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志图新 | 《大家》出版

教育   2024-11-16 23:59   上海  

2024年,同济大学土木系科迎来110岁生日。

百十薪火相传,前路再启新程。值此继往开来之际,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牵头组织编写《大家——同济大学土木系科院士风采录》,对同济土木系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生动诠释和深刻总结。


扎根大地不离土,培育栋梁参天木。同济大学自1914年开启土木系科教育,始终坚定地“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秉持“兼容并蓄、求实创新”之理念,汇聚学贯中西之大师,做经世致用之学问,育可堪大任之人才。土木系科百十年发展的漫漫长卷,饱含了悠悠岁月厚笃积淀所散发出的熠熠光辉。


励精图治,弦歌不辍。回望110年发展轨迹,同济土木系科的发展与服务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土木科创立之初,效仿德国教育模式,一批批同济青年成为我国早期为数不多的土木专业栋梁人才。抗战期间,系科师生在颠沛流离中薪火相传,辗转多地坚持办学,艰难困苦中,仍坚守平静书桌,传承文脉。新中国成立,同济土木发挥专业所长,满怀热忱投身于新中国建设的滔滔洪流之中。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同济土木集结强大力量,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土木系科创新领军人才和教学科研高地。改革开放以来,李国豪老校长引领同济大学推动“两个转变”,土木系科随之恢复调整,快步前进。随着国家建设发展,同济土木系科这棵参天大树更加枝繁叶茂,同时也建成数个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重大科研平台和教学实践基地。目前,学科整体实力位列国内乃至国际前列,学科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持续巩固、调整、转型、提升,不断积蓄“同济土木”品牌发展新势能。


国之大者,奋力担当。华夏大地,万千广厦、碧波长虹、地下巨龙,处处烙下了同济土木的深深印记。1987年,李国豪老校长力主中国人有能力建造自己的大跨度桥梁,他的学生项海帆致信当时上海市主要领导,最终赢得南浦大桥修造的自主权;1991年,南浦大桥建成通车,开启中国大跨度桥梁自主创新的崭新时代;进入21世纪,孙钧院士团队为攻克港珠澳世纪工程沉管隧道抗震、接头防水等难题注入硬核技术力量;吕西林院士团队参与研发的“上海慧眼”,保障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屹立不摇;李杰院士提出李-陈方程,实现了结构抗灾可靠性设计理论的原始创新;朱合华院士带领团队长期深耕数字地下空间领域;大批同济土木师生校友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等建设,书写了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同济新篇章。


立德树人,桃李天下。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不断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同济土木又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是同济土木长期保持较高学科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随着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经历了“土木工程宽口径人才培养”“注重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创新型、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世界一流人才培养”的发展,这些变迁和提升都在不断契合国家战略布局、社会进步需求和国际发展趋势。百十年来,数万名优秀土木系科青年从同济园走向世界各地,他们中很多人成为国家建设浪潮中的中流砥柱。共有40余位两院院士曾经在同济大学土木系科学习过、工作过或正在工作着,他们蜚声国际学术界和工程界。


百十土木续风华,向新而行赴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围绕“面向未来的土木工程学科发展”这一富于挑战的时代命题,亟待同济土木人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


知史鉴往念前贤,启迪后学著新章。本书记载着百十年来土木系科发展背后的印记与传承,静下心来阅读此书,能触感土木系科发展的温度,也能感受到同济人的坚守与激情。相信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中,在学校全面开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同济土木人定能续写彰显担当、体现价值、诠释追求的新篇章。


方守恩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


节选自《大家——同济大学土木系科院士风采录》序言


《大家——同济大学土木系科院士风采录》

黄雨 周颖 主编

ISBN 978-7-5765-1368-4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于1914年开启育人历程,百十年励精图治,它成为了同济大学办学成就的一面旗帜、一张名片。强大的科技支撑背后,以李国豪等为代表的科学家,为同济土木的创立与发展,为同济大学的建设与腾飞,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共同构成了科学家精神,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同济土木人。


本书以同济土木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的代际传承为主线,整理同济土木德高望重的两院院士的自述、采访等原创性文章,展示院士及其团队工作为主要内容,综合展现出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工作,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文化传承等方方面面的亮点,进而激发读者传承好蕴藏于其中的精神力量。


本书对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少年等了解相关科学家的事迹、思想和自学方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助于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新时代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家国情怀,营造创新文化,凝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磅礴力量。

目录预览

内页预览

左右滑动查看


扫码购书▼



来源: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出版社

编辑:梁雪

同济土木人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官微,推送学院新闻、校园资讯、校友活动,并为校友值年返校提供志愿服务预约,构建校友与学院的联系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