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极好的“药”,吃对了,比药还强

健康   2024-08-27 07:01   上海  



食疗,无疑是中医里极富魅力的一个领域。人们都相信“药食同源”,人们在身体有所不适的情况下都会想“该吃点什么调养一下”,而且,的确很多懂得饮食的人,在饱享口福的同时,远离疾病,一生健康。以至于,大家都承认:“食物是极好的药。”

但是,食疗领域也是最混乱的,各种食疗书,五花八门的食疗理论,不仅难于记忆,不好掌握,而且,各种书中往往有矛盾之处,令人莫衷一是,不知何去何从。怎么办呢?还是让我们暂时抛开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食疗方案,回到中医最原始的经典:《黄帝内经》;回到养生的核心:养五脏

中医食疗规则很多

提到中医食疗,很多人都能说出一些道道儿。

比如,有人在挑选食品的时候,总要注意什么食物是凉性的,什么食物是热性的;体内有热就吃一些什么凉性食物清一清热,体内有寒就吃一些什么热性食物去温一温;等等。这是就食物的寒热温凉而言的。

比如,有人说,核桃长得像人的大脑,破开后横断面又像肾,所以能补脑益肾;竹笋长得最快,所以能助长人体的生发之气;等等。这是就食物的特性而言的。

比如,有人说,百合、雪梨色白入肺,能润肺;芝麻、木耳色黑入肾,能补肾气;青菜色青入肝,能疏肝养肝;等等,这是就食物的颜色而言的,“五色”入五脏

再比如,有人说,要吃应季节的蔬菜,不要吃反季节的蔬菜,春夏秋冬,大自然生出什么蔬菜水果我们就吃什么蔬菜水果。这是就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统一步调而言的。

所有的这些理论,都是非常对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可以参考,以保障饮食的健康、合理、科学。

最主要、最核心的是“五味原则”

然而,有人问我:“凡事都有主次之分,这么多食疗规则,哪一条是最核心、最主要的呢?”
上述哪一条都不是!都是辅助性、参考性。最主要、最核心的食疗原则是“五味原则”。

所谓“五味”,乃酸、苦、甘、辛、咸。其中,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内经》说:“天食人以四气,地食人以五味。”天有春夏秋冬四季,季节的寒热温凉在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养人;大地上长出各种味道的食物,这就是在以有形的五味养人。

我们用的药物,有四气五味,用来调节人在接受天地之养的过程中产生的偏颇,但食物则不同,在“四气”上表现得比较弱,所以,大寒大热的药物很多,但大寒大热的食物几乎没有。
食物都比较平和,最多有偏温或偏凉的差别。但食物的味道是有很大差异的,但不管是什么味道,只要我们仔细品尝,会发现,其中不外乎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基本味道。
五味是食物的灵魂,正是这五种味道,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生成千千万万种不同的味道,既满足着我们的口福,又作用于我们的五脏,影响着我们的健康。
所以说,五味养五脏,是食疗最核心、最主要的依据

《黄帝内经》的食疗总纲

《黄帝内经》就是围绕调养五脏来谈食疗、谈五味的选择和搭配的。其中的《素问·脏器法时论》对五味和五脏谈得最多,但句子比较分散,我将其中重要句段整理了一下,重新做成一段话,作为五味养五脏的总纲: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泄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泄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泄之,甘补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泄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泄之。
至于具体吃什么,那就要我们自己去品尝,去体会了。当然,《黄帝内经》也给我们列出了一个大致的食物名单,我们今天的食物比当时丰富得多了,而且,受气候、环境等的影响,食物的性味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段话,仅供我们参考吧: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枣、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粟、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致谢: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传统中医唐略”,在此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健康速查


小毛病不发愁,求医不如求己!


速查方法:打开公众号对话框输入“脾胃”、“气血”、“失眠”、“养肝”、“补肾”、“感冒自愈”、“肝火旺”、“长高”、“记忆减退”、“偏头痛”、“膝关节”、“卵巢”、“减肥”、“湿疹”、“子宫肌瘤”、“耳鸣”、“宫寒”、“去湿”、“十二经络”、“腰痛”、“高血压”、“脱发”、“肺结节”、“近视”、“鼻炎”、“中医美容”、“乳腺增生”、“便秘”、“祛斑”、“八段锦”、“更年期”、“落枕”、“腹泻”、“脂肪肝”、“胃炎”、“咽炎”、“糖尿病”、“口腔溃疡”、“肩周炎”、“颈椎病”、“揉腹”获取相应调理方和信息。


上医健康
提供权威、实用、专业的中医养生知识。让中医走进您的生活,让健康成为您的必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