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来源: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李家彪院士团队致力于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研究,推动海洋科技的持续创新与发展,是国内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现面向全球优秀人才,公开招收海底地球动力学以及海洋智能观测技术方向的博士后。
一.研究方向与内容
(一)海底地球动力学
开展大陆边缘与洋中脊深部结构及动力学机制研究
基于先进的数值模拟算法与计算技术,开展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
结合实际海洋调查数据,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与优化
(二)海洋智能观测技术与方法
设计与开发新型海洋智能观测仪器与设备
研究海洋智能观测网络体系架构与数据传输技术
探索基于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算法的海洋观测数据挖掘与分析方法
二.博士后招收要求
(一)基本条件
年龄在35周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独立科研能力。
能够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职人员需保证入站后全时投入科研任务,脱离原工作岗位。
具有良好的英文交流、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专业技能与背景
海底地球动力学方向:
拥有海洋科学、计算数学、物理学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在数值模拟方法方面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熟练掌握至少一种高级编程语言(如Fortran、C++、Python等),具备独立开发复杂数值模拟软件的能力,能够对大规模计算任务进行高效优化。
对海洋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勘探原理有深入理解,有相关领域科研项目参与经历及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相关研究论文者优先考虑。
海洋智能观测技术与方法方向:
获得机械电子、电子信息、通信工程、海洋技术、计算机等相关博士学位,精通嵌入式系统开发、数字信号处理、人工智能算法在海洋观测中的应用。
具备丰富的硬件电路设计与软件开发经验,能够独立完成海洋智能观测仪器的从原理设计到样机制作的全过程。
具备海洋智能观测技术相关项目经验及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过多篇相关领域论文者将更具优势。
(三)博士后待遇
薪酬待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年薪,综合年薪最高可达35万元(含国家和地方补贴),根据个人科研表现和贡献另有绩效奖励。
科研支持:配备专属科研经费,可自由使用研究机构内先进的实验设备与计算资源,并有机会参与国内外重大科研合作项目。
职业发展:出站考核优秀者,优先推荐申请各类人才计划与科研基金,符合条件者可留校(所)任教或担任高级研究职位,享受人才引进优惠政策。
三.申请流程
申请材料:
个人简历,详细介绍个人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科研成果。
博士学位证书扫描件(应届毕业生提供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证明)。
两位同行专家推荐信(推荐人应为正高级职称)。
详细的研究计划书(阐述研究兴趣、研究思路、预期目标与研究计划)。
申请时间与方式:
全年接收申请,无固定截止日期。请将申请材料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luzz@sio.org.cn],邮件主题请注明“博士后申请-[姓名]-[研究方向]”。
四、院士及团队简介
李家彪,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海底科学与海底探测工程技术研究,在我国北极海底深部探测、大陆架划界工程和国际海底圈矿工程中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国家海洋专项、国家战略研究项目等各类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1次,省部级科技成果特等奖4次、一等奖8次。在Nature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7部、专业图集1部、论文集6部,合译海洋法公约著作1部,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8项,主持《海洋调查规范》系列国家标准13项。
丁巍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自然资源部国家级科技创新人才。主要从事大陆边缘和洋盆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在包括极地和中国边缘海区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提出了以南海为代表的封闭式洋盆扩张过程中的“非均一、不对称”的洋脊增生机制。在深部结构如何影响地表过程,岩石圈-水圈中物质和能量如何循环方面提出了新认识,为传统基于超级大陆裂解的板块构造理论增添新科学内涵。多篇论文发表在Nature、Nature G、EPSL、ESR、GRL、JGR-Solid Earth等地学主流期刊,相关成果获2020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1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并入选了2021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十三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七)》。
张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极区冰下洋中脊岩石圈动力学研究,十多次参加国内外极地现场考察并负责冰区地球物理调查。担任国际北冰洋洋中脊联合探测(JASMInE)计划首席助理,打破了国际上高纬密集冰区海底地震阵列探测“不可能”的论断,入选“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国家专项和国家重大工程等,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等刊物发表SCI论文20余篇。现任国际北极绘图计划(IBCAO)委员和海洋学会海底科学分会秘书长。入选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和浙江省特支计划,带领团队获人社部“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
于志腾,副研究员,国家优青获得者,主要从事大洋深部岩石圈动力学的研究,利用地震学的方法研究大洋岩石圈结构、洋中脊微地震的成因机制和深部过程。主持科研项目8项,包括国家优青项目、博新计划、浙江省基金重大项目等。共发表论文20多篇,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EPSL、JGR-SE等地球科学领域主流刊物发表论文13篇。入选浙江省万人青年拔尖人才和自然资源部创新人才工程创新领军人才。
END
加入学术交流群
备注“姓名+单位+ES”
欢
迎
扫码添加小编微信,拉你进入《地球科学》编辑部学术交流群,群内不定期开展答疑会、分享学术研究、学术直播等高质量活动。
往期回顾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地壳生长及深部物质架构研究与问题:以中亚造山带(北疆地区)为例
☞构造地质学
→中条山地区涑水杂岩新太古代烟庄正长花岗岩年龄及成因:对华北克拉通地壳演化的制约
☞地学与健康
☞古生物学
☞沉积和盆地动力学
☞石油地质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球科学》
青年学者论坛回放
→Marize Muniz da Silva|巴西São Francisco地块 Mineiro带后碰撞岩浆作用
→Dionatan Ferri Padilha|巴西南部Dom Feliciano带后碰撞玄粗质和超钾质岩浆作用
→王选策|地球系统中的挥发分和物质循环——对非俯冲带岩浆的新观点
→陈 印|中国北方砂岩型铀成矿作用及其与构造演化和油气藏的联系
→荣 辉|基性岩侵入对铀储层成岩-成矿作用的影响:以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为例
→余文超|贵州遵义下石炭统九架炉组铝土矿物源:来自地球化学与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的证据
→岳 汉|从2021年青海玛多地震到松潘-甘孜块体的长期形变模式
→王 墩|2021年Mw7.4青海玛多地震的震级、地震动场及破裂过程
→邓阳凡|华北东南缘综合地球物理特征及其对徐淮弧形构造带的启示
→谢国治|胶东半岛高Ba-Sr牙山侵入体的成因及其与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关系
→白江昊|长江中下游地区A型花岗岩成因:放射性成因Ca-Nd同位素制约
→柳保军,雷超,郑金云 | 专题十:南海陆缘盆地动力学及其能源效应
→施小清,杨晓帆,戴恒 | 专题十一:地下水环境的刻画与模拟
→Alexander Humphreys ,Johann Hohenegger | 专题十四:热带大型底栖有孔虫
→ 付伟 ,李登峰,李占轲,等 | 专题十五:战略性矿产资源研究与勘查进展
→李博 ,吴琼,李严严 | 专题十八:强震区滑坡崩塌灾害防治技术方法研究
→郑义,虞鹏鹏 | 专题二十一:华南大地构造演化与关键金属成矿
→黄发明,李为乐,谭道远 | 专题二十二:地质灾害风险智能评价
→陈红汉,罗群,李文正,王海学,唐大卿 | 专题二十三:走滑断裂与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