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沈阳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至1946年,沈阳曾有苏军、中共、国民党交替管理。以下这组图片,反映了当时的城市面貌——
1945年9月15日,为研究解决日本对同盟国战后的赔偿问题,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总统任命埃德温·鲍莱(Edwin W. Pauley)作为特使和同盟国赔偿委员会的美方首席代表,组织开始制定对日战争善后赔偿相关方案。图为美国代表团人员在沈阳火车站
沈阳火车站广场,中间纪念碑为苏联红军刚刚修建,纪念碑上方为苏军坦克
日本占领期间,在中山广场中心修建纪念碑纪念日俄战争阵亡人员。1945年日本战败后,国民政府将纪念碑改建,并书写上“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统一第一建设第一”等标语。
沈阳中山广场等客的人力车夫
沈阳市街头的行人
据说,太原街当年有黑市存在。普通人民为获得生活必要物资,需要通过黑市交易才能获得。
北陵公园里游人
沈阳作为东北交通枢纽,是多条铁路线路的交汇点。当年,沈阳周边紧急修复的铁路的工人
日伪在奉天设立的煤氢技术研究所,战后,厂内设备已经被苏军全部拆除。
当时,人们戏称苏军实行的是“敲开并运走”的政策,苏军将大量厂房外墙砸开一个门洞后,把内部的机械设备全部打包运走。
伪满时期,沈阳地区设立了多所橡胶工厂,较为知名的有福助产业株式会社(1938年由日本福助、藤仓两公司共同投资设立,日本战败后,改为沈阳第四橡胶厂),当时,福助产业株式会社厂房,厂内设备已经被苏军全部拆除。
1935年11月20日,由日本三菱财阀出资300万元,成立了满洲三菱机器株式会社,它主要接受满洲飞机制造株式会社(“满飞”)、奉天造兵所(原东三省兵工厂)等企业的订货,按需生产军工武器、锅炉、内燃机、电动机、变压器、发条等产品。
然而,当这群人出现之前,工厂早已被苏军划拉一空——
经统计,苏军共计拆除三菱机器株式会社90%的机械、仪表和各类工具,共计装载了160个火车皮,运往赤塔、伯力、海参崴和伊尔库茨克等地。
(参考“低雾空间”部分资料,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