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电影的一束光,让我们相约巫山。
11月24日,第六届巫山神女杯艺术电影周闭幕式举行,数位影视明星齐聚一堂,精彩的颁奖晚会揭晓了各大奖项,对电影艺术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创作者和演员予以表彰。这一周,光影与时空,艺术与生活,历史与现实,演员与观众,在巫山又一次激情碰撞!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县就是《巴山夜雨》《等到满山红叶时》《秘语十七小时》《峡江疑影》《巴山夜雨》《三峡情思》等影片外景地。
巫山电影文化深厚,县委、县政府较早推出了“影视创作拍摄资助奖励专项资金”,鼓励影视艺术创作,巫山师范学校20世纪80年代曾荣获全国影评先进集体,并产生了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章明为代表的第六代电影导演。
尤其近十多年来,这片土地上更是一次又一次兴起影视创作热潮。小成本电影《派饭》《疙瘩爷爷》《她们的名字叫红》《巫山梦》、纪录片《新三峡》、微电影《嫁花》《爱在满山红叶时》等优秀影片,在影院先后与观众见面。
在本届电影周,无论是反映新时代三峡风貌的《新三峡》,还是在巫山实景拍摄、近年来热播的《开山人》,以及《我本是高山》《绝地重生》《雪豹》《力量密码》等电影作品,都极具思想性与观赏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崇高感,并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这些怀揣着扎根于人民生活创作理念的文艺作品,是真正的“好作品”“大流量”。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电影周期间,举办了“跟着电影去旅游——长江文旅高质量发展”主题对谈会,为艺术电影的编剧、导演、演员、评论家、观众影迷等,研究探讨电影与文旅游提供了交流平台,共同为巫山电影发展注入智慧与力量。
光阴如歌,艺术电影进一步发展,巫山电影也在努力奔跑。
就如制片人杨淼在《开山人》映后见面会上回忆,剧组为了尽可能还原历史上下庄的险峰绝壁,走访拍摄了100多个存有相似风貌的原始村寨,克服了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拍摄挑战。无论是场景的展现,还是故事的讲述、人物的描绘,都力求真实再现下庄村开山壮举,让人身临其境。
从电影史的发展来看,巫山电影的崛起恰如一场逢山开路的征程,也是对社会现实、观众情感和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某种程度上,近年来,巫山电影以更加多元化的面貌与形式,试图打破长久以来的边界,在大众视野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此次巫山神女杯艺术电影周,各电影作品积极融入当下社会所关注的议题,将小众的视角放大到更为广泛的情感共鸣。例如《开山人》中老一辈下庄人在脱贫攻坚阶段的奋斗追求,既真实又动人;而《力量密码》更是通过革命历史题材以影视化形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电影周的电影作品,通过对社会历史深层次的剖析,使得观众不仅感受到情感的共鸣,更激发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以及美好追求。
电影周,观众们沉浸在这份欢乐与宁静中,放映机的灯光在黑暗中划出一道明亮光束,伴随着峡江红叶摇曳,化作了神女峰下巫峡儿女最温暖的依靠。
影视行业吃的是文化饭,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三峡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巫山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随着文化消费的多元化与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巫山电影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鲜明的人物性格塑造以及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泛的好评与认可。
自2012年首届神女杯艺术电影周举办以来,神女杯艺术电影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一场艺术盛宴证明巫山不但有悠久的历史,还有更多深厚的文化、优美的风光可供电影取景拍摄,甚至可以说,这里仍有很多“巫峡儿女不屈不挠、敢为人先、解放思想、艰苦奋斗”的故事可供继续挖掘创作。
第六届巫山神女杯艺术电影周圆满闭幕,我们期待并欢迎更多中国电影人到美丽巫山,相约满山红叶时,创作出更多精品佳作!
评论员:巫峡观潮