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縉、曾鑫:狀元門第: 五代宋初關中鄠縣楊礪家族考論|202410-52(总第2870期)

学术   2024-10-15 18:04   河南  

原文載《宋代文化研究》第三十二輯

引用時請注明出處



狀元門第:  五代宋初關中鄠縣楊礪家族考論


文 / 劉縉  曾鑫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渭南市博物館


摘   要:楊礪是關中鄠縣人,以北宋第一個狀元而聞名于世。通過其父楊仁儼、其子楊嵎的墓誌,結合傳世文獻,可以勾勒出楊氏家族的世系、唐末五代時期的遷徙路綫以及婚姻關係等信息。楊礪在取得科舉成功後,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波折,最終成爲宋真宗的藩邸舊臣,但他在咸平二年即不幸去世,未能給家族子弟提供足夠支撑,使家族無法延續良好發展勢頭。而且楊氏家族在楊礪之後,其子嗣在科舉考試中的成就實屬乏善可陳,直接導致家族無法立足於北宋的官宦門第,其幼子楊嵎一支仍然居住在遠離政治中心的關中長安附近,楊氏家族也就此沉寂,慢慢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關鍵詞:楊礪;北宋;家族;墓誌


建隆元年(960),來自關中長安鄠縣(今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的楊礪獲得科舉考試第一名,“進士十九人,榜首楊礪”。但此後他因爲父親去世與奉養母親等家庭事務,仕途稱不上一帆風順。端拱元年(988),他進入時爲襄王的赵元侃的藩邸,“端拱初,真宗在襄邸,遷庫部,充記室參軍,賜金紫”。宋代神化宋真宗的著名“來和天尊”故事,他在其中充當了重要角色。可惜天不假年,宋真宗繼位後,刚刚任命他爲樞密副使,他就在咸平二年(999)去世,這令宋真宗非常傷心,“冒雨臨其喪。(楊)礪僦舍委巷中,乘輿不能進,步至其第,嗟憫久之”。

以往學術界主要通過《宋史》等傳世史料來瞭解楊礪,對他的生平事迹等相關問題均有所涉及。近年來,隨著楊礪之父楊仁儼、其子楊嵎墓誌的面世,使我們對楊礪家族的遷徙、婚姻及仕宦有了更多認知,而楊氏家族的這兩方墓誌,目前尚未得到學界的足夠關注。有鑒於此,本文擬將楊仁儼和楊嵎祖孫二人墓誌結合傳世歷史文獻,以楊礪家族的發展爲綫索,探討這一狀元門第的興衰,以此窺見北宋時關中士人的生存境地。


一、 楊仁儼、楊嵎墓誌的基本情況


《楊仁儼墓誌》,北宋咸平三年(1000)刊,孫何撰,張齊古書,安文晟刻。志蓋呈正方形,邊長62釐米,剎刻四神,蓋面篆書“大宋故楊府君墓誌銘”,凡9字,豎行3排,滿行3字。志石亦呈正方形,邊長60釐米,志文楷書31行,滿行34字,共920字。墓誌録文: 

大宋故儒林郎試大理評事守隰州永和縣令贈尚書户部員外郎洪農楊府君墓誌銘并序//

朝奉郎行右司諫直史館上騎都尉賜緋魚袋孫何撰//

關右之姓,楊爲大,炳於漢、沛於唐,至將相者,常多於他族,載在國史,詳於家譜,此可略也。//王父諱守信,唐興元尹、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挟英氣,負明略,以戰功登師壇,以德望佩相//印。顯考諱知禮,荷教忠之訓,承肯搆之業。以才武入仕,累遷至均州刺史,惠著一郡,//慶流弈業。府君諱仁儼,字守一,即均州之嗣子也。世濟德義,潤之儒雅。昭宗朝//賊臣擅權,鼎祚將易,衣冠舊族耻北面於朱梁者,多入於蜀。時府君尚幼,其親繦負//以逃難。長仕王氏,署江安簿,五遷至丹稜令。莊宗天飛太原,電掃凶僭,時均州以年//高乞骸。府君親腰安輿以至闕下,旋迫甘旨,不遑擇禄,調補渭南簿。恬智交養,//安於下位,卷舒蘧寧之表,出處卓魯之際。四遷至隰州永和縣令,朝議以府君仁惠//清白而老於州縣,方以周行處之,會沉痼不起,建隆三年四月己酉卒於鄠縣别墅,春秋//六十有二,以其年九月十三日葬于長安縣清官鄉賀蘭原。夫人太原王氏,事夫爲//萊妻,訓子爲孟母。太平興國四年十一月二日寢疾卒于府君所終之地。//制累贈府君尚書户部員外郎,追封夫人爲萬年縣太君,從尚書之貴也。有女//適人,皆早世。有子惟尚書公,登進士甲科,徧歷清華,終工部侍郎、樞密副使,贈兵部//正卿,事具家狀墓銘。夫以積善之慶,爲必大之門。相國導清源於前,使君襲餘//芳於後,陰德在於百姓,茂伐著於一門,宜乎!享眉壽爲邦楨,而官纔令長,年止耳順,天其//或者儲其祉,羨其福,蕃衍其子孫,高大其門閭者歟!而尚書公負霸王之器,有//潛躍之遇,雖蹈宥密,未登宰輔,才略方奮,胸襟尚鬱,又辭昭代。而去壽亦不滿七//十,大易餘慶,一何謬戾。君子曰不然,脩短之分有定,善惡之報無極。故賢如顔回,未三十//而夭死,德如袁安,垂七葉以彌盛,身不盡享,後必阜昌。今洪農積仁累義凡四世矣,//是將介曾玄以繁祉,襲公相於方來,必矣。故令孫五人,皆以清節懿文,善继先志。//咸平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詔以備禮葬尚書公。冢婦隴西郡夫人與諸孫得請於上,徙户部府君洎//太原太君之靈柩,以明年夏四月八日合祔於京兆府萬年縣洪固鄉少陵原尚書公之新塋,從吉兆也。將樹豐碑,先託史官富春孫何誌石而藏於壙。銘曰://

