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不到15元的药卖2918元,多家公司被罚12亿,降价90%还有的赚
文摘
2024-11-01 16:56
广东
四家药企被查,原料进口每克只需94元,进了药厂变竟成每克3.5万元的“稀有之物”。国外平均价格65元,最低价格23元的普通药,进了国内制药公司,竟成了最低2300元的“天价特效药”。降价90%都还有的赚,怪不得网友说罚12亿太少。现在越扒越详细,牵连人之广。1.2300一瓶“金子做的药”
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被称为是革兰阴性菌的最大克星,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上市。然而就是这样一瓶小小的药,却“拉着”四家大型制药厂在2023年12月22日冲上热搜词条,并被国家“按头处罚”12亿。其实随着医疗行业的发展,作为早期药物因肾毒性与神经毒性等副作用明显,已经逐渐被新的药物取代,国内也很少有药企生产这种药物。不过由于革兰阴性菌具有耐药性,且近些年病例逐渐增多,所以此药也成为最后一道防线。其实这种药物并不算珍贵,只不过因为国内无企业生产,需从境外进口,近些年病例又有增加,所以才会出现“一药难求”的现象。让人没想到的是,别有用心之人就靠着大众不了解实情,选择铤而走险的谋取暴利。那么在市场已经如此公开透明的前提下,这些药企究竟是如何瞒过监督,“偷天换日”,抬高价格的?2.狼狈为奸,抬高药价
生产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需要一种独特的原料药,而这种原料国内并没有,只能选择从国外进口,这就为四家药企合作进行垄断提供了前提条件。毕竟这种药虽然不可缺少,但需求量远远没有达到“供不应求”。既然已经有企业生产,其他药企也不会非得觊觎这块“小蛋糕”。因此上药生化一开始就成了中国唯一一家生产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药物的企业。而最先开始布局“垄断”的,却是武汉汇海,随后武汉科德医药有限公司、湖北民康制药有限公司也参与其中。而后参与的这两家公司实际上和汇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并以汇海为首统一决策,共享利润。汇海是从丹麦的一个原料供应公司买药,并且承诺会继续向下游销售,延长供应链。这也很好理解,每多一个“下游”,就意味着供应链将被拉长,而成本也随之增加,这就相当于在中间多了几个“中介”。既然有中介,那“中介”是不是也要收费?这些费用当然不会由供应链的上端承担,而是完全由供应链的末端,也就是消费者买单。只是没想到这几个公司竟“丧心病狂”的,安排了所谓38家医药经销公司去买药。至于这38家公司是否真实存在,或者是否真心买药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有了这近40家公司的“竞争”,原料药迅速升值。从一开始的每克73元的价格成交,到被提高为每克1.8万元,甚至“炒出”每克3.5万元的天价。而此时当其他药企看到其中的“暴利”,想要参一脚时,却猛然发现,最先开始的四家药企早已形成垄断之势。这四家公司靠着虚抬药价做到了“日进斗金”,却依旧不满足现状,而是更加密切的联系丹麦原药供应商。在利益的诱惑下,多方狼狈为奸,丹麦公司的药拒绝卖给其他国内药企,实现了这四家公司在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市场中的实质性垄断。那么他们这些“勾当”,从2017年12月开始到2023年6月结束,这中间将近六年的时间,为何一直没有被发现,最终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3.一朝曝光,咎由自取
其实早在2010年,汇海就看到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的市场前景,并决定生产此种药品。于是汇海负责人找到丹麦的一家制药公司,并和对方签署协议,成为代理商。原料药有了,可汇海制药并不会生产,于是就找到了全国唯一有生产资格的上药生化。2016 年开始,汇海以实质性的“好处费”,要求丹麦中国区销售负责人不向其他企业销售该原料药。2017年上药生化拿到药监局生产批文,成为中国唯一的生产企业。此后武汉汇海负责供应原料药,上药生化负责生产,最后再由汇海经销,形成完美闭环。而对方之所以通过虚增原材料价格来哄抬物价,实际上是因为2016年政策变化,减少了药品流通环节,降低了药品价格。之所以一直没被发现也很正常,这四家公司联合形成垄断,市场上又没有对标,仅从药品的实际成本和收益来看,并不能检查出什么。去年7月,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突然从一支2303元降为270元。这近90%的降幅对需要此类药物的病人来说,无异于天降喜讯,但懂行的业内人士却深知,其中必有“猫腻”。药品宣布降价当月,相关部门就对上药生化等4家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进行立案调查。调查发现此药的成本每支约是 8.6元-14.6元,制药商收取的加工费从开始的每支140.4元增加到230元。而当销售时,却达到惊人的2303元甚至2918元,价格与成本达到157:1乃至339:1,比境外同种药品的价格高了四十几倍。调查结束后,官方很快对药品价格进行降价,并对涉事企业合计罚款12.19亿。这超12亿的罚款包括违法所得,以及涉事企业上一年度的部分销售额。这已经是武汉汇海今年第二次涉嫌垄断了,2023年5月份,相关部门就曾对它罚款412.68万元。除了罚款,涉事的企业高管也躲不开调查和处罚,这一切都是他们咎由自取。这起垄断事件被发现只是时间问题,“贪得无厌”说的就是他们,持续的虚假抬价,不可避免的会引起监督管理部门的注意。4.结语
这次超12亿元的罚款,是目前医药领域反垄断处罚金额最大的案件,由此可见性质之恶劣。近些年在官方的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下,药物价格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帮助无数家庭实现了有病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