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甲|隔代抚养:穿荆逐光绘锦程

文化   2025-02-05 05:29   山东  

在华夏广袤的乡野大地,每一寸土壤都承载着悠悠岁月的记忆,每一个村落都宛如时代变迁的生动注脚。


隔代抚养,这一在农村常见的现象,恰似一条坚韧而复杂的纽带,将祖辈的慈爱与孙辈的成长紧紧相连,勾勒出孩子们独特的成长轨迹。

其中,既有祖辈关怀似暖阳照耀,也有诸多难题如荆棘丛生,考验着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一、心灵孤洲的援渡

在静谧的李家村,小虎的父母为谋生计奔赴城市,他便与爷爷相依度日。每日黄昏,小虎总会在村口守望,眼神中满是对父母的期盼。

长期的分离,让小虎的内心渐成一座孤独的“心灵孤洲”。从心理学视角,早期亲子依恋是孩子构建健康心理的基石,而亲子互动的缺失,如狂风侵蚀,致使小虎安全感匮乏,性格内向敏感。

在学校,他常独坐一隅,对集体活动兴致缺缺,仿佛与外界隔绝。

周边村落类似情况屡见不鲜。除父母缺席,农村相对封闭的环境及祖辈心理教育的局限,加剧了孩子的心理困境。

当前农村发展中,教育资源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稀缺,限制了孩子接触新思想的机会。祖辈受成长环境与教育背景影响,更多关注孩子物质生活,忽视其情感需求与心理健康。

为助孩子们走出心灵孤洲,家庭、学校与社区需协同构建关爱网络。父母即便远在他乡,也应每日通过视频与孩子深入交流,分享生活点滴,倾听孩子心声。

学校打造“心灵暖阳”计划,每周开展“心灵成长小组”活动,借助互动游戏、故事分享等,引导孩子敞开心扉,增强沟通与协作能力。

针对心理问题突出的孩子,配备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建立心理档案,跟踪辅导。社区发挥地缘优势,定期举办“亲情周末”活动。

提前与务工父母协调时间,邀请他们返乡参与亲子农事体验、民俗传承等活动,增进亲子情感。

二、溺爱护壳的破茧

赵家村的张奶奶对孙女萌萌宠爱过度,穿衣、系鞋带等小事皆代劳,认为孩子长大自然会做。在刘村,孙爷爷阻拦小强帮忙做家务,怕他受伤耽误学习。

长此以往,萌萌和小强依赖严重,面对生活挑战不知所措。

这种溺爱源于农村“重学轻劳”观念。农村发展滞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让祖辈将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寄托于孙辈学业,过度强调学习,忽视生活能力培养。

出于疼爱,祖辈不让孩子参与家务,致其养成依赖习惯。

要助孩子破茧,祖辈需转变观念,认识溺爱危害。从日常小事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如教萌萌整理书包,鼓励小强做简单家务,并给予具体肯定。

父母返乡与祖辈制定“成长进阶计划”。低年级孩子每周学一项新技能,通过“技能展示时间”获得小贴纸,兑换礼物;高年级孩子每月完成复杂任务,全家评价。

设立“成长奖励箱”,孩子完成目标后抽取奖励,激励其自我挑战。

三、理念鸿沟的弥合


陈村的陈爷爷秉持传统教育观念,重学业成绩,反对孙女小花参加舞蹈、绘画兴趣班,认为浪费时间。

而在城市工作的父母希望小花全面发展。周家村的周奶奶与儿子儿媳在教育小刚方式上分歧大,小刚犯错,父母欲严厉批评,周奶奶却护短,使小刚对错误认识不清。

这种理念冲突源于祖辈与父辈成长环境差异。祖辈成长于资源有限的农村,受传统农耕文化影响,教育观念重实用功利;父辈在城市接触多元文化,注重孩子个性与综合素质。

农村与城市发展节奏和价值观念不同,也加剧了分歧。

为弥合理念鸿沟,家庭设立“教育共商日”,每月周末全家交流教育问题,相互倾听,寻求共识。借助互联网,全家共学线上教育讲座,结合孩子情况讨论应用。

社区组织“教育智慧分享会”,通过与教育部门等协调,邀请专家学者、优秀教师及家长分享经验。

分享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设置主题演讲、案例分享、互动问答环节,促进祖辈与父辈教育理念融合。


四、依恋错位的校正

在吴村,吴爷爷与孙子小宇感情深厚,小宇对爷爷过度依赖,父母返乡他却躲避。这是因父母缺席,祖辈照顾入微,以及农村家族观念中祖辈权威,使孩子疏远父母。

为校正依恋,父母在外地时,除视频通话,可尝试新颖方式。

如制作“时光胶囊”,将自己的照片、信件及小物件放入盒子,定期寄给孩子;创建家庭专属的线上互动故事平台,父母和孩子共同创作故事,增强情感连接。

返乡开展“亲子探索周”,利用农村独特资源,如探索乡村自然奥秘、挖掘家族故事等,增进亲子了解。祖辈引导孩子理解父母,为亲子相处创造机会。

在农村隔代教养的旅程中,虽荆棘满途,但祖辈关爱如光。家庭、学校、社会携手,助如雏梦的孩子穿越荆棘,逐光前行,让他们的梦想在乡野大地绚丽绽放。

山东作家
我之所以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巴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