公侯之裔誰爲儒,武當太守楊氏孤。屈身事蜀韜嘉謨,真命渭南司簿書。力行孝道腰//安輿,爯敷仁政疲嬴蘇。德鉅官微命也夫,銅印墨綬沉中都,昂昂令子冠簪裾,東朝遇//主飛天衢。夕拜貳卿參國樞,民曹追錫光泉塗。壽不偕德堪長吁,繼穿黄壤埋瓊琚。新墳//松檟何森疎,中貴視葬哀榮俱。芝蘭玉樹羅庭除,岳立諸孫承令圖。//

范陽張齊古書武威安文晟刊字

(“//”表示换行)


《楊嵎墓誌》,北宋嘉祐元年(1056)刊,何中復撰,楊寀書,梁志刻。墓誌形製不詳,志拓片四周刻卷草紋,志文楷書39行,滿行39字,共1282字。墓誌録文: 

大宋故中大夫行尚書祠部郎中直史館上柱國贈吏部郎中楊府君墓誌銘并序

前進士何中復製文

公諱嵎,字景曜,其先洪農華陰人,東漢太尉伯之後,遠祖徙雍之鄠,今爲其縣人也。//曾祖諱知禮,後唐均州刺史。祖諱仁儼,皇朝永和令、贈户部員外郎。父諱礪,工部//侍郎、樞密副使,累贈英國公。母李氏,封隴西郡夫人、封安定郡太夫人,公即其少子也。//英公當太祖初造,首以賢詔甲于貢籍,一命賓幕,耻拘冗官之,十稔里第,樂徙逸民//之好,謙若不乏,若有餘,名重朝廷,風采天下,果以德舉,遂參柄用,入告謨猷,則皇綱條理。退//養威望,則天聲震疊。加以孤摽挺特,沖襟夷曠,處富貴如非己,視勢利如無心。窮達代更,始卒同致,閨//門之内,教化夙成。公生長名族,進修家法,鬼蜮童玩之屑,陶冶英規之粹,道堯舜之正術,識文//武之大原。清介自喜,方廉有守,言與行貫,名隨實著。至道初,真宗育善震邸,試難天府,詳延萬//智之傑,倚爲三益之友。公寶矩玉立,英譽雷奮,選自國士,侍于春宫,以切磨道藝爲任,校勘//書籍爲職。然論議峭直,輔道方嚴,衆所忌憚,上尤信重。三年,真宗即位,詔//公以同進士出身除光禄寺丞、直史館,樞機王法,丹青聖訓,謹刑賞以明國體,章善惡以序世教。筆削//在手,權衡其心,苟非其人,不謀其政。公由材得用爲官,見擇整齊,不懈繹潤。惟元時三登混泰,//九德竝用。雖格太寧之化,猶與共理之嘆。内輟近侍,出鎮列城。四年,以殿中丞知丹州,善政方隆,會//太夫人捐館,朝廷急賢以公舉,奪其私愛,起復授主客員外郎、判三司都磨勘、主轄支,收拘收//司,絶塞吏弊,蕩疏官壅,隱括有準,羨餘不漏。景亳奉祀,安陸闕守,審圖千里之寄,明宣六條之//命。上意所注僉諧,亦同自行在。詔以公爲金部員外郎、知安州,維楚近郊,寔鄖//故國,安商賈之便易,惡農桑之勤瘁。公示之以本業,勸之以時事,多少之征,任其力;肥瘠之賦,//隨其利。獄市不擾,吏民自安。歲期迭改,治狀洽聞。詔歸,改祠部郎中、判尚書刑部。//奏讞據正,斷獄貴平。深竭精明之慮,丕承欽恤之意。疑予不問,尖出自取,率用中典,幾無冤人。皋陶明//刑,弼教期治,于公陰德,高門待封。章聖上僊,公追感鴻造,遽成劇疾,因//抗章,固請監汝州稻田務,以便醫藥。未朞,復求骸骨,遂移監鳳翔府上清太平宫,尋加上柱國。//制曰:  輟史屬微婉之才,惣福地神靈之職,士大夫皆榮之。天聖六年五月二十日以所疾,終于太平宫//之公舍,享年五十八。公階自將仕郎至中大夫,官自光禄寺丞至祠部郎中,勳自騎都尉至上//柱國,七更官守,常兼史職,優洊潤色,垂三十年。以道自處,不祈陞進,几被恩渥,皆出//清衷,足以見不改英公之道也。英公之薨,官止工部侍郎、樞密副使,夫人李氏//封止隴西郡夫人。後由公貴,累請如上。公娶清河張氏,故率府君惠之元女、今//中丞君昪之長姊,端淑閑静,介執方懿,以温恭勤儉教諸子,仕不達不中變;以柔正潔廉訓諸女,嫁不//終不再適。齊外有法,檢内有制。春秋雖耄,視聽不衰。及啓手足,不動顔色宜。其輔於公爲貴婦,正//於家爲慈母,遺以素則儀我子孫。累封福昌縣君,改封清河縣太君,與公贈官俱徙,少子希古//之貴也。後公二十八年而亡,享年八十。子四人:  長浦,三班奉職;次希旦,西頭供奉官;次希甫,藍田縣主//簿,率早世。次希古,殿中丞。女五人:  長適職方員外郎皇甫當,次適光禄卿吕士龍,次適虞部員外郎林//湜,次適國子博士劉處中,亦早世,次適太子中舍李頴。孫七人:  長鼎,目前嘉州平羌縣尉,次立,次釴,次//椿,次煒,次增;孫女四人,皆在室。嘉祐元年十月一日孝子孝孫奉公與夫人之喪合葬于//萬年縣白鹿鄉,祔曾祖母尹夫人之塋,禮也。//

