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父母,带出来的孩子没有“叛逆”

文化   2024-11-19 18:24   甘肃  




文/伏琴

作家麦家曾在节目中读了一封写给儿子的信。

读信之前,他先小心翼翼地征求了儿子的意见。

这封信讲述了他和青春期儿子的故事。

儿子上初二时,突然关上了房门,而且一关就是整整三年。

他不允许任何人踏进他的房间,否则就以离家出走作要挟。

麦家尝试沟通,可是他一说话,儿子就会跟他发火、吵架。除了生活必需外,他们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虽然伤心煎熬,但是麦家没有放弃,也没有责骂孩子,而是反思了自己曾经的叛逆行为,觉得是自己的叛逆基因在作祟。

从14岁开始,麦家有17年没有叫过自己的父亲。

为了远离父亲,他选择上军校,而且写信只写给母亲。直到父亲去世,他才深深忏悔。

由于切肤之痛,麦家对儿子的叛逆行为选择包容忍耐,直到三年后,儿子自己打开了房门。

麦家与青春期儿子的关系,许多父母可能也感同身受。

孩子一到青春期,似乎一夜之间,就从小兔子乖乖变成了小刺猬扎扎。

曾经乖巧听话的孩子,突然变得不听话,甚至一言不合就剑拔弩张。父母在孩子面前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

但是,有一种父母,带出来的孩子没有“叛逆”。

来源:视觉中国


叛逆,是对自我的觉醒

翻开朋友圈,你会发现许多初中以上的孩子,已经很少出现在父母的朋友圈。

记得儿子刚上初中时就对我说,以后不许拍照,更不能发朋友圈。

初中之前,衣服、鞋子我们买什么他穿什么,但是初中之后,衣服、鞋子都必须由他自己挑款式,否则他不穿。

许多孩子到了青春期,不再对父母唯唯诺诺,而是颇有主见,开始顶嘴、关门、不听话、发脾气、不交流……

因此,许多父母开始恐慌和焦虑,孩子叛逆了,我们该怎么办?

看过一篇名为《少年》的文章,也许你可以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一个刚满十七岁的少年,满脸稚气,但是身材高大,俨然如大人。

叛逆,成为他和父母沟通的方式。

父亲问其原因,他说:“我已经长大,不再是你们操控的棋子。我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我需要寻找自我。”

父亲问他打算怎么去寻找,少年说:一个行囊一个指南针。我需要离开你们的遮蔽去寻找自己的坐标。

父亲给了他500元,少年离家,开启寻找自我的旅程。

他来到离家很远的一个城市,没有父母的唠叨,也没有父母的嘘寒问暖。

钱很快花完,少年想放弃,但是害怕回家受到嘲笑。

为了生存,他去一些小店打工,只为换取食物和住所,这些原本是他唾手可得却毫不珍惜的东西。

一年即将过去,少年刷过盘子、做过保安、摆过地摊……

双手磨出茧,他也明白了父母的不易。

新年即将到来时,少年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听到电话那头父母激动的声音。

不久,他回家了,带着给父母买的两件衣服,这是他用双手为父母换来的新年礼物。

少年从对父母的叛逆到理解,经历了一个飞速成长的过程。

叛逆常常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误解,其实这是孩子进入快速成长和自我觉醒的阶段。

孩子通过叛逆的行为向世界宣示主权,表明自己已经长大了。

他们渴望获得成人的认同,从完全依附父母,到逐渐独立成为个体。

诗人纪伯伦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为人父母,及时放手,尊重孩子的成长愿望,才是明智之举。

来源:视觉中国

叛逆,是对边界的守护

填高考志愿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父母平时管控越严,孩子越想填报离家远的大学;父母管控较宽松,反而孩子更愿意选择离家较近的大学。

父母管控越多,孩子越会叛逆,越想逃离,有的甚至造成一辈子的隔阂。

戴柳的故事,可见一斑。

1999年,戴柳以687分成为当年湖北省黄冈市的高考文科状元,位列湖北省文科第三名。

她第一志愿填报了北京大学,以为录取毫无悬念,可是最终却收到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她自己根本没有填报过这所大学。

