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沈两地合作开出“一路繁花” 沈阳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栋察楼市早报(1.24)

楼市   2025-01-24 07:06   辽宁  

NEWS

栋察早报 内容提要

招商▶ 京沈两地合作开出“一路繁花”

数据▶ 沈阳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

关注▶ “多语种会客机制”助力外商企业落地生根

聚焦▶ 沈阳和平区首家街道商会揭牌成立

商业▶ 700多款优质产品亮相沈阳供销年货市集



京沈两地合作开出“一路繁花”

1月22日,一场关于京沈合作的大会——沈阳·中关村京沈协同创新合作交流活动在铁西区召开。会上,16个科技创新项目分别签约,多个创新服务平台揭牌成立,为京沈两地交流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京沈对口合作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京沈对口合作全面启动以来,沈阳市坚持以产业合作为引领、以平台共建为支撑、以高科技企业培育为重点、以健全合作机制为保障,京沈两市聚焦重点领域,有力有序推进,合作成果不断涌现,合作氛围日益浓厚,形成了政府大力搭台、社会广泛参与、市场高效运作的良好局面。

——以产业合作为引领抓实一批重点项目。积极开展对京招商引资,强化市场、项目和技术有效对接,推进落实北京中宏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联东U谷·和平未来智造谷产业园等一批项目,京沈对口合作产业项目530余个,永乐西芹、辽育白牛等30余种沈阳特色农产品进入北京市场,清华大学、首农集团、首旅集团等均与沈阳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为京沈两市更优配置优势资源,有力推动了沈阳市产业转型升级。

——以平台载体建设为支撑做大一批产业园区。创新以北京“软”投入为沈阳“硬”产业赋能的产业园区共建新模式。中关村沈阳科技园形成了“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的产业格局,签约企业280家、链接两地科技服务机构60余家,被国家发改委评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项目。

——以干部交流为桥梁引进一批优质人才。聚焦北京高端智力人才富集的优势,吸引一批北京高校学子、专家团队等高端人才参与沈阳创业创新,助推沈阳“盛京人才”战略取得实效。两市互派七批163名挂职干部积极开展对接,成为京沈合作的重要桥梁纽带;“京沈人才专列”正式开通,有效畅通了北京市专家学者周末来沈“送智输才”渠道,吸引200名“双一流”高校博士乘坐兴沈人才专列来沈交流对接,为沈阳培养优质干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以公共资源共享为抓手夯实一批民生工程。充分利用北京市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外溢效应明显的优势,推进重点医院、高校等开展合作。皇姑区岐山一校、皇姑区珠江五校等3所小学与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北京芳草地小学等3所小学缔结为友好学校;沈阳市属医院与北京肿瘤医院等15家医疗机构签约合作,开展远程会诊2000余例;东北大学、沈阳医学院等与北京多所院校达成合作意向,有力促进了京沈优质公共资源共享,推动了沈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来源:沈阳日报)

沈阳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

1月20日,沈阳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沈阳市2024年经济数据”新闻发布会上宣布,2024年沈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027.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地区生产总值创造历史新高,是全市人民奋斗的结果,也离不开三大产业的主动作为。

近年来,沈阳深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具有沈阳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有力地支持了沈阳地区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

工业经济转型持续深化。10个重点产业集群规模突破万亿,千亿级产业集群达到5个。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9.6%和45.9%,“4+8”未来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纵深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成为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数据标注基地试点城市,新培育智能工厂23个,高端装备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40%以上。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四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总数617户,增长28.5%,人工智能算力突破600P。推动15个头部企业配套园区和30个重点特色工业园区满园扩园,全市重点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达到45%。

服务业发展提质升级。金融业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绿色、普惠小微企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3%、19.1%和43%。获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公路、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分别增长5.6%和12.3%。信息服务业持续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0.4%和12.3%。文体旅融合发展,“沈水之阳,我心向往”等城市IP全面叫响,开展“2024爱沈阳”等文体旅活动1500余场,高质量举办首届中国(沈阳)喜剧电影周,接待游客首次突破2亿人次。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3%。104.2万亩国债支持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加快建设,实施保护性耕作341.7万亩,有效应对73年来最强降雨,粮食产量80.1亿斤。大力发展富民产业,获批国家设施蔬菜产业集群,稻米、肉鸡等百亿级产业不断壮大,食品产业集群规模达到1100亿元,增长6.8%。(来源:沈阳日报)