少陵東原滻西涘,南嶺徐迴北山起,哲人卜宅徙先妣,同穴異匶配張氏,侍葬浦旦甫//三子,歷年萬億神安止。公後改名安世,字昌齡。姪終南山布衣寀謹書//

安定梁志刊



二、 楊礪家族的世系、婚姻與遷徙


《宋史》對楊礪家族的世系與仕宦經歷等均有比較詳細的記載,結合楊仁儼與楊嵎的墓誌,我們還可以從中發現更多的歷史細節,或許這些隱藏的信息正是楊礪作爲北宋第一個狀元,然而其個人與家族發展均不甚理想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 楊礪家族的世系與婚姻

1. 楊氏家族的世系

楊礪的曾祖父楊守信,是對唐末政局産生過重大影響的著名宦官楊復恭的養子,“唐山南西道節度、同平章事,本宦官復恭假子也”。楊復恭出自中唐以後顯赫的楊氏宦官家族,其家自稱出於弘農楊氏,實不可信,唐代宦官發迹後,慣於攀附前代名族,是當時的普遍風氣。且楊復恭原不姓楊,“本林氏子”,他亦是宦官楊玄翼的養子。由此可見,楊礪一脈本出自於唐代宦官之後,但在楊仁儼和楊嵎墓誌中,我們絲毫看不到楊礪家族與宦官之間的聯繫。

楊仁儼墓誌首先對楊氏先祖的榮耀進行描寫,指出家族英傑輩出,國史與家譜均有記載,墓誌從略,後文並未提及楊復恭,僅將世系追述至其祖父楊守信。楊守信本名訾信,與其兄訾亮“從王仙芝爲盜”,“楊復光平江西,得其兄弟,養爲假子,以信養於弟復恭家,曰守亮、守信”。楊守信後來官至興平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大順二年(891),唐昭宗命令楊復恭“致仕”,他本欲“退止商山别居”,其時他的養子楊守信任玉山軍使,“或誣告云玉山軍使與(楊)復恭謀亂”,唐昭宗遂下令時任鎮海軍節度使李順節率禁軍討伐,雙方在長安城内展開混戰,“際晚,守信、復恭挈其族出通化門,趨興元”。投奔楊復恭的義子、山南西道節度使的楊守亮。楊氏父子及宗族到達興元府(今陝西漢中)後,“節度使楊守亮乃糾合諸守義兄弟舉兵,以討(李)順節爲名”。唐昭宗遂下令李茂貞等各路軍閥前往征討。乾寧元年(894)七月,李茂貞攻陷閬州(今四川閬中),楊氏父子“帥其族黨犯圍走”,企圖投奔河東李克用。但在乾元縣(今陝西鎮安)被華州兵捕獲,最終一同在長安被唐昭宗下令處死。

唐朝滅亡之後,五代時人就對中唐以後的宦官專權進行反思,“五十餘年,禍胎踰煽,昭宗之季,所不忍聞”。及至北宋,皇帝與士大夫階層對唐代閹寺之禍更加警惕,宋真宗曾經表示:“前代内臣恃恩恣横,蠹政害物,朕常深以爲戒。”宰相王旦等人也認爲“前代事迹昭然,足爲龜鑑”。並且楊復恭父子又舉兵反叛唐昭宗,可以算作“忤逆”之舉。所以説楊礪家族這兩方寫作於北宋時的墓誌,已經不可能言及其家族來自宦官之後。楊仁儼墓誌還會提及曾經官至使相的祖父楊守信,而楊嵎之姪楊寀給其叔父撰寫的墓誌,先追溯祖先至弘農楊氏:“其先洪農華陰人,東漢太尉伯之後”,然後對曾祖楊知禮有簡單介紹,“曾祖諱知禮,後唐均州刺史”。對楊知禮以上的世系完全不予提及,已經非常明顯試圖將家族源於宦官、並與唐昭宗兵戈相見的過往實現切割。但《宋史》在楊礪本傳中,將楊氏家族的過往歷史毫無保留地予以揭示。

