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敢和这两种人翻脸,你的命会越来越好,别不信

文摘   2024-09-05 06:01   浙江  


人生下半场,学会鼓起勇气说“不”。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癌性人格。”
即过度压抑情绪、不敢表露情感的人,患癌的概率是普通人的15倍。
人到中年最大的悲哀,不是没有朋友,而是依然不懂拒绝。
要知晓,善良没了尺度,就成了软弱可欺;忍让没了底线,只会是一场悲剧。
正如作家冯骥才所说:“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
余生,遇到这两种人,该翻脸时就翻脸,生活才不至于被搅扰的一地鸡毛。
知屏蔽,和劝你大度的人翻脸
古语有云:“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不知全貌,不予置评,是世间难得的善良。
可生活中,善良的人不容易遇见,劝人善良,让人忍让的人总是很多。
有一女孩在小县城里打工,工资只有不到三千块钱。
一天,女孩下班回家,路过一个卖菜的小摊,摊主是个老太太。
一番挑拣后,女孩买了16元的菜,付款时给了50元,可老太太却只找了4元钱。
女孩本以为老太太误把50错看成20,便出言提醒,没想到老太太坚称没找错零,还反说她污蔑。
女孩一气之下要报警,可周边看热闹的路人却一个个说道:老太太年纪大了、小本生意不容易、多大点事、40块钱而已没必要深究、吃亏是福……
女孩被说的越来越委屈,在一众声讨声里,最终不堪忍受地掩面离去。
生活中总有这样看似忠厚的“好人”,即便他人占理,也要他人息事宁人。
这样的人,是非不分,黑白不明,没有一点道德原则。
与他们在一起,你无时无刻不处在被绑架的位置上,久而久之就会受到严重的创伤。
鲁迅先生临终之际写过这样一句话:
“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善良并非意味着无条件的纵容,待人宽容也不等于必须强求自己大度。
与其吃亏委屈自己,不如远离他们,尊重自己的感受。
既划清自己的界限,也表明自己的喜恶。
人这一生,只有没了他人的声音,你才能遵从自己的内心去活,而有限的宽容和大度,则要留给那些值得的人。
懂设限,和没有边界的人再见
有这样一个很好的比喻:“悬崖边界很清晰,所以不会有人靠得太近;
可水的边界很模糊,所以常常有人淹死。”
所谓边界,并非肉眼可见的有形距离,而是生活中的分寸感,界限感,各自的事情各自负责。
既不轻易打扰他人的生活,也不肆意去影响他人的情绪。
不然相处模糊了边界,彼此的交往便会失去底线。
与这样的人相处在一起,生活就会是一场灾难,早晚有崩溃的一天。
作家迟子建的父亲以前当过校长,曾收留过一个前来支教的年轻人,
年轻人也不见外,不仅吃穿用度不花一分,还渐渐得寸进尺,要求帮忙解决各种问题。
学校老师涨工资,他缠着父亲替他走走门路;评教师职称,他会央求父亲帮忙托托关系。
迟子建一家,因为年轻人的到来,生活水平大大下降,里里外外也都包围的难处。
父亲不胜其烦,可又拉不下脸来撵人,只好独自生的闷气,为此还生一场大病。
生活中,那些缺乏节制的人,只会毫不自知地消耗他人的情义。
只有懂得进退的人,心里才装着对他人的善意。
恰如曾国藩所说:“与人相交,疏疏落落。”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就像两颗树。
若是距离太近,就会相互争抢营养,各自遮挡阳光。
只有互留余地的守望,才能各自枝繁叶茂。
人生如尺,必须有度。
分寸和边界,就是成年人该有的尊重。
所以驱除只谈情分不谈边界的有毒关系。
紧守好自己的一方天地,把握尺度,也捍卫底线,才不会有任何一方难堪,才能远近相安,活得舒服明白。
人生下半场,学会鼓起勇气说“不”
行走于世,不轻易翻脸是修养,有原则说不是智慧。
有学生向孔子问道:“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如果别人欺负你,你却一味容忍,那么善待你的人,你又该如何去报答?
一个人没有界限,无疑是对他人的纵容。
一个人不懂拒绝,定然只会为难自己。
所以勇敢说“不”,该翻脸时就翻脸,并非冷漠,而是对自己情感的尊重。
有位诗人,虽写了很多不错的诗作,可在圈子内却反响平平。
为此,他苦恼不已,就去找老师请教。
老师指着窗外的一盆花问道:“那是什么花?”
诗人答道:“夜来香。”
老师又问道:“你觉得它为什么只在空无一人的晚上盛开。”
诗人不解,老师笑道:“因为它不在乎外人的看法,纯粹是为让自己开心。”
人这一生,每个人的双脚都只能撑起自己的人生,如若强行加码,必然使自己寸步难行。
所以不必为了维系了关系,就委屈了真心。
也不用因一时的心软,就拧巴的难为自己。
人世间,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的付出与善良!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大胆拒绝,勇敢说不!”
人到中年最大的勇敢,只有活出自己。
给自己披上铠甲,不欺人,但也不被人欺。
委曲求全的忙,不帮;得寸进尺的人,不理。
人生在世,将不值得的人请出自己的生命。
学会适度自私,学会取悦自己,你的生活才是自己的,你的人生才能顺遂无恙。
点亮在看,愿你有遵从自己内心的勇气,该翻脸时就翻脸,不委屈自己,活出舒心、自在的一生。
请您转发分享,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国文  来源:国学生活(ID:gxsh789)
国学生活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国学生活
【国学生活】国学智慧,美好生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