“多语种会客机制”助力外商企业落地生根

为不断扩展完善服务内容,推进浑南区政务服务国际化建设,浑南会客厅创新推出“多语种会客机制”,为外商企业在浑南顺利落户提供了坚实助力,成功吸引了众多外资企业的目光。


1月21日,浑南会客厅接到了来自阿联酋的穆斯塔法・什拜尔先生投资设立一家企业的预约申请。接到预约后,浑南会客厅迅速响应,立即组建了专项“帮代办”服务小组,充分发挥“多语种会客”的人才优势,为穆斯塔法・什拜尔先生提供了包括精准翻译、详细材料准备指导、操作流程说明等在内的多项专业服务。

穆斯塔法・什拜尔先生到访会客厅后,仅用2小时便顺利取得了新设企业的营业执照,还领取了浑南区专门为新设立企业准备的企业开办大礼包。他对浑南的办事效率和优质服务表示赞叹,并热情邀请会客厅工作人员一同合影留念,记录下这美好难忘的时刻。

在持续推进浑南区政务服务国际化建设的进程中,浑南会客厅始终保持着高效、优质的服务水准,成为企业与政府之间沟通的优质桥梁。下一步,浑南会客厅将继续深耕政务服务品牌建设,持续优化办事流程,不断提升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吸引更多企业落户浑南。(来源:创新浑南)
沈阳和平区首家街道商会揭牌成立

记者王月宏报道 1月21日,和平区南市场街道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一次理事会召开,标志着和平区首家街道商会正式揭牌成立。

南市场街道办事处主任郭辉介绍,街道专门成立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历时1个月,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联系等形式,与辖区128家重点企业详细沟通,宣传商会宗旨、职能,提高企业知晓度与参与积极性。遵循“广泛发动、注重质量”原则,发展涵盖各行业企业会员30家,涵盖了服务业、商贸业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代表性和行业影响力。

据了解,在3.44平方公里的南市场街道辖区内有企业4000余家,年税收36亿元以上,汇聚众多大型国企如省、市联通、省高速运营、省出版集团,知名上市公司如北方联合、爱尔眼科,诸多“老字号”品牌企业如鹿鸣春、皇城老妈,辖区内商务楼宇14座,如华润时代广场、总统大厦等,更有个体工商户1万余家,如百富源、酷发……会员发展大有可为,未来,商会会员必定会发挥各自行业优势,为商会发展贡献应尽的力量。商会将在凝聚企业力量、服务地方经济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来源:辽沈晚报)
700多款优质产品亮相沈阳供销年货市集

1月21日,沈阳供销年货市集拉开序幕。

此次供销年货市集精心组织了辽沈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参展主体,携带700余款优质产品亮相。从精品粮油、生鲜肉禽、应季果蔬到养生药膳、风味食品等,年货商品一应俱全。

年货市集上共设置了10大主题展区,60余个展位有序陈列。果品直供区汇聚了各式优质果品,产地直供的草莓、苹果、铁皮柿子等节日热销水果新鲜直达沈阳,市民还可线上预购线下提货,尽享产地直供的便捷与实惠。

前来购物的市民和游客可以一边采购心仪的年货,一边现场品尝、先吃为快。“刚煮熟的大米饭,热气腾腾真香啊!”在“盛京厚稻“摊位前,聚集了很多热情的品尝者。据了解,“盛京厚稻”是沈阳市供销社培育的沈阳大米公用品牌。当天的年货大集上,还专门设置了“盛京厚稻”大米直供区,现场展示了当季水稻现磨鲜米的全过程。此外,还有供销孵化品牌“供销社的牛”系列乳制品、“供销社的熟食”等系列产品专区,满足沈城市民春节年货多样化需求。(来源:辽沈晚报)



 编辑|李佳蔚



栋察楼市
让买房变得如此简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