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行不一的傅山!

文化   2024-09-28 15:00   江苏  

就傅山有关书法的“四宁四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之言,近四百年来解读颇多,如书学核心主张论、创作原则论、艺术追求论等不一而足。笔者也凑个热闹,谈谈傅山其人其言与其书。


傅山(1607-1684)的人生当分为前后两期,转折点为明清易代的1644年。笔者认为,生活于易代前后的傅山,嘴上虽有“四宁四毋”的愿景,笔下却惯于“不宁不毋”地率意书写。何以见得?陋见如下。


一、人生前期的傅山及其书法代表作示例


前期的傅山家境优渥,衣食无忧,在晚明那37年他潜心博学于翰墨、医术及道教等等诸科学问,且博闻强记。至于书法,他幼学之龄就临帖颇多:“吾八九岁即临元常,不似。少长,如黄庭、曹娥、乐毅论、东方赞、十三行洛神,下及破邪,无所不临,而无一近似者。”(见傅山《散论》)由“无一近似者”可知,他学书虽早、临帖虽多,但因天性不羁之故,笔下得前贤真传者近似于无。但他长年无拘无束地书写致笔感极佳,又阅帖无数而得法书之潜移默化,使其书法于成年后显呈另类个性——似乎与晚明公安派文学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不谋而合。


图1▲上兰五龙祠场圃记碑

(原碑下落不明


1639年,32岁的傅山在上兰村五龙祠内的虹巢书斋研读时,曾将自家邻祠的二亩地赠予五龙祠作打场晒粮之用。翌年,祠主请傅山作《上兰五龙祠场圃记》,并勒石嵌于祠内墙上,成就了傅山书法生涯的第一块里程碑。(见图1)


号称“中国傅山研究第一人”、山西耄耋翁常清文先生,对傅山这件存世最早的行草书代表作有此评价:每一字每一笔都“润秀圆转,尚属正脉”,非常流利潇洒。而从此碑杂有行草篆隶诸体看来,笔者认为傅山作书率意而为,主体风格流美。


二、人生后期的傅山及其书法代表作示例


由于1644年清军入关完胜朱明,历史进入清朝顺治元年,傅山人生余下的大半岁月无奈地转入憋屈的后期。37岁始,他因不识时务、屡次拒仕于满清朝廷而致家道中落,每况愈下。于是,精于妇科医术的傅山,在悬壶之余常以鬻字维持生计。身为明代遗民,傅山人在清而心在明,羞于苟活,既有出家为道避世、着朱袍以怀旧朝的执念,还有屡次称病避仕新朝的决绝,更有天命之龄《作字示儿孙》,以谄媚偷生于宋元易代前后的大宋皇族后裔赵孟頫为例,借“四宁四毋”训诫儿孙之名,示君子之气节。他勤于书法,后期有两件属代表作之列。 

图2▲五峰山草书碑

现存于山西寿阳五峰山龙泉寺


其一是狂草书《五峰山草书碑》(见图2),内容为论草书诗。《光明日报》2016年04月22日16版刊有山西书协副主席熊晋的《傅山狂草的审美理想》一文,开篇即说此碑是研究傅山的不可不讲之作;太原傅山研究会顾问、著名学者林鹏从傅山的《霜红龛集》卷七中,考证出《五峰山草书碑》碑文于傅山寿满古稀之年(亦即“四宁四毋”言出之后),写作灵感因“故事”而触发:傅山某次骑驴坠于五峰山一洞,见洞中藏有诸多草字碑碣,遂于归家后挥毫撰就论草书诗一轴。诗中言及他饮酒小睡后复观自己前日所书,对笔下环绕纠缠、盘龙跃虎般的线条洋洋自得。于今研读此拓片线条环绕纠缠的形质、盘龙跃虎的结体和密不透风的章法能看出,其独特风格形成已久并世人皆誉。 

图3▲《晋公千古一快》四条屏(山西晋祠博物馆藏)


其二是书于傅山生命末年(1684)的《晋公千古一快》四条屏(见图3)。笔者猜其因年老体病、转腕运笔有欠灵活之故,此作线条形质、气势与气息明显不如从前;章法布局也不符常规,除第一、二屏布局正常外,后两屏因字数、列数不均衡而失谐严重,尤其是末屏将款识文字“七十八翁傅真山书”写入正文凑数,书毕后的过分稀疏与第三屏的过于拥挤有呈乱象。但此作能说明重要的一点:即直到傅山的终年,其书法的惯常风格至死不渝。


三、关于“四宁四毋”与傅山的言行不一


若问傅山言行不一之论据何在?请往下看。


一是看“宁……毋……”句式所示的本义。此句式属语法学中的取舍复句,适用于特殊背景和语境。而在实际“操作”时,经“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深思熟虑后,绝大多数当事人都取轻而舍重。具体到“四宁四毋”说来,也属傅山于特殊背景和语境下因义愤而出的偏激之言,其本义唯自鸣气节、寄望子孙做有风骨之人的愿景而已,并非指导创作的“××说”“××论”等书法学理论体系。


二是对照“四宁四毋”看傅山书法的惯常风格。从傅山23岁喜得长子傅眉数来,傅眉的弄璋或弄瓦之喜应在其父45岁左右;到璋(男)瓦(女)之孙能执笔习字时,傅山或已岁至天命;掐指一算,“四宁四毋”的出言时间约在傅山50岁前后。他儿孙笔下是否遵前辈之命写得拙丑支离等不得而知,但从上文所示的傅山人生前后两期的三例代表作、及其“四宁四毋”言出前后笔下流出的海量遗作看,拙丑支离直率者一成不到,超九成均属古今“山粉”们嘉许褒扬的“润秀圆转,流利潇洒,超逸洒脱”之作;而对这些作品,笔者的率直评价是:润秀中见巧媚,流利中见轻滑,圆转中见蛮缠——有鉴于此,“言行不一的傅山”被坐实了。


总而言之,“山粉”们的嘉许褒扬也好,笔者的直言解读也罢,都说明傅山没按自己所期愿的“四宁四毋”之套路“出牌”,他自己都不待见拙丑支离等。因此,当下书家们再别将“四宁四毋”这一时偏激之言奉为普遍而永恒的真理、凡书必写拙丑与支离等(若非要写则请适度而为,可别写得过于刺眼和扎心),否则,步入展馆——半厅拙丑迎面来,满目尽见“唐氏儿”。


作者:邹志生(号慕竹),武汉轻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导;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翰墨薪传工程”(湖北站)暨教育部“国培计划”(新疆、安徽站)全国中小学书法师资培训特约主讲教师。2017年受邀入武汉电视台“全国名牌栏目·问津国学”中国书法史专题组,主讲《源流拾贝说隶书》(上中下三集滚动播出)。出版著作17部,其中《书法教程》被教育部遴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书学论文之一曾获中国书协主办、《中国书法》承办的“当代书法审美特征研究征文”活动优秀论文奖,并在《中国书法》刊发;之二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2008’中国书法金陵论坛”并作重点发言。


E N D -


大美书画◎授权发布

                  


您的“ ”和在看 ”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大美书画
关注大美,用书画点亮心灵的天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