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鄂西的连绵青山中点缀着黄、红等色彩,秋意已悄然来临。群山深处,数百名石油工程建设者正围绕红星地区建南区块红页1-红页2井区评建项目净化工程、集输工程(以下简称红星净化站、红星集输站)和利川页岩气勘探开发配套管道工程全力攻坚。
“焊”卫质量
工厂化预制创优“树标杆”
在红星净化站一公里外,一座占地超12000平方米的红顶标准预制厂房内四处弧光闪耀,焊花飞溅。预制的管道短节、设备支架整齐码放在现场。
“红星净化站工艺配管有5万寸径,这里将完成一半以上工作量,预制出品管口焊接一次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红星净化站施工负责人方亮介绍道。
由于红星净化站位于两山夹沟之中,作业面狭窄且环境复杂,江汉油建公司全面开展工厂化预制,制定“一个现场,N个工地”施工组织思路。在附近建立专门预制厂房,负责工艺管线、设备支架、部分罐制造和相关防腐工作,撬装设备、管廊、支墩等大件则在附近两个工厂预制。
他们还在施工现场建立全自动焊设备预制平台,负责200毫米以上较大型管线预制,效率质量实现双提升。“自动焊已完成7000寸径管口预制,全部合格。”方亮很自豪。
截至11月5日,预制厂圆满完成3万寸径道口焊接任务,成功预制脱硫脱碳单元、硫黄回收单元、公用工程单元所需材料,预制深化度超60%,为项目优质高效建设持续输送蓬勃动力。
“吊”打困难
机械化施工跑出“加速度”
“注意右侧障碍物,左一点,放!”11月10日上午,随着指挥声,一个长近10米、重达52.3吨的恒温反应器,在900吨吊车精准操作下稳稳落在基座上,成为硫黄回收单元的一部分。
“这是站内最难的吊装施工,方案已反复讨论、推演了7、8次。开工至今,光是各种吊装方案就达30多种。”红星净化站EPC项目总工程师陈森霏感叹道。
红星净化站最长距离370米,最宽处仅88米。在狭小阶梯形场地中,需安装钢结构、高塔、工艺管道及79台套各类设备,平均每天有七、八台25吨至900吨的吊车参与施工,升降机、挖掘机等机械设备更多达30余台。
“如此高密度的机械作业对我们生产组织提出巨大考验。”陈森霏说。每台设备具体摆放位置及工作区域划定,均会依据第二天生产需求,于下班前进行预先规划布局。
尤其是吊车作业,需综合考量吊装能力、作业半径等因素,确保各吊车协同作业、互不干扰且高效运行。其中,碱洗单元有近 30 米高的 7 层钢结构,项目部经反复研讨,精确计算两台吊车站位,实现对碱洗单元吊装范围全面覆盖,有力保障施工效率。
通过升降机、吊车等机械设备高效协同作业,红星净化站5个月内已完成总进度的75%,相比传统施工方式,施工成本降低15%,为项目顺利交付提供了强效助力。
“铺”就坦途
绘就管道山区建设“新高度”
“四处都是陡坎、断崖,人走都艰难,更别说铺管道了。”利川页岩气勘探开发配套管道EPC项目经理李迎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心有余悸。“那感觉就像在刀尖上行走。”
利川页岩气勘探开发配套管道全线32公里都在鄂西山区深处,最大高差达800米。其中24号至37号桩管线需连续翻越5座陡崖,坡度最高达80余度。不仅如此,还存在沿线岩石滚落、机械及人员易跌落、施工便道开辟困难等问题。
挑战越大,斗志越坚。项目部抽调管道、勘察、水工、道桥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联合攻关小组,白天在崇山峻岭间反复踏勘线路,晚上对收集的数据深入研讨,针对大于40度的高陡坡等路段形成比选路由20余处,最终确定最优线路走向,为项目顺利推进筑牢根基。
“蓝图变现实,靠的是每个环节精心谋划与精准实施。”利川页岩气勘探开发配套管道工程EPC项目施工经理帅江毫不迟疑道。
秉持安全质量是工程生命线理念,项目部与业主、设计单位反复研究,最终制定线路优化、修建之字道路等针对性方案。施工中,他们采取 “一个断面一个机组” 的方式,杜绝交叉作业;陡坡处采用吊装施工,避免大纵向焊接作业;以袋装土替代原细土回填,解决细土流失及落石致管道损伤等问题。多策并举,保施工安全,铸精品管道。
截至目前,该工程已顺利攻克山区陡坡运布管、长距离陡坡段管道预制焊接、岩石段空气爆破、陡坡段长距离施工便道修筑、山区段袋装土护管等5项难题,铺设24公里管道,一次焊接合格率98.76%。
无论悬崖峭壁之畔,还是狭窄沟谷之隅,石油工程建设者们都怀揣无畏勇气,凭借精湛技艺,迈过一道道难关。这期间,涌现出一批青年先锋,他们在项目建设中是如何发挥引领之效?如何实现自我成长、不断超越的呢?请持续关注后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