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哦!
“地质一号”高光谱遥感小卫星的载荷设计与组装工作(见图1左)已圆满完成,相机已经成功通过实验室定标(见图1右)。面向生态文明、新一轮找矿突破等国家重大需求,“地质一号”是地矿行业服务资源环境探测、调查、评估需求的新一代高光谱遥感智能小卫星。该卫星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牵头,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研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力哲教授担任工程总师,预计2025年上半年择机发射。
“地质一号”基本参数详见图2,卫星重83kg,采用520公里高的太阳同步轨道,具备强大的遥感探测能力。其可见光成像分辨率达到14m,短波红外成像分辨率为30m,覆盖波长范围从400nm到2480nm,涵盖了26个谱段(见图3)。特别是在1000~2500nm的短波红外区间设计了10个关键谱段,为复杂地质特征的探测、监测、识别、解译与分析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这一创新设计突破了传统地质遥感依赖人力密集型操作的技术局限,大大提高了地质要素的识别精度。地质一号卫星将为矿物、岩性、蚀变信息、土壤、水体等多种地质和环境要素的探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开创了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新应用。
“地质一号”卫星团队针对载荷设计、光学配置以及结构集成等关键环节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与优化,成功平衡了高光谱成像的技术需求与小卫星平台在体积、重量、功耗等方面的多重约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相机框架采用碳纤维铺层优化设计,通过结构优化铺层方向刚度实现高度轻量化;此外,卫星载荷采用了可见光和短波红外共用镜头的结构机制,并采用非传统的离轴三反光学设计(图4)。通过光路的高效折返,光学系统的复杂性得以有效控制,使其完全适应小型卫星平台的要求。这一创新设计实现了低成本、轻小型化和集成化的卫星平台设计。
“地质一号”卫星的研发是技术创新的结晶,反映了商业航天领域近年来小型化、规模化和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采用商业卫星的先进设计理念,“地质一号”卫星采用了小型化、高集成、低成本的技术方案,在确保先进性能的同时,大幅降低了成本并提升了研发的效率。这一创新设计为下一步“地质资源环境”小卫星星座的研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更多论文信息,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订阅电子刊,将定期为您发送每期的全文、虚拟专辑、作者分享会通知和培训会等高质量邮件。
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电子刊
往期回顾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地壳生长及深部物质架构研究与问题:以中亚造山带(北疆地区)为例
☞构造地质学
→中条山地区涑水杂岩新太古代烟庄正长花岗岩年龄及成因:对华北克拉通地壳演化的制约
☞地学与健康
☞古生物学
☞沉积和盆地动力学
☞石油地质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球科学》
青年学者论坛回放
→Marize Muniz da Silva|巴西São Francisco地块 Mineiro带后碰撞岩浆作用
→Dionatan Ferri Padilha|巴西南部Dom Feliciano带后碰撞玄粗质和超钾质岩浆作用
→王选策|地球系统中的挥发分和物质循环——对非俯冲带岩浆的新观点
→陈 印|中国北方砂岩型铀成矿作用及其与构造演化和油气藏的联系
→荣 辉|基性岩侵入对铀储层成岩-成矿作用的影响:以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为例
→余文超|贵州遵义下石炭统九架炉组铝土矿物源:来自地球化学与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的证据
→岳 汉|从2021年青海玛多地震到松潘-甘孜块体的长期形变模式
→王 墩|2021年Mw7.4青海玛多地震的震级、地震动场及破裂过程
→邓阳凡|华北东南缘综合地球物理特征及其对徐淮弧形构造带的启示
→谢国治|胶东半岛高Ba-Sr牙山侵入体的成因及其与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关系
→白江昊|长江中下游地区A型花岗岩成因:放射性成因Ca-Nd同位素制约
→柳保军,雷超,郑金云 | 专题十:南海陆缘盆地动力学及其能源效应
→施小清,杨晓帆,戴恒 | 专题十一:地下水环境的刻画与模拟
→Alexander Humphreys ,Johann Hohenegger | 专题十四:热带大型底栖有孔虫
→ 付伟 ,李登峰,李占轲,等 | 专题十五:战略性矿产资源研究与勘查进展
→李博 ,吴琼,李严严 | 专题十八:强震区滑坡崩塌灾害防治技术方法研究
→郑义,虞鹏鹏 | 专题二十一:华南大地构造演化与关键金属成矿
→黄发明,李为乐,谭道远 | 专题二十二:地质灾害风险智能评价
→陈红汉,罗群,李文正,王海学,唐大卿 | 专题二十三:走滑断裂与油气
→王全荣,杜尧 | 专题二十五:地下水系统参数获取与污染成因
→董志文,王欢业,蒋宏忱 | 专题二十六:青藏高原环境-地质-微生物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