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钻向深海更深处,让“梦想”远航
——宁伏龙教授、姜涛教授带领团队助力“梦想”号建成入列
11月17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东广州正式入列,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关键技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表示热烈祝贺。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梦想”号海试成功并正式入列,标志着我国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是建设海洋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梦想”号钻采系统国际领先,最大钻深可达11000米,具备4种钻探模式和3种取心方式,有望助力全球科学家实现“打穿地壳、进入地球深部”的科学梦想,为我国深海资源勘探、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以及全球科学家开展大洋科学钻探研究提供重大平台支撑。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总长179.8米、宽32.8米,排水量42600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申报立项,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具体组织实施,联合中国船舶集团等多家单位完成设计建造任务。
“梦想”号海试成功并正式入列,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向我校发来感谢信,对学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支持“梦想”号建设表示感谢。
感谢信中指出,我校宁伏龙教授、姜涛教授带领团队,对项目立项论证给予支持和帮助,为“梦想”号研制全球首套智能船载岩心转运系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高质量完成该系统的设计、制造、安装和海试等工作,为“梦想”号顺利建成作出重要贡献。
11月2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颜成义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向学校转交感谢信,并向学校赠送“梦想号”大洋钻探船船模。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宁伏龙教授带领团队主要参与了“梦想”号钻探船部分设计,承担了“梦想”号智能船载岩心转运系统设计、制造、安装和海试工作。宁伏龙教授领衔,我校工程学院、海洋学院、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学院5个学院10余名专家、学生,以及10余个工业界合作伙伴,历经1200多个日夜打拼,攻克了首套智能船载岩心转运系统的4大设计难题,研发了5大类45项关键技术和9套核心装备,建成了全球第一套智能船载岩心转运系统。
“3年多来我们爬了设计、生产和安装调试这三座大山。每一座大山都爬的异常艰难,但我们没有放弃!”宁伏龙表示,“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坚强领导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团队践行地大精神,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深厚的报国情怀为支撑,发扬习近平总书记贺信中的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克服时间紧、经费少、任务重、经验无的多重挑战,最终建成了全球第一套智能船载岩心转运系统。”
姜涛教授曾3次作为乘船科学家参加国际大洋钻探计划,近10年来,他全程参与了“梦想号”论证、设计和建造工作:受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委托,在论证阶段协助制定并明确了大洋钻探船的建造要求;在初步设计阶段,协助中船重工七〇八和七〇一研究所完成了船载实验室设置和岩芯处理流程优化等工作;在建造阶段,作为科学首席参与研发了全球首套智能船载岩心转运系统。
“半个多世纪以来,大洋钻探取得了地球科学领域的诸多重要理论突破,‘梦想’号的建成是科技强国、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姜涛祝贺并感谢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地质科技工作者打造了国之重器、海洋科技航母。“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搭乘我们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洋钻探船,开展地球系统科学原创性科研,实现科学之梦,为人类科技进步贡献中国力量。”
“我们越是把船造好,越不能忘记为了把这条船造出来,给我们提供支持帮助的单位、专家、学者。‘梦想’号的建造是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实施的一个典范,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全国一盘棋、全国大协助的一个典范。”颜成义强调,把这条船建造好,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建造不容易,把这条船运用好,发挥好它应有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不亚于这条船的建造工作。他希望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学校能够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资源共享、项目共研、成果共用,进一步深化合作,创造更多局校合作的典范。
校长李建威感谢中国地质调查局对学校的支持,学校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深度合作取得突出成果,为“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贡献力量。他期待在大洋钻探船的支撑下,我国科技工作者能够做出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原创性的理论成果,希望以海洋科学为代表的地球系统科学科研团队,积极参与大洋钻探重大科技专项,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聚力攻关,打造局校合作新典范,为海洋强国、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校党委书记刘杰对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感谢,对学校专家学者参与“梦想”号建造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他讲到,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发扬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嘱托,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等企事业单位在更广阔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中取得新突破,持续攻关关键技术,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为深海地质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加入学术交流群
备注“姓名+单位+ES”
欢
迎
扫码添加小编微信,拉你进入《地球科学》编辑部学术交流群,群内不定期开展答疑会、分享学术研究、学术直播等高质量活动。
往期回顾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地壳生长及深部物质架构研究与问题:以中亚造山带(北疆地区)为例
☞构造地质学
→中条山地区涑水杂岩新太古代烟庄正长花岗岩年龄及成因:对华北克拉通地壳演化的制约
☞地学与健康
☞古生物学
☞沉积和盆地动力学
☞石油地质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球科学》
青年学者论坛回放
→Marize Muniz da Silva|巴西São Francisco地块 Mineiro带后碰撞岩浆作用
→Dionatan Ferri Padilha|巴西南部Dom Feliciano带后碰撞玄粗质和超钾质岩浆作用
→王选策|地球系统中的挥发分和物质循环——对非俯冲带岩浆的新观点
→陈 印|中国北方砂岩型铀成矿作用及其与构造演化和油气藏的联系
→荣 辉|基性岩侵入对铀储层成岩-成矿作用的影响:以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为例
→余文超|贵州遵义下石炭统九架炉组铝土矿物源:来自地球化学与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的证据
→岳 汉|从2021年青海玛多地震到松潘-甘孜块体的长期形变模式
→王 墩|2021年Mw7.4青海玛多地震的震级、地震动场及破裂过程
→邓阳凡|华北东南缘综合地球物理特征及其对徐淮弧形构造带的启示
→谢国治|胶东半岛高Ba-Sr牙山侵入体的成因及其与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关系
→白江昊|长江中下游地区A型花岗岩成因:放射性成因Ca-Nd同位素制约
→柳保军,雷超,郑金云 | 专题十:南海陆缘盆地动力学及其能源效应
→施小清,杨晓帆,戴恒 | 专题十一:地下水环境的刻画与模拟
→Alexander Humphreys ,Johann Hohenegger | 专题十四:热带大型底栖有孔虫
→ 付伟 ,李登峰,李占轲,等 | 专题十五:战略性矿产资源研究与勘查进展
→李博 ,吴琼,李严严 | 专题十八:强震区滑坡崩塌灾害防治技术方法研究
→郑义,虞鹏鹏 | 专题二十一:华南大地构造演化与关键金属成矿
→黄发明,李为乐,谭道远 | 专题二十二:地质灾害风险智能评价
→陈红汉,罗群,李文正,王海学,唐大卿 | 专题二十三:走滑断裂与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