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与《内经》的原委始末………………

健康   2024-11-23 07:05   广东  




六经辩证不仅是现代中医院校教材里的说法,更是《伤寒论》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一种解释。因为张仲景对经典的理解太过完善了,对《黄帝内经》的把握和运用已经是炉火纯青了,所以他创作的《伤寒论》,后人反而看不明白了。虽然一部《伤寒论》完全脱胎于《黄帝内经》,但医圣在著述时,除了六病名目,读者便很难再发现其中和经典有任何联系了。



关于《伤寒论》的曲折命运,学者们的考证功夫已经做足了,大家也都清楚。那么,到了晋太医令王叔和搜集整理的时候,面对残缺不全,篇目错乱的《伤寒论》,王叔和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不但重新编排撰次,还极力要让这部惊世巨著完美无缺的重现人世,于是后人看到的《伤寒论》就不再是医圣著述时的原貌了,于是经过太医令之手起死回生的《伤寒论》后人就更加看不懂了。



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时代能够执掌太医令大印的,绝不会像现在这样可能只是个行政首长,王叔和应当是当之无愧的医界领袖人物。这样的人物应当是学过《黄帝内经》的,但是在看医圣《伤寒论》的时候,除了人体经络和医圣伤寒六病名目相同之外,实在是没有其他证据可循。

现在我们知道,除了经络名称,和医圣六病同名的还有运气大论里的六气,也是同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真人也是遵循医圣序言指示,从这里破解开了《伤寒论》千年之谜。






但是请大家同样不要忽视了《黄帝内经》的命运,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里,王冰说到: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至于时有所隐的运气大论一卷,到底隐于何时,王冰没有说,真人没有功夫,也不懂得那些考证训诂之学,那就有一种可能,当时太医令能找到和《黄帝内经》有联系的,可能真的就只有六经之说。



于是在王叔和《脉经》里得以保存的《伤寒论》,就多了一篇伤寒例。于是在《黄帝内经》里边,最能和伤寒六病扯上关系的《素问—热论篇》,便顺理成章的出现在了伤寒例里边。再加上《伤寒论》正文里太医令关于热论一日太阳、二日阳明的补充,于是《黄帝内经》之后,唯一一部能阐明经旨,论述人体六气之病的惊世之作,就这样淹没在热论的阴影里,并做成了铁证如山的死案。



那么是否说六经辩证就是天衣无缝,和医圣原意就是丝丝入扣,竟相吻合呢?不是。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条文里,赫然有这样一条条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那么何为荣卫呢?这个问题,黄帝专门讨教过,“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看看天师是如何回答的,歧伯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还没看明白吗?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

岐伯答曰:营出中焦,卫出上焦。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在《伤寒论》序言里,医圣明示,“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所以,医圣撰用的不只是内经里的这些内容。再看看《八十一难》,可就说的更加直白了:“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

明白了吧,心主营,肺主卫,所以说营卫之病,就是心肺之病。那和足太阳膀胱经有联系吗?这个真没有。不过历代医家都在尽力证明“这个可以有”。于是膀胱就统领六经,统领营卫了。怎么统领呢,医家始终说不明白,真人也始终看不明白。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难经—五十八难》









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  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难经》言温病之脉,即是《素问》热病之脉。(关于《难经》,真人有另文论述。)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开山鼻祖之作,是系统性纲领性指导文献,自然不会泛泛而谈。热病是伤寒中比较另类的一种,是以岐黄专文论对以示后世,学医不明于此,以偏概全,以热论统伤寒,致有伤寒传经之谬论。学者不明于此,遂以为《黄帝内经》重于经脉针灸,而轻于方药,形同鸡肋,随手弃之而不顾。



中医毕竟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问,理论上搞不明白,那么多的名医大家,在实践中难道就没有发现吗?《伤寒论》中太阳病即占去大半篇幅,医家在治疗中可有伤寒顺经传变之感受?伤寒六病的症状和热论六经病的症状可是一一对应?专家没有说。也曾经咨询过乡野郎中,概言是不屑于这些小毛病的,所治皆为伤寒之疑难杂症。呵呵,这样也就怪不得那个倪海厦在那儿撒野发泼了。

不过真人倒是领教过六经辨证的无稽,在人后背膀胱经使劲的刮痧,却了无寸功。就这样一件在理论上没有依据,在事实上又没有证据的误解缪传,在中医伤寒领域竟能千年不倒,一众医家于此事倒能依教奉行,诚信不疑,诚可怪也!






《难经》说,伤寒有五。今日不曰伤寒曰感冒,语言传变,本无可厚非。时至今日,任何一位感冒病人进了任何一家西医院,医生都会首先拿起听诊器来听听心肺音,即如刚走出卫校大门的乡村医生,都知道这一套必然程序,当然有的也可能会让病人去做胸透之类的检查。因为在西医那里,他们所学的理论告诉他,感冒是和心肺相关的。但是即如都这样了,我们的中医还在围绕着膀胱经打转转。现在的医生们是要写病例的,我真的难以想象,他们在最后是怎么把感冒跟尿泡扯在一起的。


中医的式微是有目共睹的,有人把这种局面归结于中医的守旧,归结于理论的落后,归罪于经典。可他们始终还是不能明白,在两千多年前,在经典里,老祖宗早就讲的清楚明白。

伤寒从来无六经,只有后来糊涂医。

搞不清楚事实状况,中医真的没有希望。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中所涉及到任何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

请扫码打赏,随缘心意







原创文章延伸阅读:


六经六层元气修复力!(自愈能量全解)--->点击进入阅读


六经六大病位---太阳经腑病位!(此篇悟通太阳经)--->点击进入阅读


六经六大病位-----阳明经腑病位!(治湿热至关重要)--->点击进入阅读


六经六大病位----少阳经腑病位!(一张小柴胡汤打天下)--->点击进入阅读


六经六大病位---三阴寒邪病位!(学懂伤寒最后一篇)--->点击进入阅读


真传一句话:中医治病就三点,气化,排异,清热--->点击进入阅读


真传一句话:所有热证都在中线上!--->点击进入阅读


真传一句话:辨证最核心最重要的是什么??--->点击进入阅读


真传一句话:症状很多怎么辨证??--->点击进入阅读


失眠全方位精解!(病机辨证+重镇潜阳的核心思路)--->点击进入阅读

颈椎病全方位精解!(经方治法+秘法外治)--->点击进入阅读


牙痛全方位精解!(伤寒思维、病机辨证、经方药象)--->点击进入阅读

发热全方位精解!(伤寒思维的病机辨证、内治外治法)--->点击进入阅读

头痛全方位精解!(学会辨证的机要所在)--->点击进入阅读





两套中医课程(内治外治):



《至简经方网络班》一对一,从辨证到用经方倾囊传授!!!(点击进入)


《徒手中医》零基础也能徒手治病!!!(一对一传授)(点击进入)






四套中医导图:


《植入六经辨证----将六经辨证植入你的大脑》电子版思维导图 (点击进入)


自学中医自己治病”自助集成导图套装(点击进入)


阴阳一元治病大法(让复杂的中医回归至一元之道)(点击进入)



圆运动辨证大全(全身上下,微观阴阳升降、脏腑定位)导图版(点击进入)





学习更多中医之术,扫描保存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医品阁
医品阁,医品,一品,医品大全,中医品质,一流医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