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京报》中轴线申遗融媒体特刊,他们做了两年……

乐活   2024-08-06 09:56   广东  


欢迎关注「美编之家」微信公众号


《新京报》中轴线申遗融媒体特刊是新技术环境中报业深度融合的一个典型案例。


其主要特点有三:一是多模态互动。印刷纸、移动端通过二维码产生联动,文字、长视频、短视频、动画、AR\VR、H5等各发挥其长;二是跨媒体叙事,既有媒介组合的共时观念,也有媒介转换的历时观念;三是技术和艺术深度融合,以新技术赋能这部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绘制了一幅蕴含着历史意义的文化地图,刻画了行走在中国大地上的文化印记。


——殷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扫码查看融媒体专题《中轴长歌



文|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7月29日,新京报头版头条——《中轴长歌》,这是一个16个版的中轴线特刊。


2022年就奏响了前奏的《中轴长歌》,终于在两年之后迎来尾声。


作为一个持续两年的新闻产品,恰如其分地演绎了什么叫“历久”“弥新”。

点击图片查看全部特刊高清版面

 01 

 两年回望——“历久”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11时15分,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果在新京报网搜索“中轴线”,你会得到约450条结果。这意味着新京报对于“中轴线”相关的新闻,已经持续关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选取的报道角度也各异,从历史到建筑,再到相关的文化背景,经济活动,都从各方面展现着中轴线对于北京这座城市的重要意义。


申遗成功结果发布当天,新京报动新闻发布《中轴长歌》系列视频,29日,《中轴长歌》特刊见报。



动新闻“转动中轴”系列策划,立项始于2022年7月,一期包括报纸版面长卷、互动H5、360度全景VR视频等产品形式,综合运用文字、图画、音视频等多种手段,立体形象地重现了北京中轴线上的永定门、天坛、正阳门、故宫、景山、钟鼓楼6个点位的风貌。


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进程的推进,为了继续讲述中轴线故事,让更多人能通过中轴线文化传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动新闻在“转动中轴”一期的基础上,将剩余的万宁桥、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太庙、社稷坛、先农坛8个遗产点位,进行了补充制作,完整了《中轴长歌》系列策划。


在3D重建的环节,建筑物相较于一般的新闻场景的重建,需要更注重细节的还原。新京报首席三维动画师魏雪东(三维组负责人)提到,“建筑物本身体量大,细节多,要保证重建的精确度就非常重要,对于技术人员的要求也就更高”。


动画师在根据点位进行分配之后,马上就会进入素材准备环节。海量的不同角度的建筑物图片资料的搜集只是第一步,根据这些图片,制作出初版的粗略模型后,对于细节的挖掘和填补,考验的更多的是耐心和责任心。


这个过程中,给魏雪东印象最深刻的是“万宁桥”点位制作中,对“镇水兽”的还原。由于能够找到的素材十分有限,动新闻编导和动画师两次前往万宁桥实地踩点,“对着镇水兽无死角拍摄”,第一手资料的获取,给后续的重建工作扫清了障碍。


△反复踩点积累的素材让“镇水兽”得以逼真重建


同样经过反复现场确认的还有“先农坛”点位。虽然历史上和天坛左右对称,形制相当,但现存的公开资料有限,且相对碎片化,对完成整个先农坛建筑群来说极具难度。动画师和编导实地探访后,积累了百余张清晰的素材细节,将太岁殿、宰牧亭、观耕台等先农坛主要建筑进行重建,最终呈现的产品细节完整精致,远超预期。


△3D重建的“焚帛炉”细节完整精致


从2022年6个点位的初版作品,到全部完工的完整版,两年之间,技术的进步也让《中轴长歌》进行了迭代


27日发布的版本中,3D、360度全景VR视频、AR、AI等呈现形式,从平面到全景,为读者带来了交互感更强的视觉体验,《中轴长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技术大融合”的典型案例。

 02 

 10天冲刺——“弥新”


7月19日,动新闻团队接到特刊任务,要求在申遗结果发布后以特刊形式全面展现“北京中轴线”的魅力。


29日,新京报《中轴长歌》特刊发布,16版特刊“一版一点”,带领读者沉浸感受这条绵延700年的古都大动脉的同时,也在技术加持下,让读者读到了更多“中轴线”背后的故事。


动新闻资深编导王瑾用“举全组之力”形容这10天的“战斗”


14个重点点位(除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由14名编辑用抽签的方式各自领走,各守阵地。


每一个点位的编辑都有大量内容需要核实,除了参考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的资料,还要吃透近百页《申遗文本》以及至少两本专业书籍。编辑们刨根问底的看家本领,在这10天当中尽数发挥。


作为特刊内容统筹的王瑾和徐文思,承担了全部版面稿件的审核工作,审稿到凌晨,成了项目开工前几天的日常。而统筹整体版面制作的郭凯鸽则化身“时间管理大师”,将14名编辑与创意设计部师春雷的对接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


△项目进度表上,每一部分的完成都落笔有痕


内容上版后就要“磨标题”了。如何让所有的版面有整体性和系列感考验的不仅是经验还有耐心。


“标题前后大改了3次,从刚开始大家各写各的,到统一文字风格,到最后文字风格统一了还要格式统一,每一次都是很大的跨越。”郭凯鸽印象中,发刊前一天晚上9点,才敲定了最终的标题,与标题一起敲定的,还有与平台运营部同事一起制作的H5及其他产品。


特刊呈现的3D点位,是基于视频产品进行精细调整而来,在天安门广场建筑群的点位上,由于相较于单体建筑,建筑群存在严谨的位置关系,如何既展现建筑群全貌、又表现出这种位置关系就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对于这一难点,编辑和版式设计老师尝试从建筑群不同的角度渲染模型。正视、俯瞰反复渲染了调整了多次,不断微调磨合后才有了最终的效果。


作为14个重点点位版面的唯一一名版面设计,师春雷把《中轴长歌》特刊的制作过程直白描述为“时间紧、任务重”


“对于时间特别紧张的大制作,一般很难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因此平时的积累就特别重要。”师春雷坦言,平时工作中多看、多想,看到好的设计要转换成自己的角度反复思考,就可以在脑海中有一个大概的印象,需要的时候才能把经验转化为产品。


除此以外,和编辑的配合交流也是版面设计的重要环节。“从问题比较大的版面入手,找编辑问细致的问题,基本就可以掌握整体的进度,也能避免由于时间紧张带来的慌乱,让自己和编辑都胸有成竹。”


29日出版当天,郭凯鸽和团队小伙伴一直“拼到天亮”


同事发现,已经签版的特刊,版面上的小地图因为修改了多次,端门的位置出现偏移。改,意味着签版程序要重来一遍,凌晨4点要找层层领导,怎么办?成了大家都“没底”的一件事儿。


于是,凌晨4点的电话会议,被叫醒的若干同事,飚回报社的出租车,一遍又一遍打印、核查,新媒体时代太多的线上内容促生了新闻人对报纸生产的敬畏,当决定了“要改”,一切困难都被抛在了脑后。


最终,订正后的版式赶上了印刷流程,《中轴长歌》“完美版”如期面世。





编辑:灏歌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美编之家」,ID: aehome


媒介视觉平台

关注美编之家公众号

美编之家
美编之家网站(Mbzj.com)官方微信公众号。我们会定期分享美编之家网站发布的原创精华版面或视觉传播领域的优秀文章,欢迎关注并转播。投稿邮箱:aehome@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