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全文共2470个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这两幅人物像所反映出来的绘画特征确实有许多的相像之处。
俗话说得好“相由心生”,而绘画活动恰恰也印证了“看画见心”的心理感受过程。
运用孩子们都喜欢的绘画心理技术来帮助这对当下“势不两立”的伙伴“‘画’敌为友”恢复到昔日的友情。
小Z眼中的小L
小L眼中的小Z
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幅人物画像,如果在没有看到画者的信息提示之前,你是否会有两幅画像都出自一人之手的感觉呢?
这是两个12岁六年级男生画的“我眼中的他”的人物画像。我们看到这两幅人物像所反映出来的绘画特征确实有许多的相像之处。
下面,我们就按照绘画心理分析的步骤对画面进行解读。
-看性格-
我发现尽管我对这两个六年级的男生提出绘画要求就是画出“你眼中的他”,可这两个男孩子不约而同地都只在一张A4纸上画了彼此一个大大的头部,没有画身体的其他部位。
这种画法虽然在儿童绘画中是比较常见的,但大大的人物头像同时也象征着画者对自己的想法比较有自信,内心中又有较强的控制欲,和别人相处时或许更喜欢发号施令,比较强势,可能不太会关注自己的所作所为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此外,两幅人物画像中的人物总体上都是国字型的脸型、大大的鼻子。
这些都说明两位小画者的性格中都带有固执和倔强的特点,并且做事情都有自己的主见,不容易听从别人的建议,用俗语说就是脾气有点拧。
-看情绪-
在这两幅人物画像中所使用的线条用笔力度比较浓重,并且都有反复涂抹的迹象。
可以看出这两个男孩子内心都有一些紧张躁动、焦虑不安的情绪。
特别是两个男孩子都将短发、眼睛等部位进行了反反复复地强调涂抹。
这种画法不排除是画者遇事容易急躁,当下内心有些躁动,遇到突发情境非常容易和外界发生冲突。
-看行为模式-
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跟他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从这两幅人物像的画面中,我们可以发现浓重且反复涂抹的线条轮廓,短直线条居多,只画了大大的头部,五官描画得都非常细致等等特征。
从这些绘画特征可以推测出两位画者的思维模式是做事情追求完美,接人待物喜欢直接了当,非常在意和强调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忽视或者根本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这样的思维方式就会影响到外化的行为方式处世模式——遇事稍有不合乎自己的心意脾气就会“疾风骤雨式”地爆发,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有时也容易“一条道走到黑”、“犯起拧劲儿八头牛也拉不回来”。
-看人际关系-
这种外显的行为模式就容易使其人际关系出现攻击、不友好等特征,容易导致其与外界环境产生紧张、敌对和反抗等反应。
//俗话说得好“相由心生”,而绘画活动恰恰也印证了“看画见心”的心理感受过程。
通过刚才对画面的简单分析,我们知道了这两个六年级男孩子的画面呈现出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的确确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我之所以让这两个男孩子画这两幅画,只源于他们原本是同一个班里最要好的一对朋友,却突发了一场口角,甚至是在班里大打出手,场面异常激烈连同学和老师都劝不开。
最后连双方家长都参与了进来,再后来家长跟班主任老师甚至都产生了矛盾,最终班主任老师一筹莫展无计可施了。
我先跟班主任老师了解了两个男生的家庭背景,据老师介绍两个孩子学习成绩都不错,小Z拥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妈妈是当地的一名中学教师。
小L则是单亲家庭,父亲是外省人,父母在其幼年时离异,母子二人一直跟随姥姥在当地生活,其父亲从未与母子二人联系过,也从未给其提供过生活费用。两家住得很近,走得也很近,甚至有时不分彼此。
但是,不知从何时起小L觉得小Z和其他同学背后议论他的家庭,因而心中很是不高兴,包括小L的姥姥和妈妈均认为是家长指使孩子所为,两家关系逐渐变得疏远。
而这次小Z和小L因在班内图书角借书时发生了不愉快,小Z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小L是个没有爸爸的孩子,导致小L情绪失控,对小Z大打出手,小Z也不甘示弱,两个人就撕扯在了一起。
两个男孩子正在气头上,谁也不服谁,谁的话也听不进去,考虑到他们此时的状态,我认为单单仅从品行说教入手估计效果不明显。
此时,我灵机一动,何不尝试着运用孩子们都喜欢的绘画这种表达方式来帮助这对当下“势不两立”的伙伴“‘画’敌为友”恢复到昔日的友情呢?
于是,我先绕过问题,给每人发纸、笔先让两个男孩子各自画一画彼此眼中的对方。让两个正在气头上的孩子在你看我一眼,我看你一眼的“眉来眼去”绘画过程中平复彼此愤怒的情绪。
//下面的重点就是怎么利用“我眼中的你”来帮助两个男生化解“剑拔弩张”的紧张人际关系呢?
首先,在画中找相同或相似点,越多越好。通过找到彼此画画时的相同或相似的绘画手法,告诉两个孩子其背后象征的相近的性格特征。让两个孩子觉察到彼此在个性、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非常相似,从而拉近彼此的距离。
俗话说得好“志同才能道合”,让两个男孩知道两个性格相似点越多的人彼此对对方的认可度会越高,在一起相处时感觉会更舒服,关系也会更融洽。
其次,在画中找不同点,越多越好。通过找到彼此画中的不同之处,让两个孩子觉察到彼此即便是拥有太多的共同点,世界上也不会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
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隐私苦楚,俗话说“打人不打脸,说人不揭短”,人和人相处首先要学会尊重,尊重对方的人格,尊重对方的隐私,学会包容体谅,取长补短这才是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相处之道。
第三,借助画面说一说“你期待眼中的他是什么样子”,越多越好。先从画面入手,彼此说一说“画中期待的他”,再引导学生延展到现实生活中期待对方是什么状态,在两个男孩交流的过程中,让彼此感受到相互关注,并且了解到心目期待对方美好的形象是什么样子的,为了达到这样的预期,该怎样做,会付出哪些努力?
经过我和两个学生的“以画论画、借画说话”,几乎没有费什么周折和口舌,就使得两个孩子“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欢了。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绘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主要起到了三个作用:
一是通过让学生先画画的活动,帮助学生宣泄愤怒的情绪,将学生从发生冲突的情景中牵引出来;
二是绘画作品就像儿童内心的一面镜子,可以帮助教育者看懂孩子的个性特点等心理状态,让教育者因势利导、因人而异的采取教育策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是学生彼此交流的媒介,在教育过程中做到“有物、有形”,而不是教育者对学生侃侃而谈地给孩子们讲那些都知道却做不到的为人处世的大道理。
瞧,在这一“画敌为友”的案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绘画心理学在改善小学生人际关系中还真的是非常实用和有趣呢!
— END —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知绘心理
微信号|zh-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