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汉书下酒
近些日子,乍暖向寒,正式进入冬天。淹没于近200年的历史尘埃的永嘉华严砚,突然沸沸扬扬起来。一位从事收藏的老朋友家里有些古砚,其中可能有宋代的华严。
前天下午,我们如约而去。温州城区中心的静谧悠然之地,高楼上宽敞居室中,绝不一般,一股古拙宁静的书卷味扑面而来。传统的博古架上,陈列着精美的古董,有瓯窑、青铜等器物,书柜上满满地挤满了专业的书籍,摆放在书桌上的十几方宋砚,拉直了我们的目光。 随着一方方宋砚摆放在眼前,我一边忙着对每件宋砚拍照、画草图、记录尺寸,一边听主人与高兄的对话,一些关于宋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及宋砚的大概型制、材质特点。 宋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的制砚工艺己非常成熟。宋砚不仅是当时文人墨客的日常用品,更是艺术品和收藏品,以其卓越的材质、精美的纹理、成熟的工艺、丰富的图饰,成为了中国砚文化中的瑰宝。许多宋砚作品至今仍被视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宋砚的最大特点是外形轮廓朴素大方,实用、雅观,主要样式以抄手砚(太史砚)为主。纵观这十几方宋砚,除了一方马蹄砚外,基本上都是小巧的抄手砚。而且镌文和纹饰也不多见,倒也是体现了石砚实用又耐玩赏的一种宋朝时尚文化,同时也满足了寒门子弟和普通百姓的实际需求。从这十几方宋砚中,可以解读出当时社会不同阶层所使用的砚台制式、规格,看出社会等级制度。这些以线造型、以型写神、似直非直、似圆非圆、似平非平、方圆结合、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实用美学思想,处处承载了宋人理学思想与智慧,宋砚之妙就妙于此呀。 而真正让人震撼的是最后二方抄手砚,在继承了唐代的簸箕砚、凤型砚等元素,又承载了宋文化的精髓,简洁大气又非常实用。更为主要的是这二方抄手砚(太史砚),石材竞是永嘉华严石,真是“一砚千年”。 宋砚实物《凤字抄手宋砚(太史砚)》,材质华严石
宋砚实物《凤字抄手宋砚(太史砚)》,材质华严石
华严石制砚,最早记载见于东晋,深得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青睐。北宋时,也深入大书法家米芾之法眼,在他所著的《砚史》中,记录了当时二十四种名砚。他说论石当以“发墨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次之”,因此,按照发墨效果,将永嘉华严砚位列第三,置端砚之前。曰:“温州华严尼寺岩石,石理,向日视之,如方城石,磨墨不热,无泡,发墨生光,如漆如油,有艳不渗,色赤而多有白沙点。为砚,则避磨墨处。比方城差慢,难崭而易磨。亦有白点,点处有玉性,扣之声平无韵” 。对华严石的特征描述最为清晰的是北宋藏石名家,绍兴人杜绾。在他所著的中国第一部赏石论著《云林石谱》中写道:“温州华严石,出川水中,一种色黄,一种黄而斑黑,一种色紫。石理有横纹,微粗,扣之无声,稍润。土人镌治为方圆器,紫者亦堪为砚,颇发墨” 。 这二方凤字抄手宋砚(太史砚),虽然形制简单,但石理还是米芾所说的:“色赤而多有白沙点”,与杜绾所说的“紫者亦堪为砚”,对照看,特征明显。二方石砚基本完整,底部有明显的制作凿刻痕迹,一方为灰黄褐色,间有细微的暗紫色纹理,石质略粗,长12.7公分,前部8公分,后部7.2公分,厚度2公分。另一方为酱褐色和青黑色斑纹,石质较细腻,多细微灰白斑点,长12公分,前部7.2公分,后部6.5公分,厚度2公分。砚台作为文化载体,虽屈居文房四宝之未,但因其实用性、装饰性之强,因而仍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这二方宋砚,应该是瓯越文明的印记,也是文化自信的源泉,为我们研究挖掘永嘉华严砚文化和华严砚的发展历史提供了宝贵史料。华严石原石
华严石(机雕)砚台
【阅读原文】,预订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