作品展”“澄怀观道——历代文人香具特展”“不逾矩不——韩天衡学艺七十年书画印展”“紫电安邦——历代武备文物特展”“朽兮不朽——三百芙蓉斋文房特展”“他山之玉——域外高古印特展”“兰室长物——历代文房具特展”“文心在兹——古今砚文化特展”“心画——陆维钊先生遗墨展”“海上书法篆刻七十年特展”“回眸两宋——士人一日之迹特展”“崇古出新——高二适书风及师法承传研究展”“心心相印——中国印文化大展”“百川入海——20世纪海上代表性书家作品大展”“砥砺前行——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建馆十年系列展览”等数十次文物大展,在社会各界产生较大影响。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欢迎订阅转发
谢绝不经同意擅自拷贝图文至自己公微号发布
乐艺会付费延伸阅读
乐艺会付免费延伸阅读
天津博物馆精品瓷玉:无极斋分享《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
文明序曲 古越春秋:无极斋分享首博《穿越——浙江历史文化展》
文明序曲 古越春秋:无极斋分享首博《穿越——浙江历史文化展》
不逾矩不——学艺七十年述怀:国博新展《守正求新—韩天衡艺术展》
无极游:中国丝绸博物馆《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
欢迎关注布衣豆腐
在喜马拉雅说水浒
欢迎关注布衣豆腐
在喜马拉雅说水浒
点击以下链接可以直接进入
也可以扫码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