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孤独
科技无法填补的空白
才明白这个中滋味。
直到自己也成了书中所谓的异乡人,
过去只能想像这种心情却无法体会,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异乡人的节日孤单
拜科技之赐,即便在国外生活与国内亲友的联系也无障碍,让你彷佛没有离开过,但感觉孤单却几乎是每个旅居海外的人都曾有过的共同经验,尤其每到节日的时候,这引起我的好奇,于是我决定来调查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随着世界上因为孤独衍生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国际社会这几年已经开始注意孤独这件事,并将之列为公共卫生问题来解决。
在谈异乡人的孤独之前,我们要先谈谈「孤独」与心理健康这件事。
而提到孤独(loneliness)就不得不提到一生致力于研究孤独的神经学家John Cacioppo,他聚焦于驱动人类互动的神经、激素和遗传学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大脑、行为和健康。
研究指出孤独其实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人类必须依靠群居来增加生存机会,因此孤独就和饥饿、口渴一样是种生存讯号,提醒我们需要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连结。
长期孤独的人会导致压力激素上升,使身体更容易发炎,影响大脑和其他生理功能,而另一项研究指出孤独会使人摄入更多的脂肪,引发肥胖等心血管疾病。
事实上人类透过摄取高热量的食物来抚慰心灵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毕竟在受到挫折和伤害后,买杯珍珠奶茶和一桶冰淇淋压压惊,都是我们缓解苦闷的方式,但这点在孤独的人身上却可能种长期的生活模式。
孤独对身心健康的危害
好,我们现在知道孤独跟抽烟喝酒一样对身心有害(事实上孤独的人也更容易透过烟酒来排解孤独)那我们该怎么定义「孤独」?换句话说,我不确定要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正在孤独中啊?我该怎么判断?
人本心理学家Carl Rogers认为孤独感是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对亲密关系的恐惧,不被理解和尊重的感受。
而孤独与主观感受有关,也就是说当你「感觉孤立」时就是一个警讯,一项针对6000个美国人的研究报告指出,对家庭生活、社交不满意的人更容易感到孤独。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满意自己的社交圈,就会有孤独的风险。
还有孤独感既然是种主观感受,那么就跟有多少朋友围绕在你身边无关,一切都是依着你本人的感觉为主。
即使一个人吃拉面、看电影、进手术房(国际孤独量表最高等级),但你觉得内心充满幸福和被支持,那就不是孤独。反之,即便周围总是有人陪伴,但你仍觉得不被接纳和理解,就会感到孤独。
我孤独吗?
Rogers认为孤独的状态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未能真正实践自我」的孤独,另一种是「缺乏与外界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前者通常是因为有条件的爱所产生,为了得到他人的关注,所以我们不断忽略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想法,真正的自我没有得到发展,于是在内心与自己产生了一种距离感,由内而外,感到孤独。
这部分在异乡游子身上不算少见,尤其是由父母送出国的留学生,因为是遵从父母之命到国外生活,他们孤独感会伴随着自我认同的议题出现。
另一种则是在国外因为现实问题而无法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比如说你因为语言、学历或签证的关系,只能从事服务业,但你的内心其实想成为一个艺术家或作家,这也会使人在国外感到越来越孤独。
缺乏与外界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所产生的孤独,因为主要并非缺乏社交能力才无法与外界交流,而是因为「无法接受真正的自己或对自身感到自卑」导致的交流障碍。
这种孤独会使人产生一种透明的屏障,我听许多留学生说过这种类似玻璃和膜的感受,使他们逐渐无法与人进行深度的交流,很像是进入一种保护模式,只能关注自己的痛苦和焦虑。
异乡游子、打工人的孤独
看完了成因,就得回到如何解决孤独这件事。一般来说大家都会想到去社交、多接触人就解决了,但现在看起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孤独感不是孤单,而是人们进入了一种保护模式,这个模式里似乎会倾向让他们以更排斥、保守的方式与人群互动,这往往会是一个负面循环。
真正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重新教他们如何与人交流,如何解读他人的意思、眼神与姿势,以及还有哪些不同与人交流的形式。孤独的人会逐渐失去社交能力,主因是为了保护自己。
解决孤独的办法
后记
我认为孤独感并非一朝一夕就发生的,刚开始真的就只是觉得有点不快乐、闷闷的,而那种感觉像乌云聚拢一样,直到把你的整片蓝天给遮住。
我在想如果在乌云还没有把人的心给蒙上之前,能有人关心他们一下,即使是几句日常的问候或祝福,也会像秋天凉爽的风,把他们的心中的黑云吹散,露出皎洁的明月。
所以,赶快拿起电话打给远在他乡的好友和亲人,告诉他们,你不孤单,我们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