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乡村大集“火出圈” 一起去津郊找寻年味儿(附不完全攻略)

创业   2025-01-24 15:33   天津  

去津郊

寻找年味



天津日报 2025年1月24日 第07版

  蛇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大集里的年味儿也越来越浓。连日来,津郊各地的年货大集陆续开启,这里不仅有琳琅满目的各色年货,同时民俗表演、非遗作品展示等文化活动也锦上添花,人们在大集里尽情感受着人间烟火气。大集传承着乡俗、传递着乡音、凝聚着乡情、饱含着乡愁,这就是家的味道、年的味道……



赶集成文旅热门项目



  进入腊月,宁河区芦台大集“火出圈”。赶集的日子里,定制公交往返开行,运送着来自中心城区、滨海新区等地的居民,人们纷纷踏上寻找年味儿之旅。芦台大集已不是单一的买卖场,农文体商旅全产业链的有机联动,为其不断赋能。

  1月7日,农历腊月初八,正是芦台大集开集的日子。凌晨4时许,刘新利便赶到了单位,作为芦台大集项目负责人,他预计“腊八”当天来赶集的人少不了,不仅摊位数从常态的900多个增加到1100多个,各类民俗文化活动也融入其中,从这一天起,年味儿会逐渐浓厚,工作必须更加细致。

  上午10时许,芦台大集迎来了客流高峰,叫卖声、划价声,欢声笑语,充斥着整个市集。摊主驻守摊位忙碌不停,顾客边走边买热情高涨,所谓“生意兴隆”由此变得具象化了。远处传来的锣鼓声吸引了顾客们的注意,他们纷纷闻声而动,向着中心舞台聚拢。

  一口直径为2.25米的“宁河第一锅”正在熬制着香气四溢的腊八粥;秧歌队伍穿梭在人群中间,与游客互动;舞龙队伍随着锣鼓起舞,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今年的芦台大集首次引入“非遗过大年”概念,大集现场变成了非遗文化的展示“秀场”。在央视《非遗里的中国》亮相的盆罐庄村制陶技艺、东丰台镇的木版年画等非遗文化精品都在这里展示;现场写“福”赠“福”的摊位吸引了众多游客;“柿柿如意”手编盆栽成为大集里的“爆款”商品,每一盆都标配50只黄澄澄的“小柿子”挂满枝头,寓意着事事顺利、吉祥如意。这些盆栽是由社区的老年人精心制作的,每当有游客上前询问,老人们还会分享他们的创作故事和对新春的美好祝愿。

  赶大集,赶的是热闹,逛的是文化。芦台大集的文化氛围,让游客们直呼“年味儿十足”,不止京津冀各地的乡音在这里交织,连一些外国留学生也来到这里,俄罗斯留学生斯维塔第一次在中国过春节,这也是她第一次逛大集,那份兴奋和喜悦溢于言表。

  望着来来往往的客流,刘新利和同事们很振奋。他说:“非遗传承、体验式项目加入后,年味儿得以升华,让农村大集变身为‘文旅新景’。”游客们逛得开心、买得畅快,商户们销售火爆、收入增加,这就是最美好的双向奔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芦台大集成为集传统与现代、商业与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项目。在这里,年货是核心,大集是媒介,文旅更是不断赋能,让穿梭在芦台大集的游客不仅感受到买卖兴隆的商业氛围,更被浓郁的津沽民俗文化所包围。宁河文旅产业展现出的勃勃生机,也为天津文旅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集传统的变与不变



  在津郊地区,村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赶一次大集,每个大集都有固定的开集时间,几个大集时间错开,方便周边村民选择。

  “双口大集有着百余年历史,几经沉浮后,于1986年恢复,延续至今。”北辰区双口镇双口三村村民赵恩柱讲述说,“每到农历逢二、六、九的日子,双口大集都会准时开集,摊主们会不约而同地向着大集所在地中心街汇聚,这一传统延续近40年了。”

  在静海区,陈官屯镇三街大集每到农历逢五逢十的日子开集,临近春节时,会在腊月廿五和除夕之间再加个集。

  宁河区芦台大集在1673年的《宝坻县志》中就有记载,至今已有350多年历史;1779年的《宁河县志》中更加明确农历逢三、逢八的日子开集。现在,芦台大集始终坚持,未有改变。

  对传统的尊重和恪守,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天津人对待历史和文化的态度,在尊重的前提下传承,在传承的过程中创新,津郊大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双口一村村民王庆河说:“现在的大集跟刚恢复时的大集相比货品更加丰富,那会儿商品主要是农品,再看现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的。”

  王庆河表示,过去每逢年货大集,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囤货”,既寓意着生活富足,也担心正月里买东西不方便。但现在没有这样的烦恼了,物质的极大丰富改变了人们逛大集的消费习惯,人们能够“想买就买”,更乐于“现买现吃”。