经过多方查询,她才知道了真相。

原来,在志愿截止前,戴柳的父亲找到班主任,强烈要求把女儿的第一志愿从北京大学改成中国政法大学,并说这是父女俩商量的结果。

戴柳只能无奈地去中国政法大学报到,但是从那时起,她就在心里酝酿逃跑计划。

2003年,临近大学毕业,戴柳报考了韩国国际法律经营大学的研究生,并被录取,而且享受该校免学费的优惠政策。

当父亲知道时,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

读完硕士后,戴柳继续留在韩国工作。

20多年过去了,她很少回家,和父亲始终保持距离。

许多父母,无论孩子做什么都要干涉,而且还打着“一切为你好”的旗号。

父母看似善意、温柔的干涉,却成为孩子成长的严重阻碍。

叛逆其实都来自对束缚和限制的反抗。

心理学上有个潘多拉效应,也称禁果效应,是指当人们被禁止做某事时,反而会更加想要去做的心理现象。

比如家长禁止孩子玩游戏,反而可能激发孩子更强烈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导致他们更加沉迷游戏。

《被讨厌的勇气》里写道: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当父母越过边界,对孩子横加干涉,孩子就容易产生叛逆。

叛逆,实质是孩子对边界的守护。

尊重边界,课题分离,才是解决叛逆的最佳办法。

来源:视觉中国

父母不叛逆,孩子才不叛逆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过:“没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

要想孩子不叛逆,父母先要做一个成熟、懂事的家长。

1.倾听共情

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忙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努力做一个不扫兴的家长,孩子才会什么事都愿意与你分享。

2.情绪稳定

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大吼大叫,乱发脾气。

其实,打骂只会让孩子更加叛逆。

教育家蔡元培说过:“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想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说话的语气和方式。”

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家长,而不要像不成熟的叛逆孩子一般喜怒无常。

当你学会和风细雨,孩子也会变得温柔懂事。

3.减少控制

许多父母对孩子操心过度,生活、学习、工作、婚姻,样样都想插手。他们自以为这是负责任和爱的表现,孩子却不堪其扰。

就像最近网上比较火的一段聊天记录。

一位大一的新生家长加了辅导员的微信,然后事无巨细地问:学号是多少?是几班?你是班主任吗?学校有网吗?

辅导员劝说家长,孩子18岁了,不是幼儿园,所有事情都需要他自己解决,家长不能管一辈子。

还有许多大学生家长要求建立家长群,希望了解孩子在大学的点点滴滴。

控制越多,叛逆越重。

父母减少控制,孩子才有成长空间。

4.独立人格

许多父母全部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归根到底是因为自己不够独立。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父母渐渐失去了自我成长的能力。

孩子长大后,经常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父母人格独立,才不会依赖孩子来满足自己的价值感。

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或兴趣,你的视野才不会仅仅局限于孩子身上。

来源:视觉中国

叛逆是孩子的人生必经阶段,就像毛毛虫破茧成蝶的过程。

如果发现孩子叛逆了,一方面你要为孩子的成长感到欣喜,另一方面你要反思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叛逆的原因,常常来自父母,而不是孩子。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中有句话:“如果你们真爱孩子,就陪他一起成长,做个放风筝型的父母,做到心中有天空,眼中有目标,手里有分寸,脚下有土地。”

点个“在看”,给孩子和自己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才能互不叛逆,各自安好。

点击蓝字查看往期推荐

33年前,她因一双“大眼睛”震撼全国,如今怎么样了……

让全体广东人又爱又恨20年,它到底凭什么

叫“老公”已经过时了,现在最流行这4种称呼方式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儿女在国外等于没生,儿女留在大城市等于生半个,留身边的才是依靠


者:伏琴,读书万卷,笔下生花。公众号“伏琴读书”。责任编辑:邓茜。


读者
《读者》杂志官方订阅号。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每晚相约,陪你读书、看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