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绿 以绿为底 共绘山海相融生态画卷

时事   2025-01-02 17:15   辽宁  

从“谋生活”到“盼生态”,人民群众更加热切期盼清新空气、清洁水质、清丽山川。2024年,我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聚焦“六个建设”目标任务,以美丽大连建设为统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绿为底,描绘山海相融的生态画卷;凝心聚“绿”,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我市坚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保护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倾力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绿色低碳的生产空间、宜居舒适的生活空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绿色转型扎实推进,生态功能稳步提升,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百姓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满意度日益提高,大连发展呈现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互促共赢的新局面。我市已连续5年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在2023—2024年度《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中,大连再度上榜十大“美好宜居”城市榜单。

以“绿”为尺 治污攻坚成效斐然
“如今,空气越来越好,镜头里的蓝天白云也不再是稀罕物。”市民蒋女士不禁感叹。

2024年,大连市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33天,达标比例91%。全市优良天数已连续8年超过300天。13个国考河流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45条入海河流达标比例达100%。14处县级以上饮用水源水质优良比例持续保持100%。近岸海域优良水质率98.3%。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保持100%。

令人欣喜的数据背后,是我市以“绿”为尺,紧抓责任落实,精准打出治污“组合拳”,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高标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和毅力。

突出精准治污,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开展大气环境质量提质升级管控行动,坚持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高质量推进钢铁行业、水泥行业、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钢铁超低排放改造35个项目全部完成建设,实现减排二氧化硫5500吨、氮氧化物4000吨、颗粒物400吨。

强化系统治理,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实施河流污染精细化管控,对8条国考河流和20条主要入海河流开展“一河一策”总氮治理与管控,纳入全省近岸海域水质提升方案的10个国考断面总氮浓度均值较2022年削减目标值均实现负增长;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和规范化管理,统筹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岸滩环境整治,开展全市海洋生态环境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清理海漂及岸滩垃圾3576吨,清理河道垃圾6.77万立方米。

坚持源头治理,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防控、重点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地下水污染防治、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无废城市”建设初见成效,中心城区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我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全市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等22项指标,提前完成2025年“无废城市”建设目标。全市已建设“无废港口”“无废景区”等10类“无废细胞”578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的“无废石化基地”成为东北地区唯一入选国家级“无废园区”典型案例。

点“绿”成金 服务助推绿色低碳转型
绿色是大连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2024年,我市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动“绿色颜值”与“金色产值”共生共赢。
我市立足全市山海自然资源禀赋,加强全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科学划定生态环境管控单元,按照“一单元一策略”制定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重大战略、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提供政策支撑,为绿色低碳发展“明底线”“划边框”。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生态环境领域优化营商环境18条举措,积极推动重点项目落地,金州湾国际机场填海项目、太平湾综合港区填海工程项目环评获生态环境部批复;辽东半岛水资源配置一期工程项目、庄河核电等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有序推进。大力推行包容审慎柔性执法,通过非现场执法方式,对511家正面清单企业实行“无事不扰”隐形监管,持续做优做强“阳光、便利、可预期”的审批环境和“文明、规范、有温度”的执法环境。

认真落实省重点产业集群推进工作部署,制定我市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发展行动方案,积极发挥环保产业协会、节能协会、绿色建筑协会作用,协同推进全市产业集群工作。加强与C40城市气候联盟合作,成功申报C40中国零排放施工机械试点城市。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推进全市12个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建设,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入选国家首批试点名单。

逐“绿”而行 描绘美丽大连“八美之城”新画卷

“之前学校里的湖泊用水短缺,自从凌水河中水泵站提升改造工程投用后,校内湖泊与凌水河有机衔接了。”大连理工大学的周老师感慨地说,如今的凌水湖水质充盈清澈,还有野鸭嬉戏,生态景色好了不少。
让景观水活起来,是我市加强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管控,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营造绿色洁净的城市空间的生动写照。
2024年,我市聚焦人民群众关切的大气、水、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统筹生态环境、住建、城管等部门,以建筑工地、道路施工和扫保、工业物料堆场扬尘污染治理为重点,持续提升城市扬尘精细化管理水平;以入海排污口监管和入海河流总氮削减工作为抓手,助力提升全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严格落实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加强排水设施日常维护管理和城区河道巡查检查,实现城市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全市未出现水体黑臭现象,各类水体实现长治久清。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2024年,我市印发《全面推进美丽大连建设的实施方案》,锚定“2027年美丽大连取得显著成效、2035年基本建成、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的目标,明确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等25项举措,推进构建山海城湾的绿色之美、增添先进高效的新质之美、提升碧海蓝天的品质之美、守护鱼鸥翔集的和谐之美、呈现宜居宜业的安全之美、打造宁静清洁的宜居之美、书写共治共享的文明之美、彰显良政善治的创新之美,以“八美之城”彰显美丽中国的大连实践。

我市积极推动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开展“美丽系列”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级扩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全市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开工建设,更新改造老旧排水管网160公里。印发实施《大连市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完成中心城区声环境功能区划调整,启动噪声地图应用试点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保持行政村覆盖率100%,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130个。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碧流河水库、湖里河入选第一批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老虎滩湾和星海湾通过省级美丽海湾评审,参选国家美丽海湾优秀案例评议。

向“绿”而兴 监测猛禽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
2024年,我市绿水青山间,野生动物生机勃勃,生态环境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

2024年7月,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我市用4年时间完成了一般申遗项目需要8年左右才能完成的任务,这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不懈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奋斗成果和最生动的实践。

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提名地总面积约1909.35公顷,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全球突出价值。其中,老铁山为迁徙猛禽提供了足量的食物和渤海海峡最短飞越路线,是全球久负盛名的猛禽迁徙中转聚集地,被誉为“鸟栈”。每年秋季有数十万只猛禽经此迁徙,跨越渤海海峡,或沿渤海海岸线南迁。蛇岛是近2万条蛇岛蝮(中国特有种)的唯一栖息地,蛇岛蝮仅以每年春秋迁徙经过蛇岛的小型雀形目鸟类为食,构成了特殊的岛屿生态系统。同时,蛇岛也是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IUCN红色名录易危物种黄嘴白鹭为代表的珍稀水鸟繁殖地。

2024年老铁山猛禽监测已于2024年11月17日收官,有效监测天数达86天,共监测到30个“千猛日”。据统计,2024年监测猛禽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达到30种111610只,是中国大陆第一个“10万猛”监测地。

老铁山地区自古以来有捕鸟、贩鸟、食鸟的传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捕鸟还是专门工种,在生产队计算工分。1980年成立保护区后,保护人员付出巨大心血,采取多种手段,使得偷猎野生鸟类现象逐年递减,至2022年,老铁山保护区内首次鸟网清零。如今,保护鸟类、爱护自然已经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世界自然遗产是一个地区自然资源价值的顶级品牌,具有全球价值的至高荣誉。申遗成功,“家底”变成“焦点”,具有标志性意义,这将促使我市进一步系统性保护湿地、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等宝贵资源,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同时将进一步加强保护和管理。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走上世界大舞台,成为全人类共同呵护的瑰宝,将大大提升大连在全国、全世界范围的知名度、美誉度。

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大连昂扬向前,步伐坚定。我市将全面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推进美丽大连建设,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厚植大连“两先区”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擦亮大连“绿色名片”,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大连新图景。



来源:大连日报

图片:雪林

审核:王旅东

校对:吴毅


大连生态环境
大连市生态环境局官方宣传教育平台。反映或投诉环境污染问题,请拨打12345。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