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贷同质化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财富   2024-12-19 18:32   天津  


来源 | 刘波说汽车贷款


车贷产品同质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01 

从需求角度来看


1.车贷的需求相对较为简单,解决方案也比较简单。简而言之就是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一笔资金,客户按约定的利率和期限偿还本金和利息;


2.客户需求同质化。绝大多数客户对车贷的需求基本都是一样的。很难按客户偏好进行细分,选择细分后的某一群体作为目标客户。举例来说,衣服也是比较简单的需求,但衣服可以根据材质、颜色、款式、功能等要素进行细分,生产商可以根据细分后的需求进行产品开发;


3.需求较为低频。汽车属于耐用消费品,客户换车周期长,多数客户一生接触不了几次贷款,几乎无法对比多个资方的贷款的差异;且比较难进行二次营销。以餐饮行业为例,比如两家面馆,由于客户消费较为高频,有机会对比二者的不同。


 02 

从产品本身的特性来看


1.限制多。金融属于监管较严的行业,产品创新需在监管政策的限制下进行,有点“戴着镣铐跳舞”的意思,资方可自由发挥的空间比较小(只客观陈述这个事实,不评价监管的尺度是否合理);


2.创新难。车贷产品的要素主要有:贷款对象、贷款利率、贷款期限、还款方式(按何种方式和频率偿还贷款)、首付比例、贷款额度(结合首付比例和客户资质综合评定)、担保方式(绝大多数产品只是将贷款车辆作为抵押物)。多数产品要素都有监管政策的限制,行业发展多年各个要素已经被充分开发,创新的空间有限;


3.虚拟产品不易感知。不像实物产品,客户可感知,易于对比;


4.容易复制。一旦有资方开发出新的产品,产品要素的具体信息很容易在市场上获取到,竞争对手很容易直接复制;


5.基本不需要售后服务。绝大多数客户不需要贷后服务,很难通过贷后服务体现差异性。


 03 

从供给方来看


1.参与的金融机构多。有些行业监管也很严,但由于各种原因,参与竞争的主体很少(比如两桶油、移动通信运营商),形成了政策保护,某种角度来说具有“寡头垄断”的属性。但汽车金融的资方太多,从供给的角度属于充分竞争的行业;


2.金融机构的体制不利于创新。


①金融机构都强调稳健经营;


②目前国内的金融机构多数都是国有资本(有些是地方国资委)参股或控股,从业人员都是“螺丝钉”,骨子里追求稳定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③身为“打工人”,创新成功后个人获得的收益和创新失败后个人被“问责”的损失不对等——你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想出来的新产品,如果很成功,领导夸你一句干的不错,也可能在绩效上略有“加分”;如果出点风险,可能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你要被问责,所以从业人员的创新动力不足;


3.资方的供应商雷同。资方的资金来源(类似于原材料)、金融科技(OCR识别、人脸识别、电子签等)、征信和大数据信息、车型库、车价查询、二手车评估、GPS、月供划扣等方面的供应商数量很少甚至是唯一的,你能采购我也能采购。反映在产品层面,就是大同小异,很难差异化。


 04 

从渠道端来看


1.车贷渠道单一,基本都是线下通过车商获客。有些行业生产商可以自建渠道,或者和渠道签订排他协议,屏蔽竞争对手,或者有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形式;


2.渠道终端(车商)数量庞大且地域上较为分散。这导致资方只能通过车商或背包客向客户推荐车贷产品,很难派驻自己的直营销售人员驻点面对客户“直接销售”,无法以销售人员的专业性服务而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比如家电、化妆品等企业可以派人在商场驻点,直接向客户推销产品;


3.渠道共享。车商和背包客手上都有多个资方产品,他们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来向客户推荐。车商或背包客对产品的选择性介绍,客户搞不清楚具体的产品细节,很难感受到资方产品的差异。


文中观点系作者自身观点,不代表消金界平台观点。


评论互动

欢迎各位读者在评论区留言,和大家探讨您的思考和观点~


往期回顾

政策解读:

壹 小贷监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出炉,互联网贷款的监管细则在路上?

贰 首个应对反催收规范性文件落地

叁 实行“总行级准入审批”?助贷模式恐生变

企业动态:

壹 助贷业的底层经营逻辑-案例篇

贰 发力To Bank金融数科,奇富、乐信、新希望金科都已入局

叁 盘点持牌消金三季度:谁在扩张,谁在收缩?

行业快报:

 湖北消金暂停产品“乡村消费贷”

贰 这家金控集团人事密集变动

叁 消金公司线下展业,如何突破20万元上限?

先锋观点:

壹 小贷牌照转让难度大,有机构被查,涉及这一业务

贰 风口上的消费信贷会员制:本质还是资产荒下的焦虑

叁 消费金融行业须准备好进一步“降利率”

推文乱序显示,点击在看及时收到我们的文章

消金界
消费金融知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