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之死
卢力华
关于屈原的死因,主要有三种说法。
1.屈原以身殉国说。
2.持这一观点的,以清代大思想家王夫之和现代名人郭沫若为代表。此说主要是以《哀郢》为依据,认为诗人哀叹楚国都城郢都陷落,致使人民流离失所,感到楚国早晚要灭亡。因不忍亲眼目睹国家的灭亡,最后在悲愤中投江殉国郭沫若在《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一文中写道:“屈原的自杀,事实上是殉国难。”
2.屈原以死谏王说。
坚持此说的人,以屈原《离骚》诗中“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为依据。彭咸是殷朝时期有名的贤人,正直的士大夫,他曾苦心劝谏国君,但国君却没有听他的建议,最后彭咸在悲愤中投水而死。屈原满怀救国的大志,却遭遇流放,报国无门,绝望中的屈原决心以死来震醒昏君,像彭咸那样“尸谏”。
3.屈原死于谋杀说。
持此观点的人以屈原的《湘夫人》为依据。此说认为“湘夫人”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屈原心仪于她,二人的暖昧关系被楚怀王得知,于是找个政治理由放逐了屈原,并最终派人将他谋杀。此说显然误会了屈原,也贬低屈原。
另外,余秋雨则认为屈原“有对现实的悲愤,但也有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皈服。在弥漫着巫风神话传统的山水间,投江是一种凄美的祭祀仪式。”是从心灵深处萌发出的一种回归自然的追寻,在“诗意地栖居”的栖息地,他得到了永恒。
以上各种说法,都力图以屈原一生中的某个阶段或某个作品作为依据进行探究,忽略了屈原的毕生追求。
屈原(约前340年~前278年),他出生时距离秦国任用商鞅进行第一次变法(前356)才过去十余年。商鞅第一次变法就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鞅第二次变法(前350),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秦国的崛起,无疑对楚国构成巨大的压力。
楚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吴起变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虽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对楚国的发展影响深远,楚国终于成为雄踞大江南北的泱泱大国,足以与秦国抗衡。
屈原出生于贵族家庭,少年时受到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他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他借鉴秦国经验,结合儒家思想,从事变法改革,制订并出台各种法令,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有了楚怀王的信任和支持,屈原感到实现美政理想大有希望。
屈原的变法还吸取了儒家的思想,倡导“廉政”、“在德者在位”、“恤民”、“举贤授能”,主张大一统,反对秦国的暴力征伐,因而具有明显儒家色彩。与商鞅的变法相比,屈原变法兼具“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特点。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就是要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致百姓于康乐之境。这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构想。屈原的美政理想不仅超越了楚国,也超越了时代。这正是他的变法虽然失败,却能够被历史记住,被人民记住的原因。
在当时背景下,美政的推行需要怀王的支持,需要“铁腕”的力量。在贵族群起反对、楚怀王立场动摇的情况下,他的变法改革虽然使楚国的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但面对旧贵族的谗言和围攻,推行不易就在所难免。
公元前314年,与屈原同朝为官的上官大夫,本来就嫉妒屈原的才能。他看到怀王任用屈原制定宪令,就想把屈原辛辛苦苦弄出的法令据为己有,向怀王邀功,遭到屈原的拒绝。为了得到怀王的宠信,他就向怀王进谗言,污蔑屈原为人,说他到处炫耀,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够完成制定宪令的重任。怀王听了怒火中烧,逐渐疏远屈原。司马迁对此的记述极为传神: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失去楚怀王的信任和支持,屈原的“美政”理想就此搁浅。他被罢黜左徒之官,降为三闾大夫。
秦楚丹阳之战,使楚国吃了大亏。楚怀王重新启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重新缔结两国新的联盟。可是楚怀王出尔反尔,放弃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贪而信张仪,遂绝齐”。被张仪欺骗后,楚国贸然出兵伐秦,遭到魏国暗算,“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次年,秦国割让汉中之地求和,怀王再次被张仪所骗,不但没有得到汉中之地,还放走了张仪。
屈原出使齐国刚刚回到楚国,立即劝谏怀王:“为什么不杀掉张仪?”怀王后悔,派人追张仪却没有追到。
怀王为奸佞所蒙蔽,始终不能坚定地“联齐抗秦”,甚至将屈原流放到汉北。“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楚怀王又不听屈原等人劝说,被秦昭襄王骗去秦国,最后客死咸阳。楚怀王之死,使屈原的美政理想蒙上严重的阴影。
楚顷襄王即位,嫉恨屈原的子兰、上官大夫得到重用,屈原的处境更加艰难。秦、楚绝交之后,屈原反而被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
至此,屈原当然明白,他苦苦追求的美政理想恐成泡影。
此后,“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楚国国势迅速衰弱。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入楚都郢城,烧毁了楚王族的夷陵,顷襄王迁都于陈。
被流放到南方荒僻地区的屈原,闻讯极度苦闷,濒于绝望。实现美政理想的依托——楚国,已经国将不国了。
他的美政理想已成泡影。
屈原深知,他之所以被放逐,就是因为“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也坚信,“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因此,他“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于是,纵身一跃,以自己的清白之身,来殉了他所终身追求的理想。
“哀莫大于心死!”美政理想终成泡影,屈原毕生的追求幻灭了。奸佞误国,楚国已经不复强大了。他因热爱楚国而追求美政理想,希望能够创造一个君明臣贤、修明法度、百姓康乐的净土。他的爱国情怀,催生了他追求美政的理想,促成了他直言敢谏品格。
屈原虽死,精神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