墓誌記載楊仁儼是楊知禮的“嗣子”,楊仁儼也僅有子楊礪,楊礪有四子,楊嵎有四子五女,孫七人、孫女四人,另有楊嵎墓誌撰者自稱姪楊寀,現綜合墓誌與傳世史料,將楊礪家族世系統計如下:


楊氏家族世系表


2.楊氏家族的婚姻

相比於楊氏家族在中晚唐時代的輝煌,楊仁儼和楊礪父子的婚姻則相對平淡,他們分别迎娶的是王氏、李氏,從墓誌中看不到女方的門第背景,想來並非來自顯宦家族。而楊嵎的妻子張氏,“故率府君惠之元女、今中丞君昪之長姊”,即張惠之長女,張昪的姐姐。中丞是御史中丞的簡稱,所以此處之“中丞君昪”,應當就是宋仁宗時名臣張昪。

張昪是陝西韓城(今陝西韓城)人,進士出身,“性質樸,不善擇言”,在縉紳間頗有美譽。至和二年(1055)“拜御史中丞”,“指切時事無所避”,嘉祐三年(1058)“擢樞密副使,遷參知政事、樞密使”。楊嵎墓誌撰寫於嘉祐元年(1056),其時張昪正好任御史中丞。

楊嵎卒於天聖六年(1028),享年58歲,當生於開寶三年(970);其妻張氏卒於嘉祐元年(1056),享年80歲,當生於開寶九年(976)。按照宋代女性初婚年齡19歲左右來推測,楊嵎與張氏或於996年左右成婚。其時是宋太宗至道年間(995—997),楊嵎之父楊礪已經任職於襄王——即日後的宋真宗之藩邸,頗受重視,而張昪遲至大中祥符八年(1015)方才進士及第,此刻張氏家族還未曾位列顯宦。因此當時張家與楊家之間的聯姻,無疑是張氏家族對正處於上升期的楊氏家族的攀附,亦可加强關中籍士人之間的相互聯繫。

然而,宋真宗咸平二年(999)楊礪的逝世對楊氏家族是一個巨大損失,楊礪的子嗣再未能進入高官行列,楊嵎5個女兒的婚姻對象,均任職方員外郎、光禄卿、虞部員外郎、國子博士和太子中舍等無職事的寄禄官,應當也不屬于高官門第。這十分恰當地反映出楊礪卒後楊氏家族的生存境遇,楊嵎等兄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維持家族的發展,但社會地位已經大不如前,就連楊嵎的墓誌也只能由前進士何中復撰寫,遠遠不及其祖父楊仁儼的墓誌由狀元孫何撰寫的榮耀。

(二) 楊礪家族的遷徙

楊礪的祖父楊知禮曾任後唐均州刺史,其父楊仁儼“入蜀仕王氏,爲丹稜令。蜀平,補渭南主簿,累遷永和令”。説明楊仁儼曾經在前蜀王氏政權擔任過低級官員,後唐滅蜀後,楊知禮、楊仁儼父子又在後唐繼續任職,但關於楊氏入蜀之事寫得含糊不清。楊仁儼的墓誌則寫道:“昭宗朝賊臣擅權,鼎祚將易,衣冠舊族耻北面於朱梁者,多入於蜀。時府君尚幼,其親繦負以逃難。”由此可見,楊氏似乎是在唐末昭宗時期,看到唐朝滅亡已成定局,且不願意在朱温的後梁政權任職,遂從關中遷往蜀地。的確,大量關中士族因黄巢之亂或者唐末戰亂遷徙至四川定居,但通過對楊仁儼墓誌的仔細考察,再綜合傳世文獻,我們可以發現楊氏入蜀另有隱情。

楊復恭是晚唐著名權閹,“定册立昭宗,賜鐵券,加金吾上將軍,稍攘取朝政”。可以説權傾朝野,因此不可避免與唐昭宗發生了權力衝突,“昭宗惡之”。而後因楊復恭的致仕引起了一系列連鎖事件,最終導致雙方爆發了持續數年的軍事衝突,楊氏父子於乾寧元年(894)落得兵敗身死的下場。按照史籍記載,楊復恭、楊守信等人從長安到興元府,再從閬州試圖逃奔太原之時,均“挈其族”,也就是説帶著宗族一起逃亡。楊復恭等人被處死後,唐昭宗迫於李克用的壓力,又給予平反,“李克用爲申雪,詔復官爵”。

所以,楊氏家族其他成員憑藉與當時强藩李克用的密切關係,很可能並未受到太嚴苛的處罰,他們仍然居住在長安城内。楊仁儼卒於建隆三年(962),時年62歲,推斷他當生於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其時上距楊守信等人被處死已經六年之久,可見楊氏雖未恢復從前豪門的政治地位,但族人的生活尚屬平静。

天復三年(903),朱全忠與崔胤在長安大規模誅殺宦官,楊氏作爲持續百餘年的宦官家族,又與朱全忠的政敵李克用素來頗有淵源,因此當受到波及,這就是楊仁儼墓誌所言:“時府君尚幼,其親繦負以逃難。”于是楊氏舉族入蜀,逃避禍害。之前楊復恭等人兵亂之時,楊守亮的假子楊子寶、楊子遷、楊子釗等人“知守亮必敗”,率衆投降了王建。此次楊氏宗族入蜀,很可能是投奔楊子寶等人。

