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生猪养殖行业走出周期低谷,猪价上涨叠加成本下降,使得养殖企业从全面亏损转为普遍盈利。
不同于上一轮景气周期“大干快上”的行业氛围,近月来虽然猪价冲至高位,但养殖端产能布局趋于谨慎,二次育肥群体不断扩容,市场格局也正发生深刻转变。
进入2024年,随着养殖盈利提升,大型养殖场产能陆续恢复,且增速较快;而由于中小散户前期亏损严重,长线补栏心态减弱,多进行短线操作,由此来看,后续产能或逐渐向规模养殖集团高度集中。
上一轮周期低谷,受猪价持续低迷影响,生猪行业降本增效呼声高过以往。如今周期反转,企业普遍盈利,但内卷让行业对降本的关注依然持续。
当前齐聚了资源和产能优势的龙头企业,正引领着生猪养殖成本下移。今年牧原股份目标成本是降至13元/公斤下方,温氏股份成本均值也已来到14元/公斤以下。但降本的目标远未止步于此。
“今年8月份牧原的养殖平均成本在13.7元/公斤,这一数值和欧洲国家相比差异很大。行业未来要继续对标国际优秀养猪水平,牧原阶段性设立的是11元/公斤的成本目标。”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提出,在基因层面,目前技术已经可以达到胎产活仔数17头至18头,日增重1400克。但国内的实际生产中,胎产活仔数大概只有13头,日增重800克左右。这背后是环境影响了基因的表达,行业去环境偏差的空间很大。因此牧原围绕环境偏差进行优化。例如智能饲喂系统来管理和优化猪只饲养过程,减少人猪接触,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预防疾病传播、精准闭环管理等。
除了在养殖技术层面的投入,秦英林还认为,要想达到11块的成本,不仅要把猪养好,还要把地种好,缩小中国的饲料成本和欧洲国家的成本差异。
除了此前已与西湖大学合作成功推动的低豆日粮技术等外,秦英林透露,牧原已尝试种植1200亩高产大豆,产量远远超过了我国亩产平均数150公斤。
对于降本,温氏股份总裁黎少松也认为,“是行业热门话题,也是永恒话题。”
他表示,对比国际上一些优秀生猪养殖企业,目前我国企业的成本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不过对于如何降本,他认为此前行业普遍推崇的规模降本,并不一定能起到实际作用。
“目前国内生猪养殖行业头部20家企业的产量已经逼近两亿头,大家都希望通过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但这背后还应该有一个适度规模的概念。规模应该和企业自身管理能力和资金实力匹配。过度追求规模,并不一定能降本。”他说。
唐人神董事长陶一山也在发言中提及,因为老百姓追求的是更安全的食品和更低的价格,所以降成本永远是行业的一个方向。除此之外,他认为行业应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做好高端育种,生产出更优质的肉产品。
推动降本的过程中,生猪养殖行业已清晰认识到:想把猪养好已步步离不开智能化,避不开数字化。近年来,以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为代表的养殖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了一系列适用于行业的新产品、新技术。
黎少松在谈话中提及,就像养殖企业育种需要较长周期和足够的战略耐心一样,数智化是养殖行业的未来,但也需要非常大的投入和耐心。相信在行业不断投入下,未来中国猪企的养殖成绩,也可以比肩国际先进水平。
广西扬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委副总裁张从林也表示,智能化养殖模式在行业铺开后,对人力的依赖程度将大幅降低。同时通过运用智能化设备改善养殖环境,未来生猪养殖成本有望获得显著优化。科技助力下,龙头企业未来三至五年便有望实现11元/公斤的成本目标。
“疾病是影响基因表达的最大障碍。牧原建设的天网工程,就是为了抵御151种病毒、181种细菌和27种寄生虫,构建高健康猪群。”秦英林称,目前牧原已实现利用智能巡检设备进行环境检查监测、体温管理、猪群咳嗽管家、腹泻和猪只姿态等。利用智能化手段,养殖人员可以提前探知猪群状况,对病情提前干预治疗,大大降低疫病带来的成本损失。
牧原股份当前在数智化方面的投入完善,已覆盖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未来牧原希望能够依靠数字物联网达成人与机器交互。例如饲料厂从加工到饲喂均通过机器实现,人力在其中仅起到维护作用。
大型养殖集团在科技、环境、规模方面不断投入,成本优势与中小养殖企业不断拉大。
我们与中小养殖户沟通也了解到,在防疫形势依然严峻的当下,散户自繁自养成本已高于二次育肥,这也成为本轮景气周期下母猪存栏量一直未有大规模扩充的原因。
“2024年以来,养殖盈利恢复,大型规模场对后市行情信心充足,且在饲料价格相对低位的情况下,补产能速度较快;而从中型养殖场角度来讲,考虑到养殖设施及人力成本、猪病零星散发或导致存栏受损,以及对长线行情的不确定性,2024年中型养殖场减少了长线预期操作——补栏能繁母猪,多选择二次育肥及仔猪补栏等短线操作。”卓创资讯生猪行业高级分析师容志发称,一方面,二次育肥可以减少养殖周期过长带来的高成本,另一方面,短线补栏对应的出栏时段更加灵活,同时亦可以避免长期育肥过程中猪病复发带来的风险。
容志发认为,由于2023年猪价长期低位运行,中小规模场及散户退市现象明显,不过受益于养殖技术的提升,大场产能去化程度不大。进入2024年,随着养殖盈利提升,大型养殖场产能陆续恢复,且增速较快;而由于中小散户前期亏损严重,长线补栏心态减弱,多进行短线操作,由此来看,后续产能或逐渐向规模养殖集团高度集中。
从短线来看,当前中小养殖场及散户多进行仔猪补栏及二次育肥操作,养殖模式也在不断调整,由长周期二育过多到短周期二育(在猪价上行时段,补栏100—120公斤的生猪猪源,育肥0.5—2个月后出栏),投机性更强,对市场短时供应或造成一定冲击,尤其是节假日及需求旺季时段,或导致猪源供应短时增量明显,反而影响常规猪价涨幅。
来源:证券时报。
最新猪价(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