  与此同时,大集更像是一个促进社交的场所。老人们乐于在此交流生活经验、分享生活快乐,年轻人也成了主流客群。市民张欣彤说:“比起商场和超市,我更喜欢赶集带来的惊喜,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摊位卖啥新物件,就像开盲盒一样。”走在大集上,张欣彤和小伙伴儿们边逛边直播,这里少了一些拘束感,充满议价声和欢笑声。

  大集作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个买卖商品的场所,更是文化的传承和体现。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天津人民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每一次大集的举办,都是一次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让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多彩。

  大集之变,变的是商品的品类、项目的翻新、规模的扩大、业态的提升;而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是接地气的人间烟火。


市年味儿越来越浓




  1月9日,农历腊月初十,静海区陈官屯镇三街大集迎着初晖开始了,这是“腊八”过后的首场大集,年味儿也逐渐浓郁起来。三街大集根据销售产品不同被划分成水产、果蔬、零食、服装等多片区域,与超市里精致的货架陈列相比,这里多了一份原生态的乡土气息。

  高文才是三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每逢开集的日子,他都要去现场转一转、看一看。当走到大集的拐角处,他停下了脚步,一位摊主忙碌的身影吸引了他的目光,只见摊主将一块面团放进油锅里,油花翻腾、油香四溢。高文才回忆说:“从我小的时候,这就是卖油炸糕的摊位,30多年过去了,这个摊位一直都在。”咬开油炸糕那焦香的外壳,豆沙馅里夹杂着玫瑰的清香,这香甜的味道勾起了高文才的一段童年回忆——

  “那时,家里养鸡下蛋,到了腊月,妈妈总要把鸡蛋带到大集上售卖,我则陪在她身旁,帮着捡鸡蛋。”高文才指向曾经的摊位,回忆起往事,“那时候天气真冷,妈妈总会在散集后给我买一份刚出锅的油炸糕作为奖励。”在他的记忆中,卖鸡蛋意味着春节的临近,咬上一口油炸糕,年的味道便随之而来。

  无论身在哪个大集,最能烘托年味儿的,无疑是那些售卖节庆挂饰的摊位。春联、吊钱、窗花、灯笼和中国结,散发出红彤彤的喜庆气息,火红的景象将年味儿“拉满”,也最容易触动人心。

  王德彪家乡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转业后定居在天津,在北辰区双口镇工作。他说:“看到双口大集里挂起窗花、福字,就知道新春将至,那份乡愁便油然而生。”

  赶集的日子,双口镇及周边的乡亲们都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中心街,而腊月的大集最为热闹。特色年货应有尽有,摊位一字排开,从头到尾宛如游龙,绵延一公里多。王德彪沉浸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寻找着乡愁里的年味儿。他感慨道:“尽管两地百姓的生活方式存在着差异,但一提到‘过年’,所有的差异似乎都消失了,双口大集里的年味儿就似曾相识。”

  大集里少了些浮华的精致包装,多了份质朴温暖的乡土气息,比如那些沾着泥土的蔬菜,可以先尝后买的干果,敞口摆放的点心,以及带着嫩叶的水果。一路上,招揽生意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买卖双方讨价还价“斤斤计较”,人们脸上的笑容随处可见。

  赶大集作为民间传统,在津沽大地代代相传,进而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充满年味儿的年货大集,它更能唤醒人们对于新春的热切期待。那听得见的喧哗、闻得到的年味儿,以及人潮涌动的热闹景象,都让人们仿佛回到了充满回忆的过去,找到了那份久违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电商“冷冰冰” 大集“热腾腾”



  在北辰区双口镇有余堂胡同深处藏着一家香油坊,老板高永顺今年36岁,是这家油坊的第四代传人。他从选材到炒料,再到榨香油、磨麻酱,每个过程都延续着祖辈传下来的古法。高永顺和妻子每天忙忙碌碌,并不为销量发愁。

  有人说,高永顺的经营方式落伍了,但他的经营方式恰恰和今天的农村大集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线下有24小时不打烊的超市,线上有电商平台、直播卖货,在此情形下,年货大集却能人气高涨,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热衷赶集的群体不断扩大。“年货大集就是在为春节‘预热’,在热热闹闹、人潮涌动中活跃了城乡消费市场。”陈景山是武清区河西务镇人,曾参与编撰《河西务镇志》,在他的观察中,每到河西务大集开集的日子,本地人只占少数,多数则是慕名而来的“外面人”,既包括其他镇街的人,也有从中心城区及北京市、河北省等地赶来的外地游客。

  其次,点击屏幕时的“冷冰冰”与大集里的“热腾腾”形成巨大的反差。一位逛大集的市民就感受到,网络购物确实方便,但缺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到大集里采买年货,与点击商品、放进购物车再结账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网络高度发达的当下,在大集里加入直播带货的新销售方式,也成为新的“流量密码”,同时点燃线上、线下年货消费“双引擎”。在芦台大集里,销售岳龙镇红瑶红薯的摊位旁,架着几部手机,主播一边烤红薯一边卖着货;在河西务大集里,年轻的摊主借助手机“吆喝起来”。借助网络传播,一些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吃也成了“时尚爆款”,比如武清小吃咯吱盒、黄米炸糕,每到赶集的日子,总会见到摊位前大排长龙的场景。隔着屏幕了解信息,身临其境才能触手可得。