然而,唐末時楊守亮曾經與王建兵戈相見,所以楊氏家族大概在前蜀政權不怎麽受到重視。同光三年(925)前蜀主王衍降於後唐大軍,前蜀亡。《資治通鑑》卷二七四,同光三年十一月丙辰條,第9070頁。當時楊氏家族有宦官楊希望、楊希朗等人受寵於莊宗,權勢很大,所以楊知禮、楊仁儼父子應該是準備到洛陽覲見後唐莊宗,“府君親腰安輿以至闕下”,以期重現家族的輝煌。不過很快後唐政局發生動亂,楊希望被殺,其他人生死不明,繼位的明宗推行限制宦官的政策,因此楊仁儼僅得到“渭南簿”的官職,並回到關中居住,直至終老於鄠縣家中。

楊礪進入襄王的藩邸後,長期在開封爲官,似乎在都城没有購置府邸,“僦舍委巷中”。因此他去世後,歸葬京兆府萬年縣洪固鄉少陵原,其子楊嵎也葬於京兆府萬年縣白鹿鄉,看來至少楊嵎一支最後應是回到了關中原籍居住。

北宋的關中已非政治中心,因此當地士人入朝爲官後,往往遷居河南地區,卒後亦葬於該地,如原籍同州(今陝西大荔)的楊克讓家族就是典型案例,自楊克讓入仕後,家族即居於洛陽(今河南洛陽),這樣家族能夠與朝中顯貴維持長期的婚姻關係,保證了家族的經久不衰。但是,楊礪家族則反其道而行,楊嵎一支最終還是回到了關中居住,這使家族難以與朝中士大夫形成互動,如此家族的政治和社會地位均會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


三、 楊礪家族的仕宦


楊礪家族在中晚唐時期可稱得上權勢顯赫,尤其是楊復恭和楊復光兄弟,更是炙手可熱的權臣。但隨著楊復恭父子等人的敗亡,楊氏家族逐漸歸於沉寂,後唐以後,基本上就是銷聲匿迹,只是因爲北宋初年楊礪在科舉上的成功,才又爲人所知。

(一) 楊礪父祖的仕宦履歷

《宋史》稱楊礪的曾祖父楊守信,“唐山南西道節度、同平章事”,楊仁儼墓誌又記載楊守信“唐興元尹、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然考諸史籍,“(楊)守亮以戰多,拜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保,(楊)守信興平軍節度使,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楊守信未曾擔任過山南西道節度使與興元尹的官職。而楊復恭等在長安與唐昭宗發生武裝衝突時,楊守信任玉山軍使,此後楊氏家族就與唐中央政府處於戰争狀態。所以説,前述兩種史料記載楊守信擔任不同官職,或許是唐末戰亂引起的材料缺失,導致楊氏後代對祖先官職已經無法詳知究竟。

《宋史·楊礪傳》説“祖知禮,後唐均州刺史”,然而楊氏家族在唐末入蜀,前蜀政權的統治範圍不包括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同光三年(925)十一月後唐滅前蜀,次年四月後唐政權就發生動亂,莊宗卒,明宗繼位。如果楊知禮是在唐末隨宗族遷蜀,他在前蜀滅亡後,迅速被後唐政府任命爲均州刺史,從時間綫來分析,似乎難以實現。楊仁儼墓誌稱楊知禮“以才武入仕,累遷至均州刺史”,後文以“均州”代稱楊知禮,但並未指明其父是在後唐時期入仕。以此看來,楊知禮應該是曾在唐昭宗時任均州刺史,唐末遷居入蜀,再未出仕。傳世文獻與出土墓誌有關楊知禮仕宦經歷的錯亂,很可能是因爲《宋史·楊礪傳》的素材來源於楊氏後人提供的家傳,他們爲了掩飾楊家出自唐代宦官之後、又曾“忤逆”唐昭宗等不光彩的歷史,對家族過往進行費盡心機的掩飾,所以導致某些信息模糊不清,造成當今我們對這一問題認知的錯亂。

在前蜀滅亡後,楊知禮“以年高乞骸”,恰逢楊仁儼又被外派擔任渭南主簿,陰差陽錯間回到了故土。楊仁儼的早期仕宦經歷都是在前蜀政權渡過,“長仕王氏,署江安簿,五遷至丹稜令”。前蜀亡時,他正好25歲,隨父入洛,可能是想借家族的楊希朗勢力實現東山再起,但時值後唐内部權力劇烈變動之時,莊宗政權崩解,明宗推行抑制宦官的政策,并“以莊宗由宦官亡國,命諸道盡殺之”,因此楊仁儼僅得到渭南簿的官職,之後仕途平淡,“安於下位”,一直擔任底層官吏,“四遷至隰州永和縣令”。北宋建立後,“朝議以府君仁惠清白而老於州縣,方以周行處之”,建隆三年(962)他不幸染病去世,終年62歲,後因楊礪發達之故,贈尚書户部員外郎。

(二) 楊礪父子的仕宦經歷

楊礪是北宋第一位狀元,建隆元年(960),“奏進士合格者楊礪等十九人姓名”。因此其父楊仁儼墓誌稱讚道:“有子惟尚書公,登進士甲科,徧歷清華。”但中舉後的楊礪,仕宦卻不那麽順暢,尤其是與太平興國二年(977)狀元吕蒙正僅僅六年就官至參知政事的履歷相比較,楊礪的仕途顯得有些坎坷。

