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退位诏书》于1912年2月12日由清朝末代皇帝宣统(爱新觉罗·溥仪)颁布的退位诏书,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清朝统治的正式终结,开启了中华民国的时代。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清帝退位诏书》译文
先前,由于民军起义,全国各地相继响应,整个国家陷入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此,我们特别命令袁世凯派遣代表与民军进行谈判,讨论国家大局,提议召开国会,公开决定国家政体。但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仍未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南北双方隔阂严重,各自坚持己见。商人无法安心经商,学者流离失所。这一切都是因为国家体制迟迟未能确定,所以人民生活无法安定。现在,全国人民的意愿大多倾向于共和政体。南方各省早已提出了共和的倡议,而北方的将领们也随后表示支持。民心所向,天意可知。我怎忍心因为维护一家一姓的尊荣,而违背亿万民众的好恶。因此,我观察大势所趋,审视民众的意愿,特此率领皇帝将统治权公开交付给全国,确定实行共和立宪政体。这既可安抚国内民众厌倦战乱、渴望治理的心愿,也符合古代圣贤提出的“天下为公”的理想。
袁世凯之前已被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刻,应当有南北统一的有效策略。即刻授权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的具体方案。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定和谐,仍然将满、汉、蒙、回、藏五个民族的完整领土统一为一个大中华民国。我和皇帝得以退居闲适之地,享受宁静的生活,长期受到国民的优待,亲眼见证国家治理的成功,这难道不是一件美好之事吗?钦此。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