  农村年货大集火了,火在大集产品的原汁原味,火在大集传承的文化味道,也火在经营者的不断创新。年货大集依然是镶嵌在农村地区的颗颗“珍珠”,既散发着历史的悠远气息,又脉动着现代的动感节拍,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民就业增收、传承乡村文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市集文化是天津城市特色



  近代天津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由国庆观察到:市集文化是天津非常重要的城市标签和特色之一。比如,天后宫门前的宫前集,这个集市自明朝弘治年间就已经存在。由国庆介绍:“漕运促进天津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天南地北的人士在此汇聚,宫前集便应运而生。来此赶集的人多了、人气旺了,游商逐渐变成了坐商,几经变革,也就有了今天名声大噪的天津古文化街。”

  这些天,从静海到武清,从宁河到北辰,再到全市其他城区,每一个大集都热闹起来了,赶集也成为了年俗的一部分。

  随着我市大力推动“文旅+”“+文旅”资源整合行动,各区都在铆足劲大力推进,年货大集自然就成为春节期间颇具人气的文化活动和商业活动。一方面,说明“文旅+”“+文旅”资源整合行动取得了实打实的成效;另一方面,也说明电商平台能够提供给人们的购物体验有限,人们依然对实体消费恋恋不舍,货品多样、物美价廉和可触可见,这些依然能够抓住百姓的心。

  由国庆表示: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大集这种颇具历史和传承的商业模式看似始终未变,始终承载着特色农副产品和百货集散地的作用,承载着经营者增收致富的功能,但另一方面,其实大集随着时代变化也在不断改变,变得更符合当下人们的品位和需求了。(记者 伊健 胡智伟)


Happy New Year

天津乡村大集不完全攻略



今晚报 2025年1月16日 第08版

  蓟州区 别山大集 别山镇别山村南大市场院内,农历每逢四、九。蓟州大集的“王者”,货品齐全,今年腊月二十七还有个加集,蔬菜、水果、酱货等年货可以集中买一轮。

  西路庄大集 西路庄示范集贸市场,农历每逢一、六。

  大彩各庄大集 官庄镇,农历每逢三、八。

  邦均大集 京哈公路与邦均市场路交口北,农历每逢二、七。


  宁河区 芦台大集 长发路30号芦台农贸市场,农历每逢三、八。推出民俗表演、非遗体验、百姓春晚等特色主题活动。还将采取财神送福、有奖问答、猜谜等形式,为赶集群众送上小礼品和新年祝福!


  武清区 河西务大集 河西务镇农贸市场(武清区王河支路),农历每逢二、四、六、九。提供丰富多样的日常用品,包括柴米油盐、调味品、生鲜食品等生活必需品,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南蔡村大集 南蔡村综合市场,农历每逢二、四、七、九。

  梅厂大集 梅厂镇农贸市场,农历每逢一、四、六、八。

  王庆坨大集 王庆坨综合市场,农历每逢三、八。

  大黄堡大集 朝阳市场,农历每逢一、三、六、八。

  大良镇大集 港北农副产品市场,农历每逢一、三、六、八。

  高村大集 高村镇综合市场,农历每逢一、三、五、七。

  上马台大集 上马台镇综合市场,农历每逢二、五、七、十。

  城关大集 城关综合市场,农历每逢一、三、六、八。

  崔黄口大集 崔黄口集贸市场,农历每逢二、四、七、九。


  西青区 牛坨子大集 坨子路与S116津文线交叉口西140米,农历每逢三、八。分区明确,涵盖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当城大集 当城村委会至第六埠村村委会的津静公路上,农历每逢二、七。

  大沙窝大集 大沙窝村中心街,农历每逢一、六。

  水高庄大集 水高庄村中心街,农历每逢四、九。


  津南区 咸水沽大集 咸水沽农贸市场,农历每逢一、四、七。食物种类齐全,水果蔬菜论车卖,新鲜度满分,价格实惠。


  静海区 中旺大集 中旺农贸市场院内,农历每逢三、八。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游客仿佛置身于热闹的老集市中。

  唐官屯大集 静青线与团结东里交叉口西北,农历每逢四、九。

  独流大集 独静路北,农历每逢一、六。


  宝坻区 王卜庄大集 三千集贸市场,农历每逢一、三、六、九。

  八门城大集 八门城镇集贸市场,农历每逢一、六。

  口东大集 口东商贸街,农历每逢二、四、八。

  林亭口大集 三辣市场,农历每逢二、四、七。

  黄石糙大集 黄石糙集贸市场,农历每逢三、八。







相关新闻

文明天津
争做文明有礼天津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