1. 楊礪的仕宦

楊礪生於後唐明宗長興元年(930),其時楊氏家族已經回到關中定居。他的早年經歷,缺乏史書記載,僅知他在後周廣順年間似乎覲見過後來的周世宗,“初,廣順中,周世宗節制澶州,礪贄文見之,館接數日”。廣順元年至廣順三年(951—953)間,後周世宗柴榮的確曾任澶州節度使一職。大中祥符九年(1016),宋真宗因中書奏仲秋朝拜陵寢“少宗姓者”,回憶道:“楊礪常言,五代以來,御史出使,氣陵藩屏,周世宗在澶州目睹其事,故稍減損。(趙)稹若外使,亦非便也。”如此看來,楊礪應該與周世宗還有一定程度的交流。不過,《宋史》中的這段記載主要是爲了突出宋真宗即“來和天尊”的故事,並未詳述楊礪與周世宗之間的會面細節。

史載楊礪居於澶州僧舍,夢中隨“古衣冠者”,“睹宫衛若非人間,殿上王者秉珪南向,總三十餘”。他前去拜謁,看到“最上者前有按,置簿録人姓名”,自己的名字居首位,于是詢問吉凶。“王者曰:‘我非汝師。’指一人曰:‘此來和天尊,異日汝主也,當問之。’其人笑曰:‘此去四十年,汝功成,予名亦顯矣。’”他醒後,由于在夢中看到自己的名字是“礪”,而他初名“勵”,遂將名字改爲“礪”。宋太宗端拱元年(988),他進入當時還是襄王的真宗藩邸,“歸謂子曰:‘吾今見襄王儀貌,即所夢來和天尊也。’”

此故事是凸顯宋真宗爲“來和天尊”的傳奇,至于故事是否發生在楊礪拜謁周世宗期間,其實完全無關緊要。所以其他宋代史籍中所記“來和天尊”之事,並無他覲見周世宗的情節,倒是有文獻提及他“周顯德中初應舉,嘗夜夢見一人”,之後情節大致雷同。

楊礪參加後周的科舉考試顯然未能成功,直至北宋建隆元年(960)他方才中第。但他剛剛中舉,其父楊仁儼即於建隆三年(962)去世,按照規定,他要去官守製三年,“諸喪,斬衰三年、齊衰三年者,並解官”。他對父喪表現得傷心欲絶,“絶水漿數日”。不過,北宋官員丁忧解官期間的經濟狀況實在不容樂觀,至和元年(1054),時任知制誥同判流内銓劉敞言:“今丁憂臣僚,即日絶其俸禄,亦爲太薄,豈有行禮之人,反不及被放之臣!臣往見丁憂者家貧無食,乞丐餬口,其皇皇傷孝子之心,非所以化民成俗也。”

所以楊礪丁懮期滿後,因俸禄微薄,連奉養母親都難以維繫,他就未曾繼續入仕,閑居在家,“服除,以禄不足養母,閑居無仕進意”。後來在鄉舊的勸説下,他才重新出仕,任鳳州團練推官,但僅一年多,“又以母疾棄官”。開寶九年(976),他再次“詣闕獻書,召試學士院,授隴州防禦推官”。整體看來,楊礪在宋太祖朝的仕宦經歷比較坎坷,實在與“狀元”的身份不相匹配。所以日後宋真宗問他何年及第,他“唯唯不對”,反而讓真宗認爲他“不以科名自伐,由是重之”。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雖然在短期内四臨國子監,傳遞出重視文教的用意,但他對儒臣的任用依舊有所保留,所謂“崇儒”“尚文”真實目的在抑制藩鎮和武將的權勢。因此宋人也評價宋太祖朝“然則當時狀元所授之官既卑,且不爲長官所禮,未至如後世‘榮進素定,要路在前’之説也”。北宋科舉登第者之授官優寵,實質上是在宋太宗時期才逐漸發展起來,“寵章殊異,歷代所未有也”。而楊礪在宋太宗和宋真宗兩朝的升遷,非常恰當地反映出這種變化趨勢。

楊礪任隴州防禦推官的時間不長,“入遷爲光禄寺丞”,此時應已是宋太宗時期。太平興國四年(979)十一月,他的母親王氏去世,他“丁内艱,起就職。久之,轉秘書丞”,太平興國七年(982),他又受命和李昉、扈蒙、徐鉉等人共同修纂《文苑英華》,至雍熙三年(986)完成。之後,他“改屯田員外郎、知鄂州,以善政聞”。在經歷多年蹉跎的仕宦生涯後,他終得連續升遷,並主政一方,展現出自己的行政能力。

端拱元年(988),楊礪遷轉爲“庫部員外郎,充襄王府記室參軍”,進入了當時還是襄王的趙元侃藩邸,“至是,受命謁見藩府,歸謂諸子曰:‘吾今見襄王儀貌,即來和天尊也。’”至此,關於“來和天尊”的軼事也終成型,成爲日後神化宋真宗帝王形象的重要素材。

