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桥梁、供水、综合管廊、输油管线……这些基础设施是维系城市安全运行的保障,被称为“城市生命线”。
近年来,安徽省聚焦城市安全重点领域,坚持标准先行,创新推进模式,聚力科技赋能,协同联动处置,有序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能级,确保城市安全运行。
从2015年起,合肥市依托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搭建起了城市生命线的“安全屏障”。
科技手段守卫城市安全
合肥包河大道高架桥附近分布着大量居民住宅区和部分政府职能单位,是重要的交通“大动脉”。在这条“大动脉”上,覆盖着数百个传感器。
“你们眼前的这段桥体,是三跨一联,长度100多米,共安装了68个监测传感器,对桥梁的位移、温度、受损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对桥梁结构响应数据的实时感知,并进行分析预警。”11月7日,在包河大道高架桥紫云路路段下,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博士李舒向记者介绍,主跨跨度60米长的包河大道紫云路跨线桥可以监测主梁应变、温度、振动响度及挠度,具备自主判断险情能力,在遇到复杂险情时可以帮助专家、管养部门进行研判。除此之外,他们还选择了风险较大的繁华大道、花园大道、锦绣大道及部分独墩匝道桥进行监测。
除了桥梁专项监测,燃气监测当然也必不可少。同日,记者在合肥市广西路与洞庭湖路交口的一处燃气点位了解到,在该点位井口内,燃气、排水、电力、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同时该点位人员密集,风险隐患较大,因此被评估为较大风险的电力井的监测点。
打开燃气井盖,可看到窨井壁内安装有智能可燃气体探测仪。“通过我们自研的可燃气体监测仪可以对可燃气体浓度灵敏识别,根据窨井类型,周边管线情况,智能判断报警类别。”清华合肥院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侯龙飞介绍,“这种探测仪可以探测出鼻子闻不到的微小泄漏,实现极高精度的额探测。燃气的浓度只要达到1%vol,系统就会提示。”
据了解,该设备可以在10分钟内完成对隐患的甄别,并进行预警。据悉,自可燃气体监测系统运行以来,已预警燃气泄漏事故492起。
合肥已累计处置各类风险预警941起
2013年,合肥市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清华合肥院,打造全国首个公共安全领域产学研用基地。2015年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已完成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项目一期、二期、合肥市高风险区域燃气监测预警项目及四县一市城市生命线全域覆盖。通过“点、线、面”结合,全面覆盖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消防、水环境、综合管廊等8大领域,布设100多种、8.5万套前端监测设备,实时监测137座桥梁、7316公里地下管网,逐步建立起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立体化监测网络。
每天,位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里的安徽省城市生命线智慧监管中心内,工作人员都在时刻关注各类数据变化。燃气、供水、桥梁等设施的监测数据在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更新,借助“红、橙、黄、蓝”四色等级安全风险分布图,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的隐患点清晰可辨。
“合肥不仅是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起源地”,更将这件事做到了全国的No.1。”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袁宏永介绍,“城市生命线中的监测仪器,既要可靠,又要便宜,才能大规模应用,我们突破了卡脖子技术,将研制的仪器价格从数万元控制在百元上下,这就意味着,将来,居民家里、小饭馆里的燃气表都能自带报警器,安全系数得到极大提高。”
目前,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及其孵化企业拥有各类科技产业人才1500余人,建成城市生命线安全、消防安全、激光传感装备、安全新材料等18个实验室。
借助城市生命线工程,合肥市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管理实现了从被动解决到主动防控的转变,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高。
截至今年8月,合肥市已累计处置燃气管网泄漏、供水管网泄漏、内涝积水、桥梁结构损伤等各类风险预警941起,风险排查效率提升70%,事故发生率下降60%。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搭建起了城市生命线的‘安全屏障’。”据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沈国宝介绍,目前,合肥市各类预警事件响应时间平均为7分钟,联合处置时间由过去的24小时以上缩短到1小时。
“安徽经验”已在全国60多个城市推广应用
2021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的意见》,“合肥模式”正式推向全省。
目前,安徽省16个设区市覆盖城市燃气、桥梁、供水、排水防涝等重点领域的城市生命线一期工程已建成运行,二期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应用场景向瓶装液化气、水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拓展和城市全域延伸,基本实现城市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近年来,安徽发挥参加各方作用,有效解决了工程建设、技术支持、资金保障等问题,已实现对近3万公里地下管网及相关区域、325座桥梁的实时监测和重大风险精准布控。建成“1+16”运行平台,形成了“前端感知—专业研判—预警溯源—协同处置”的新型风险防范体系,各类预警事件响应时间平均为7分钟,联合处置时间由过去的24小时以上缩短到1小时。针对影响城市安全的燃气爆炸、供水管网漏失爆管引发路面塌陷等新型隐蔽风险,实施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智能装备研发、工程系统设计、管理模式创新,为城市生命线安全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截至目前,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累计发布并处置三级以上预警1900余起,其中预警燃气管网泄漏690起,城市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70%。
此外,安徽依托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贯通政产学研用金服,建成20余个省部级以上高能级创新平台,先后攻克建筑结构微元火灾探测技术等30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直接孵化“金娃娃”企业16家,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先后孵化生命线产业核心企业20余家,带动集聚产业链企业300余家、产值500亿元,形成了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为牵引的城市安全产业发展态势。
住建部与安徽省合作共建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发展先行示范区,截至目前,城市生命线“安徽经验”已在北京、天津、深圳、成都、西安等全国60多个城市推广应用。(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
关注我们
管网人都在关注的公众号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管网前沿资讯!
欢迎加小编微信咨询
崔希舜:18131671370
加入管网行业微信交流群
在线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