楊礪擔任襄王府幕僚期間,又遷爲水部郎中,至淳化五年(994),趙元侃爲開封尹、改封壽王,楊礪也被命以開封府推官的職事,繼續輔佐壽王,“諭以輔導之旨”。至道元年(995),壽王被立爲太子,“改名恒”。“喬維嶽、楊礪兼左右諭德”,宋真宗後來回憶道:“朕在東宫,常與宫僚款接,楊礪、邢昺日夕講誦,今當儆戒之也。”説明楊礪作爲真宗藩邸官的角色比較稱職,並且他還舉薦過著名文人晁迥,“真宗在東宫,諭德楊礪,稱其學行”。

此後楊礪的仕途可以稱得上一片坦途,宋真宗繼位後,“拜給事中、判吏部銓。未幾,召入翰林爲學士”。咸平元年(998),真宗時期的第一次貢舉,就是由楊礪等人主考,真宗非常重視此次科考,“翰林學士楊礪等受詔知貢舉,請對,上召坐,語之曰:‘貢舉重任,當務選擢寒俊,精求實藝,以副朕心。’”數月之後,楊礪就與同爲長安士人的宋湜一起被任命爲樞密副使,達到了個人職官頂峰。“翰林學士楊礪爲工部侍郎,宋湜爲給事中,並爲樞密副使。”

但是,這種短暫的輝煌對於楊礪來説實在太遲,前半生的清苦與坎坷已經耗盡了楊礪的精力,咸平二年(999)八月,距他擔任樞密副使還不足一年,他就不幸去世,終年69歲。宋真宗聽聞噩耗後,對宰相説道:“礪介直清苦,方當任用,遽此淪謝,甚可悼也。”而且他還冒雨親臨楊礪的葬禮,且因楊家位於僻陋小巷,宋真宗不得不步行到達,由此更加哀憫。“即冒雨臨其喪。礪私舍委巷中,乘輿不能入,上爲步進,益嗟憫之。贈兵部尚書,中使護葬。”最後贈英國公。

楊礪卒後,宋真宗仍多次提及他的不少建議,如大中祥符六年(1013)時任樞密副使王嗣宗奏請“天下幕職、州縣官俸户”,真宗提及:“頃年楊礪、夏侯嶠言,立俸户便於官員,於國亦無所妨,俸户亦欲爲之。”大中祥符九年(1016)宋真宗與宰輔討論尚書省制度時,還回憶道:“言事者屢請復二十四司之制,楊礪嘗言行之不難,但以郎中、諸司使同領一職,則漸可改作。”可見數年的藩邸生涯,宋真宗與楊礪之間應該對朝政等諸多事宜有過非常深入的交流,楊礪的見解令真宗非常觸動,雙方也産生了深厚的君臣之誼。

然而,《宋史》對楊礪的文采評價卻不甚高,難以反映出他的“狀元”身份,“礪爲文尚繁,無師法,每詩一題或數十篇。在翰林,制誥迂怪,見者哂之”。對於五代入宋士人的此類品評,在宋代史籍中並非個案,如批評陶榖:“然奔競務進,見後學有文采者,必極言以譽之;聞達官有聞望者,則巧詆以排之,其多忌好名類此。”淳化五年(994)宋太宗與宰相蘇易簡討論修撰國史之事,蘇易簡評論道:“近代委學士扈蒙修史,蒙性選怯,逼于權勢,多所迴避,甚非直筆。”

五代時期武人當道、兵變迭生,皇室内部相殘,背信棄義、叛國賣主等政治和社會現象層出不窮,傳統儒家的君臣倫理關係已然崩潰,如果扈蒙等人修史追求所謂“秉筆直書”,恐怕整個家族就要面對血淋淋的屠刀了。因此,動蕩的社會背景折射到文學思想上,就是作者對於表現技巧的瑣碎追求,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均無甚價值。楊礪作爲在五代時期接受教育的士子,當會不可避免的打上五代文風的烙印,這一點,很難被成長於北宋時代的士人理解和接納。但是經歷過五代之亂的士人通曉這種風格,譬如建隆元年(960)主持貢舉的正是被蘇易簡所批評的扈蒙,所以當年楊礪能夠順利中舉。

2. 楊嵎兄弟等人的仕宦經歷

楊礪的四個兒子應該都並非科舉出身,在宋真宗繼位後,“皆賜進士出身、直史館”,楊嶠官至祠部郎中,楊嶧至太常博士,楊峭至太子中舍。有關楊嶠的史料記載顯示,他頗有吏幹,仕途比較順暢。天禧四年(1020)正月,時任屯田員外郎的楊嶠“請於秦州入中商賈芻糧,就川界給見錢”。得到宋真宗的同意。天聖六年(1028)三月十六日,楊嶠剛剛擔任京西轉運使,就接連上奏:“澶州每年檢河隄春料夫萬數,並自濮、鄆差往,備見勞擾。欲乞只於外州抽兵士五七千人,與河清兵士同修。”“澶州浮橋用船四十九隻,自温州歷梁、堰二十餘重,凡三二歲方達澶州。請自今於秦、隴、同州伐木,磁、相州取鐵及石灰,就本州造船。”半年後,楊嶠又改任河北轉運使,上奏:“真定民杜簡等狀稱,近年水旱蝗災,被豪富之家將生利斛斗倚質桑土。”從升遷速度到官職等級,都是楊氏兄弟中的佼佼者。

楊嵎是楊礪幼子,早年間也進入真宗藩邸,刊校書籍。至道三年(997)三月,宋太宗駕崩,“真宗即位於柩前”。數月後,甫掌權的宋真宗就任命楊嵎爲光禄寺丞、直史館,據説在這一時期,他“瘍生於頰,連齒,輔車外腫若覆甌,内潰出濃血,不輟吐之,甚痛楚,醫爲療之百方,彌年不差”。最終使用偏方才醫治痊愈。

楊嵎相比其兄楊嶠來説,更多是以真宗身邊的“文臣”面貌出現。如咸平元年(998)他與張庶凝等人共同審定《删定編敕》《儀制敕》等典章。咸平二年(999)八月真宗大閲諸軍後,作《大閲》五言詩,“儒臣梁顥、曾致堯、盛元、劉鍇、楊嵎等各上大閲頌、賦、銘”。大中祥符五年(1012)的科考,楊礪被任用爲“覆考試卷”,次年(1013),任職主客員外郎、直史館、判三司都磨勘司的楊嵎監汝州稻田務,他“以重法按本司吏,吏訟嵎嘗私役使公人,法當奪官,上特寬宥,訟者決杖停職”。對於此案,宋真宗道:“此誠申嵎行遣不當。大凡因公事送人吏付有司劾問,須俟推鞫得實,法寺定斷,方見刑名,豈有行下文字便須合招違勑罪?致小吏興訟,是不解事。役使公人,然雖可恕,其如顯是違勑文?”宋真宗很明白楊嵎的確有錯在先,但又不願意因此責罰他,“不欲因人吏責降嵎”,于是“特免追官,與監當,元訴人決杖停職”。

大中祥符七年(1014),禮儀院建議判院官、直史館張復、楊嵎等人“不兼他職”,“專領祠祭”。乾興元年(1022)時任判少府監的他與康延讓等人共同置辦真宗葬禮所需凶仗。天聖元年(1023),任祠部郎中的楊嵎又建議:“按天禧五年二月九日勑條貫,祠部事十條係更改外,止餘六道,又多載在編勑。所有諸路奏狀,乞依舊批送祠部承領,置文歷舊例,提舉關防。”得到執政者的允許。

據楊嵎墓誌,咸平四年(1001)他“以殿中丞知丹州”,其母李氏去世,他本要丁懮守喪,但很快被“起復授主客員外郎、判三司都磨勘、主轄支”,施政有方,又被任命“金部員外郎、知安州”,墓誌稱讚他“獄市不擾,吏民自安。歲期迭改,治狀洽聞”。之後回到朝中任職,“改祠部郎中、判尚書刑部”。宋真宗駕崩後,他因此思念成疾,“固請監汝州稻田務,以便醫藥”。未被允許後,他又請求致仕,“遂移監鳳翔府上清太平宫”,轉任並無實權的祠禄官,最終於天聖六年(1028)去世,享年58歲。


結 語


五代北宋時期的楊氏家族,可以形容爲几度從波峰到波谷的轉變,由唐末“天下威勢,舉歸其門”的權閹家族,短短幾年就淪落爲逃難入蜀的普通士族;再從“北宋第一個狀元”的盛名之下,成爲逐漸銷聲匿迹的官宦世家,楊礪家族的盛衰也揭示出北宋政局與社會風氣的轉變。

儘管《宋史》道:“藝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奪武臣之權,宋之尚文,端本于此。”但宋太祖只是相較於五代而言可稱“抑武”,他的“尚文”某種程度上只是宋人大加誇飾的結果。所以,楊礪在建隆元年中舉後的境遇,深刻反映出宋太祖對於科舉出身的士人並未給予特别關注。只是從提倡“終須用文德致治”的宋太宗時期開始,楊礪的仕途才豁然開朗,直至進入宋真宗的藩邸幕府,最終在咸平初年擔任樞密副使,使個人及家族的威望達到頂峰。

不過,楊礪家族在宋真宗時期憑藉“藩邸舊臣”的身份,在仕宦方面還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此後在科舉上的無所建樹,正與真宗朝之後日益重視科舉的社會風氣背道而馳,這導致家族在仕宦、婚姻等層面均受到了很大衝擊,無法形成自科舉——入仕——科舉的良性循環。如此一來,家族就無法與當時的高官仕宦産生互動,甚至不得不退居遠離北宋政治中心的關中地區,家族成員也緩緩沉淪,最後消失在北宋的士人家族記憶之外。


丨延伸阅读丨

《宋代文化研究》第32輯目録及摘要

刘缙、曾鑫:从“秦州豪强”到“长安大族”——北宋关中李士衡家族探析

刘缙、史林鹰:五代北宋时期苏逢吉家族墓志再考

刘缙、康蕾:《北宋西北城镇布局、治理与边疆社会稳定研究》出版

刘缙、张柯:出土文献与北宋关中雷氏家族历史形象的重建

刘缙:宋元时期陈抟历史形象的书写与塑造

刘缙:“北宋先天易学师承谱系”献疑

刘缙、严涵:宋代衡山信仰探析

刘缙:北宋华山信仰初探


宋史研究资讯

微信号:songshiyanjiu

邮箱:txq1627@126.com

扫码关注我们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宋史研究资讯
汇集宋史研究领域的各种讯息,包括专家讲座、学术会议、新书推荐、期刊论文、论文答辩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